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构建研究

作者: 袁瑛瑛

摘 要:“跨学科学习”是当前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理念,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必然要在跨学科理念指导下加以改进。为此,文章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并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以及跨学科教学相关的资料中获得了一些理论性认识。在综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基础上,文章分析了将跨学科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分析了跨学科视域下构建小学语文阅读课堂的原则以及具体的方法,以期能够逐步推动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063-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要“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并指出要“注重课程内容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由此可见,跨学科教学是新课标的基本要求。顾名思义,跨学科教学是指准确把握本学科和其他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并根据一定的育人目标突破学科界限,从而帮助学生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思考与探究的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阅读教学是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从实际情况来看,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存在一定的封闭性,教师往往更加重视立足于本学科视角引导学生对单篇文本进行阅读,这无疑和跨学科教学的要求存在冲突。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立足于教学实践,明确语文学科的特点,并据此不断探索实施跨学科教学的方法,从而逐步构建起更加高效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 跨学科理念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对课程文本进行思考与理解,还需要为学生提供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经验,使学生在语文阅读中获得更加丰富的学习材料。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开阔知识视野,从而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奠定知识基础。

(二)有利于帮助学生拓展思维

跨学科教学的出发点是不同学科的部分内容具有一定的联系。基于这一特征,学生在跨学科视域下的阅读活动中可以从其他学科的视角进行阅读思考,并且可以尝试借助其他学科的知识与方法解决本学科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获得更加丰富的阅读技巧,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运用跨学科理念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其他学科的学习材料,还应根据其他学科与语文阅读之间的联系组织更加丰富多样的课堂活动,从而构建起更加开放多元的语文阅读课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通过其他学科视角充分展现语文阅读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以往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重视学生对文中事件与人物的理解,并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不难发现,这样的目标是比较单一的。而在跨学科视域下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其他学科视角组织学生进行语文学习,从而更好地体现语文课程的综合性特征,使学生的学习视域被打开。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逐步弥补阅读教学目标单一的缺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五)有利于推动教师专业提升

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扮演着组织者的角色,所以教师的教学能力会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跨学科视域下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教学观念,调整阅读教学组织方法,并且要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阅读内容。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能力可以逐步提升,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构建原则

(一)整体性

跨学科教学是一项系统性的活动。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统筹分析语文学科内容和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并据此分析如何将其他学科内容引入语文阅读活动中。另一方面,教师要立足于整体视角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设计,认真思考影响语文阅读效果的因素,从而逐步优化阅读活动的各个环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逐步构建起环环相扣的阅读流程,进而帮助学生有序参与到阅读活动中。

(二)主次性

教师应该明白,跨学科教学并不是将不同学科内容进行简单的叠加,而是要将本学科内容作为基础,将其他学科知识作为辅助性的学习材料。为此,教师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中应遵循主次性原则。基于这一原则的要求,教师在语文活动中引入的其他学科的内容要避免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而是要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视为主要目标。只有这样,才能突出语文学科的特征,并发挥出跨学科教学的积极作用。

(三)生本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跨学科教学作为新课标下的理念之一,同样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遵循生本性原则,将学生作为阅读活动实施过程的核心,并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具体的阅读活动以及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同时,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中为学生搭建相对自由的阅读平台,使学生可以着眼于不同学科视角进行大胆的思考与想象。唯有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

(四)适度性

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入其他学科内容时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同时,由于语文阅读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教师要避免引入过多的其他学科内容,以免影响语文阅读的正常进度。另一方面,教师引入的跨学科学习内容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避免超出学生“最近发展区”,以免导致适得其反的结果。

三、 跨学科视域下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构建策略

(一)创设音乐情境,激发阅读意愿

在阅读教学中,课堂氛围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意愿,进而对学生的阅读效果产生直接影响。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对课堂氛围加以优化,教师可以适当加入音乐元素,以此来进行情境的渲染。这样不但可以增强阅读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而且能够利用比较直观的方式在课堂中营造与阅读文本的内容比较相符的情感氛围,从而帮助学生提高阅读效率。

