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育”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提升教学效率的探析

作者: 刘静

摘 要:“互联网+教育”的特征在于利用互联网资源、互联网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辅助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文章将研究如何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改善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以情境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古诗词学习能力和文化自信心,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小学语文;教学效率;古诗词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59-04

近些年,我国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关注和重视,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强调要“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起国人的文化自信。语文作为母语和文化教学的课程,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文化自信心的重要途径。但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现状却并不乐观:学生死记硬背诗词现象较为普遍,许多学生对其中的语言美、音韵美、意境美不能很好体会,缺乏自主理解诗词背后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究其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模式单一、过度强调翻译背诵、意蕴情境创设不够生动形象有一定关系。

一、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可行性

(一)教学设施提供情境教学基础

小学阶段普遍依赖直观形象的思维学习知识,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发展成熟,情境教学法能够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方法。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化,计算机、电子大屏等现代化教学设施共同组成了智慧化课堂,使得教师能够轻松地将课外的、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带入课堂,能够将教材上二维的、平面的资源转变成三维的、立体的、直观生动的资源,能够构建起契合小学生五感需求的真实情境,吸引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

(二)教师具备创设情境教学素养

当代青年教师大多在学生时代普遍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在接受师范及大学教育过程中又进一步提升了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运用的能力,接受教育时在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互联网资源、信息,能够有意识地将互联网资源融入课堂教学,能够动手制作PPT、微课视频等教学工具。当代青年教师具备“互联网+教育”的能力,具备应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教学环境的素养,具备运用情境教学法提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但随着教育信息化、智能化的不断发展,教师们不能局限于当下所具备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技能,应不断尝试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技术、教学方法,适应“互联网+教育”时代的发展需求。

(三)网络资源满足情境教学需求

“互联网+教育”得以实现的前提是网络教育资源极为丰富,且能够满足教学需求。互联网是一个包含大量资源和信息的开放平台,教师能够从互联网上找到教学所需的资源,能够通过资源的优化调整来适应课堂教学所需。情境教学是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教学方法,与古诗词创作背景、意象、意境相关的资源能够从互联网上搜索到,供教师选择和应用。教师不仅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提高古诗词教学效率,还可以教会学生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古诗词,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长。

二、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低的原因

(一)部分教师对“互联网+教育”的了解不够深入

在具体操作中,不少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有认识上的误区,存在罗列、堆砌互联网资源的情况,片面认为可以用大量的教学资源输入来帮助学生加深对现代文、古诗文思想情感的理解。但实际上,由于信息量过大,学生无法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课堂注意力很容易被多彩丰富的互联网资源所分散,也难以理解大量信息背后的知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已经在部分课例研究中发现。究其原因,教师对“互联网+教育”的理解不够深入,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结合。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用好互联网资源,与情境教学相互结合,真正实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目标。

(二)教师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时对互联网资源利用率较低

互联网上资源丰富,有名师的教学视频,有其他教师上传的现成教案和课件,部分教师在备课、设计教学活动时直接下载,机械地使用这些互联网资源,而不是去筛选最适合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资源,不去调整优化现成资源,少了“备学生”这一重要的环节。这就导致互联网资源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率低下,资源教学内容可能并不适应学生的学情,也不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特征,甚至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率。部分教师在教学课件里堆砌互联网资源,创设出的情境却低效、无用,甚至影响了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比如某一首古诗虽然是送别诗,但基调并不是悲伤,而是通过描绘送别路上的美丽景色去表达对友人的深情。很多教师直接套用了其他送别诗的教学课件来创设情境,结果将不符合古诗的基调情境安在古诗上,既没能发挥出情境教学法的作用,又影响了学生对古诗基调的理解,还限制了学生对古人相同意象不同情境创作多样性的理解和感悟。又比如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的《题西林壁》教学中,诗人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教师创设情境应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的庐山照片视频,使学生足不出户就可理解诗人所写横看、侧看、远看、近看庐山的视觉区别,从而加深对古诗内容和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但要想找到不同角度的庐山照片就需要教师从互联网上做大量搜索、对比和挑选,或从航拍角度的庐山视频中寻找、截取,再逐一安排进教学课件。不少教师会因为前期寻找互联网资源难度大而省略这一步,随意找几张山峰照片给学生看一看,就算完成了情境创设任务。

