“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方式研究
作者: 凌小平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宏观背景下,教师需要结合教育改革的要求,探索新形势下的教学之路,“五育”融合的理念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相比,“五育”融合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实现了学科融合,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更多的学科知识,实现综合成长。总的来说,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对学生个人成长、个人发展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文章就“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方式展开研究,旨在更好地助力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7-0038-06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就现阶段而言,“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五育”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有效助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学内容较为死板,忽视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利于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的习惯,难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实现了跨学科联动,学生能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全面学习综合发展。作为教师,需要结合“五育”融合的基本概念,探索“五育”融合在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分析其现状,从而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行之高效的教学之路。
一、“五育”融合的基本概念
“五育”融合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主张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劳动教育这五个方面的教育内容进行有机结合,以此实现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教学效果。此概念的核心在于倡导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特质,综合培养学生的各项学习能力,进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创新能力,最终使得学生成长为富有社会责任感、社会担当、爱国主义精神,并且拥有卓越创造力的优秀公民。
第一,德育元素。应该认识到,德育是“五育”融合体系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其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学生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人文精神。需要注意的是,德育并不局限于学生的品德塑造,更要关注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公民素养。
第二,智育元素。智育是培育学生的关键环节,重点帮助学生丰富综合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五育”融合的理念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同时也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考能力。学校和教师应该积极推崇多元化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以此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
第三,体育元素。体育在“五育”融合的框架中同样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各类体育锻炼和竞技活动,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培养学生养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良性的竞争意识。值得一提的是,体育还能有效增进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第四,美育元素。美育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各种艺术教育活动,如音乐、绘画、舞蹈等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敏锐洞察力,提高他们的欣赏水平。
第五,劳动教育元素。劳动教育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最主要的途径,也是帮助学生掌握技术技能的方法。劳动实践和技术教育能让学生深入学习,在实际操作中探索问题解决的技巧,从而着力提升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形成丰富的实践经验。
综上所述,“五育”融合的宗旨在于全力培养高素质、多维度、全方位发展的人才,强调品德、智力、体魄、美感和实践能力的均衡发展。同时,该教育理念还注重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培育,以便更好地满足当下社会对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自21世纪初开始,这一重要思想便已经在我国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受到广泛的重视与推广。
二、“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五育”融合的措施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五育”融合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和个性发展,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育,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在“五育”融合中,德育为核心,强调的是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智育除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体育注重学生的身体素质;美育侧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劳动教育则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五育”融合、“五育”并举,可以有效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丰富教学内容
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以教材为基本教学内容,其他学科也大多如此。教材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从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其教学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方面,还涉及其他学科的知识领域。在“五育”融合的理念下,跨学科语文教学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为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实现了多学科融合。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相互串联,教学内容得以丰富。以语文写作与科学知识为例,在学习科学知识时,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有关科学方面的文章和实验报告的方式,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养成科学写作的能力。以语文写作与历史知识的融合为例,阅读名人传记和历史文献,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叙事能力。在这种跨学科融合下,学生的学科知识更加丰富,学习内容更加具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从而直接提高了整体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培育综合素质
小学生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期,认知能力稍弱,但探索心理较强。“五育”融合的根本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跨学科学习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学科整合,以交叉的知识助力学生掌握更多的内容。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开展跨学科教学,学生可以在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发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框架和知识结构,从而为后续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与此同时,在跨学科的核心原则下,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有所改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有所创新。在这种形势下,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提高,教师也能借助新方法帮助学生养成跨学科思考的意识。除此之外,在“五育”融合下的跨学科学习,还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一些学生在多元多样的学习模式下获得了更加有趣的学习体验,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由此可见,“五育”融合下的小学跨学科学习对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明显的作用,它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养成对学习的兴趣。
(三)养成良好习惯