比如教学《慈母情深》时,文章借助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表现出了母亲对孩子无私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从内容来看,这篇文本的主题与“母爱”有关。为了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意愿,教师可以尝试播放一些与母爱有关的歌曲。从实际效果来看,音乐是一门具有强烈感染力的艺术,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带给人丰富的美感,使人产生心驰神往的感觉。同时,音乐中的节奏与旋律可以将阅读文本中的内容塑造为独特的音乐形象,从而将学生带入独特的阅读意境当中。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并促使学生进行大胆的想象。总之,运用跨学科理念组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借助音乐元素对课堂氛围加以优化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借助美术方法,优化审美体验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是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之一。为了在语文阅读中帮助学生落实审美教育的要求,教师需要利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审美创造。其中,借助美术方法进行审美表达无疑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从两者之间的联系来看,美术是一门以视觉为主的美育学科。在语文课程中蕴含丰富的美,但这种美往往具有抽象性。而借助美术方法,可以使学生将阅读中感受到的美以直观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这不但可以优化学生的审美体验,锻炼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比如教学《秋天的雨》时,在这篇散文中,作者借助“秋天的雨”将秋天很多典型的景物进行了串联,从而勾勒出了美丽的秋天。在文章阅读中,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感受文中蕴含的语言美、景物美以及情感美。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以及审美创造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自己在阅读中获得的审美体验,回忆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并选择一些比较有代表性的秋季景物。之后,学生可以利用美术课程中学习的方法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描绘出自己印象当中的秋季景象。利用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阅读思考,并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的阅读表达。由此可见,美术方法的合理应用,对学生的语文阅读具有积极影响。

(三)挖掘德育内容,培育价值观念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德育无疑成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并且需要融入各学科教学中。语文作为一门具有人文性特征的学科,蕴含极为丰富的德育元素。因此,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将德育内容融入阅读活动中,挖掘阅读文本中的德育切入点,并根据阅读文本的特点设计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这样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提升。

比如教学《小英雄雨来》时,从德育的角度来看,文章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学生学习雨来机智勇敢以及热爱祖国的品质。为了在本课阅读中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由于文章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并且故事中的人物角色较多,所以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式的阅读活动。在这类阅读活动中,学生需要分别扮演文中的不同角色,并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表演,以此来将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各方面内容直观呈现出来。利用这种方式,无论是参与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表演的学生,都可以更加准确地体会文本中人物的英雄行为,从而推动德育目标的落实。

(四)活用信息技术,突破阅读难点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内容逐渐在语文课程中体现出极为广泛的应用价值。从学科特征来看,语文具有比较突出的综合性特点,涉及的知识内容极为丰富,并且其中部分内容具有抽象性。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直观化教学。从跨学科理念的角度来看,将信息技术和语文这两门学科加以整合,可以帮助学生在阅读中突破学习难点,从而促使学生产生更加深刻的阅读感悟。

比如教学《冀中的地道战》时,在文章的阅读中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我国人民在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无穷智慧。为了落实这一目标,需要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地道的结构特点及其发挥的作用。从学情来看,多数学生没有实地参观地道战遗址的经历,并且没有主动查阅过相关的资料。所以仅仅依靠文中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图片,很难使学生形成准确的认识。基于此,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辅助学生的阅读活动。比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与地道战遗址有关的视频资料,并且可以利用3D模拟的方式向学生展示地道的结构,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了解地道结构的细节。利用这种方法,学生可以对地道的特点产生更加准确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深入参与到本课的阅读活动当中。由此可见,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合理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突破阅读难点。

(五)开展体育游戏,丰富阅读形式

在新课标背景下,体育学科的地位逐渐提升,而体育元素对其他学科的影响也逐渐表现得更加明显。从实际情况来看,语文阅读材料中涉及一些体育内容。而体育学科中所表现出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品质也会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跨学科视域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内容适当引入体育元素,以此来丰富阅读形式,从而帮助学生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为了将体育元素融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采用以下两种方法:第一,在阅读中引入与体育有关的故事,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阅读。比如教学《爬天都峰》时,学生在阅读中可以发现“我”从最初的犹豫,到受到鼓舞之后的坚定自信,再到最终战胜困难爬上山顶的心理变化。阅读文章时,学生需要明白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战胜困难的信心以及勇气。为了加深学生的阅读感悟,教师可以引入一些与体育冠军有关的励志故事,使学生了解运动员在比赛中是如何战胜困难,最终取得优异成绩的。第二,结合阅读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游戏。比如教学《竹节人》时,作者在文中对儿时所玩的竹节人的游戏进行了回忆。结合文章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自己知道哪些比较适合在室内进行的民间体育游戏,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示范。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游戏的过程中体会课文的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六)结合英文阅读,开阔文化视野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