(三)“互联网+教育”资源使用相对比较单一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便利。以情境创设为例,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来创设情境,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来带领学生进入3D立体的田园生活虚拟环境,将学生迅速带入情境之中。部分教师可能考虑到VR和3D技术过于催发学生的好奇心、兴奋情绪,使得课堂纪律难以维持,学生头脑不够冷静难以静下心来继续学习分析古诗词这个因素。不少教师会选择放弃VR技术等更先进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和技术,选择应用节奏容易把握、使用起来更熟练的图片视频来创设情境。单一的“互联网+教育”资源使用方法难以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持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少学生进入高年级会对情境教学法产生厌倦感。

(四)对“互联网+教育”资源利用时机不恰当

部分教师在课堂上引入大量互联网资源创设情境,却缺少对情境的解释、说明,难以应用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也难以激发学生对课文思想情感的共鸣,造成了技术与教学的“两张皮”。古诗词教学中,意境是学生品读古诗词的难点,也是教师创设情境引导教学想要攻克的目标。但不少教师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展示情境却不给学生时间去体会情境,或在学生表达对情境的情绪感悟后没有及时做出解释、说明和评价,导致学生无法真正进入古诗词情境。

三、 “互联网+教育”背景下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效率的策略

(一)提高课堂互联网资源使用的性价比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用于创设情境的互联网资源须与教学内容在情绪情感基调上保持一致,且贵精不贵多。大量的图片、视频集中呈现并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涵和思想情绪,也不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微课视频前,应广泛搜索、阅览名师的教学视频、教学课件、教学方案,从中筛选与本班学情贴近、适合本班语文教学使用的内容,与新课教学有机融合。以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芙蓉楼送辛渐》为例,诗人王昌龄在最后一句中用到了两个意象,“冰心”和“玉壶”,是学生理解这首诗的难点。何为“冰心”?何为“玉壶”?诗人为什么要说“一片冰心在玉壶”?诗人用这一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教师先为学生展示互联网图片,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茶壶形态和颜色,也有玉质的茶壶,引导学生对比两种茶壶的颜色和视觉感官,去感悟诗人为什么要用“玉壶”而非茶壶。学生对比观察两种茶壶的质地和色泽,发现玉质的茶壶色泽温润,有的莹白有光,有的碧绿澄澈,都能给人一种视觉上的纯洁之感。教师再为学生展示用冰雕刻而成的心形,引导学生说一说看到这种冰雕的第一感受。学生观察后纷纷说,冰雕刻成的心形透彻纯净,一眼能够看透。教师将冰心和玉壶的图片放在一起,引导学生从字面上、事物的外表形态上去感悟诗人王昌龄在用“一片冰心在玉壶”表达什么。学生想了想觉得应该是在说自己一颗心纯洁无瑕,放在玉壶里同样纯洁,总之是在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纯洁、真挚等正向积极的情绪态度。学生有了一定观察感悟所得后,教师再提出道教中对“玉壶”的定义,自然、无为、虚无的心,一颗纯洁透彻的心与自然、无为的心放在一起,还是一颗真心。教师为学生选择最恰当的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结合资源和古诗词进行深度分析,更容易让四年级的学生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内心想法和情绪。