第一,小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能够构建起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各个学科彼此间并非独立存在,实际上它们是互相关联且相互交织的。将各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能够助力小学生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而构筑起严密的知识体系结构,进一步提升其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养成探索的良好习惯。
第二,跨学科学习有助于培育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在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学生需从多个学科领域中汲取信息,运用多元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无疑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推理以及创新等多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三,跨学科学习能够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团队协作能力。在跨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通常需要独立完成学习和研究任务,并且需要与其他同龄人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这种实践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为学生未来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小学生开展跨学科学习,有助于激发自身的探索精神和学习热情。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学生有机会接触到更为丰富、多样、生动、有趣的学习素材,从而增强好奇心,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同时,学生还能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愉悦,从而树立起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为未来的终身学习铺平道路。由此可见,“五育”融合下的跨学科学习,还能帮助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现状
(一)资源难整合
在“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需要进行不同学科教学资源的系统整合,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知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但是从当前的整合情况来看,整合的效果不佳,整合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同学科之间虽有联系,但整体也存在差异,如语文同数学、科学等学科,教学的方法和重点就存在较大不同。因此,在教学资源整合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资源难整合的情况。与此同时,一些教师并不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难以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互通互融,难以帮助学生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框架,资源整合更是无从下手,从而导致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效果不佳。除此之外,资源整合的前提是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是一些地区却存在资源受限的情况,并不能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从而导致学生难以理解整合后的知识,“五育”融合下的跨学科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重心难平衡
所谓的重心难平衡指的是在“五育”融合过程中,小学语文跨学科教学未能找寻融合重点,而是单纯聚焦某一学科的发展,忽视了其他学科的融入。以小学阶段的语文跨学科教学为例,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重心不平衡是较为突出的一个问题,也是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同样以语文和数学两个学科为例,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注重的是学生阅读能力和基础知识的培养,而数学教学的重点则是对学生逻辑思维和计算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在这两门学科进行跨学科教学时,学科教学的重心难以界定,有时会出现重心不平衡的情况,从而导致融合的效果较为一般。与此同时,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学习重心的不平衡还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进一步磨灭,学生有时会对一些学科丧失学习兴趣。比如说,当教师过于重视语言类课程的教学时,就可能导致学生对其他思维和艺术类学科的学习兴趣不够,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除此之外,重心难平衡的情况还体现在主客体之间的差异,有些教师在跨学科融合时,乐于同主要学科融合,如思政、数学等,但是对美育和劳动教育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忽视,导致语文学科与劳动学科、艺术学科的融合过程中出现了重心失衡。
四、“五育”融合背景下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教学策略
(一)语文学科与思政学科
思政元素的融入,是“五育”融合背景下德育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小学语文跨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关键手段。同语文学科相比,思政学科同样关注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养成,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同思政课程教师达成共识,以协同育人为目标和方向,搭建语文加德育的教学模式,开展跨学科教学。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学为例,该单元包括古诗三首(《从军行》《送元二使安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三篇爱国主义文章(《军神》《青山处处埋忠骨》《清贫》)。在该单元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深入融合并依托德育思想教育理论,将其充分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旨在实现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进而共同构建出一个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轴的学习环境。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可以尝试整合相关的教学内容,丰富完善教学环节设计。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将爱国主义情怀、民族精神、红色文化以及反抗压迫与侵略的革命斗争精神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此外,还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如播放一些与爱国主义主题密切相关的短片或微电影(例如:倒袁运动、抗美援朝战争、红军长征中的反“围剿”战斗等),以此来增强学生对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性认知,使学生能够更为深刻地理解爱国主义的深远意义,从而真正热爱自己的祖国,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人生态度。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德育教育的效果,同时也能实现语文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达到跨学科学习的目的。
(二)语文学科与数学学科
在小学阶段,数学学科培养的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同时,作为主要科目,数学学科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教育和协同发展是极为关键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同数学教师展开合作,通过实践教研活动,探索不同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实现智育教学和语文加数学跨学科学习。通过这种方式,在扩大学生知识面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助力学生实现综合发展。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花钟》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应积极与数学教师展开深入沟通和协作,巧妙地将三年级数学课程所涵盖的24小时计时法引入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理解语文知识的基础上,有效掌握更为丰富且实用的数学知识。在学习和探索《花钟》这篇优美散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数学领域中的24小时计时法,精心设计并绘制出各种独特而富有创意的时钟图案,并在最后阶段进行严谨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文中提及的各类植物,例如向日葵、蔷薇花等,以简洁的绘画手法呈现在钟表之上,并标注出这些植物绽放的具体时间点。通过这种深度融合各学科知识的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成功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把握学习的核心要点,从而构建起语文与数学协同发展的学习体系,进一步推动知识间的融会贯通。在提升学生课堂学习体验的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锻炼其跨学科学习的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