(二)备课设计时教师应有目的地筛选资源

教师在筛选互联网资源用于古诗词课堂教学时,应首先明确自己寻找互联网资源的目的是什么、要寻找的互联网资源是哪一类、大致应当寻找的范围等,有目的地进行取舍、筛选。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备课设计时资源筛选的质量和效率,有效提升互联网资源与语文课堂教学的契合度。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古诗大致可划分为写景抒情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托物寄兴诗、羁旅诗、送别诗,其中写景抒情诗最多。每一类诗歌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情感表达特征,同一类诗歌中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并不完全一致。教师在寻找互联网资源时应结合诗歌的题材特征、具体内容和情感表达,提高互联网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互联网上资源大致可划分成四个类别,文字类资源主要负责进行知识讲解,图片和视频类资源主要负责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体会情感,音频类资源主要负责调动情绪,动画类资源主要负责生动形象地展示抽象事物。教师在准备古诗词课程前,应从多个平台寻找适宜、优质的互联网资源,整合优化后用于课堂教学。

以部编版五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为例,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闻唐军收复失地,开心、兴奋的情绪不断上涨,一开始是“涕泪满衣裳”,随后是“愁何在”“喜欲狂”,发展到“白日放歌”“纵酒”,最后用“即”和“便”两字表达自己的归心似箭。教师需要使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构建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诗人为什么会如此开心,诗人的一系列表现都是什么样的。教师先从互联网上找到讲述安史之乱前后杜甫人生轨迹变化的纪录片、影视片段,使学生了解诗人在作诗之前的心情,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诗人听闻唐军收复失地时为何会如此开心。还可以联系本单元的其他两首古诗和课文,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去理解诗人的情绪变化原因,与诗人进行情绪共鸣。教师在寻找互联网资源时不能只偏重寻找介绍安史之乱历史背景的资源,应当将侧重点放在安史之乱给杜甫本人的人生带来怎样的改变,如迫使杜甫离开洛阳去往西南地区躲避兵祸,杜甫在安史之乱初期与妻子家人分散后历经辛苦才重新团聚等。这里,一定还要注意教学的分寸,不能把语文课讲成历史课,教师需要有一定的历史常识储备,才能信手拈来,用“四两拨千斤”的简洁语言点拨学生。只有宏观历史资源,教师所创设的情境难以贴近诗人的心情,也很难帮助学生理解诗人创作时的想法;配合与宏观历史相关的微观资源共同运用,才能成为创设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情境的针对性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

(三)利用互联网资源创设古诗词课堂教学的多样化情境

互联网资源数量丰富、形式多样,利用它可以创设出多种多样的情境。教师应结合学情和教学内容特征,为学生创设多样化情境。

1. 创设生活情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诗人描绘的画面和内容与现代学生的生活之间存在联系,比如王安石的《元日》等。所描述的古代节日与现代的生活节日存在习俗、功能上的相似度。教师可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去对比诗人在诗词中描绘的生活场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古诗词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情感。

2. 创设图片和视频情境

图片和视频是教师常用来创设情境的工具,语言难以准确描述的情境可以利用图画、视频的方式展现,使其变得形象、生动、容易理解,有助于学生接受、产生共鸣。如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其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自己拍摄的、收集的身边的冬天盛开的梅花图片视频,将其与雪花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观察。学生观察后发现,梅花和雪花在色泽洁白程度上有所差异,能够理解诗人所说的“梅须逊雪三分白”;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梅花有香味,雪花没有香味,从而理解诗人所说的“雪却输梅一段香”。教师在学生对比诗中两种意象后,引导学生说一说自己喜欢梅花还是喜欢雪花。有的学生喜欢梅花,因为梅花有香味,还很好看,有的学生说自己喜欢雪花,雪花有各种各样的花纹,而且晶莹剔透,还能堆成雪人……学生各执一词,各有各的想法和喜好。教师在学生表达了各自的想法之后,引导学生回归古诗,诗人所说“骚人搁笔费评章”就如同刚刚同学们的各自表达和互相争论,青菜萝卜各有所好,谁也无法说服谁,梅花和雪花各有优点和不足。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重新朗读古诗,想一想诗人自己到底喜欢梅花还是雪花?有的学生认为诗人觉得梅花和雪花各有优点和不足,有的学生认为诗人将“雪却输梅一段香”放在最后一句,是在强调雪花不如梅花,有的学生反驳认为“雪却输梅一段香”在最后一句是因为韵律关系,不能作为诗人喜欢梅花的证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