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有效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陆雨晴

摘 要: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颁布,进一步探索初中历史有效分层教学策略,已经成为历史教师完善课程教学组织形态、逐步破解课程教学瓶颈和发展学生各项能力的主动选择。文章将在分析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意义的基础上,从科学进行层次划分、精准设计分层任务、强化分层教学实践、注重分层学习指导、强化分层作业设计、进行分层教学评价等环节就具体的分层教学策略进行讨论,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分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146-04

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视角来看,所谓分层教学法是指初中历史教师立足学生的基本情况和个体差异,为学生设计针对性较强的分层任务,并强化对学生进行分层指导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地将分层教学法引入初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对逐步提升分层教学的精准性和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个性具有促进作用。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重视起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并立足当前借助分层教学法优化历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采用针对性较强的策略来对制约教学质量提升的不同问题进行解决,进而完善历史课程教学形态,全面提升历史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学科素养。

一、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有效分层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逐步深化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

当前,初中历史课程的教学观念、教学策略运用、教学形态等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而由于部分教师对新课标的研究工作重视度不足,使得教师对新课标内容的构成、新课标对历史课堂教学的要求理解不够全面,制约着新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的落实。通过立足新课标推进分层教学研究,可以倒逼历史教师重视起新课标的分析和解读工作,如促使历史教师分析新课标与旧课标的变化,了解新课标对历史课堂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新课标对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指示等,从而可以深化教师对新课标的认识。

(二)有助于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以往历史教学中存在知识点讲解大水漫灌、技能教授针对性不强、学情分析不够精准等问题,不利于教学有效性的逐步提升。通过立足新课标要求开展分层教学实践,可以促使教师进一步挖掘分层教学法的实施优势,全面强化历史课程教学的补短板和查漏洞。如教师对学情把握不全面,则可以促使教师在分层教学的视角下,全面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摸底排查,并为学生建立个性化的档案,从而有利于深化教师对学情的把握。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大水漫灌的情况,则促使教师在分层教学的视角下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把握,同时为学生设计可选择性学习任务,并强化给予学生精准化指导,全面助力课程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发展。

(三)有助于教师综合执教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以往历史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教法运用陈旧、教学观念落后,且不注重自我学习和提升,使得其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标背景下历史课堂的教学要求。通过全面立足新课标的指引,推进有效分层教学研究,可以促使教师积极地转变思想认识,并在历史课程教学中挖掘分层教学法的应用价值,以及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强对新课标的研究,积极地学习关于对分层教学法应用研究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并在后续的分层教学实践中注重与其他优秀同行的互动交流,全面学习优秀教师关于高质量开展分层教学的经验。同时,通过座谈交流、集体备课、听课讲课等多种形式,就分层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认真分析,找到优化分层教学组织与实践的具体方法、策略,从而逐步深化历史教师对分层教学法的应用特点、实施流程和应用规律的把握,自然有助于逐步提升历史教师的执教能力和水平。

二、 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有效分层教学实施策略

(一)了解学生情况,科学进行层次划分

历史课堂的分层教学是以班级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学习能力、学习状态等差异情况为基础进行的。要想全面提升分层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则需要教师全面地重视起对学生基本情况的分析。通过实际的分层教学情况来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具体情况的了解不全面,且存在层次划分不恰当、不科学、不合理等突出问题。历史教师要认识到注重学情分析的重要性,同时恰当运用实用的技巧和方法来对班级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细致化了解。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为后续历史课堂高质量的分层教学组织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夏商周的更替》模块内容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况,科学进行层次划分。一方面,注重学情分析。教师可以设计关于学生基本状态分析的线上问卷,组织班级学生进行问卷作答,对不同学生的个人总体状态、个人历史基础知识储备情况、个人对“夏商周的更替”内容的学习情况等进行了解,还可以积极组织进行互动交流,在互动交流中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个人能力,并据此为不同学生建立电子档案,为后续的层次划分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合理进行分层。教师要综合分析学生的基本状态,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将学生划分为薄弱层次、基础层次和提高层次。同时教师要立足后续历史课堂分层教学组织情况的变化,对不同学生的具体层次定位进行动态微调。如某学生最近一段时间总是违反课堂纪律,导致其听课的效率大幅度下降,在测试中错误率较高,也不能较好地完成随堂练习,则可以将该学生的具体层次由基础层次调整为薄弱层次,确保学生的层次划分始终是合理的、科学的,符合分层教学需要的,为后续高质量的分层教学组织与实践打好基础。

(二)深化教材研究,精准设计分层任务

初中历史课堂的分层教学应围绕不同层次任务开展,而教师所设计的分层任务能否满足班级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要,是否与教材内容具有较强关联性,自然会影响到具体的历史分层教学效果。但结合目前的分层任务设计情况来看,所设计的任务难度区分度不高,且与教材内容关联不够紧密,制约着历史分层教学实践效果的提升。初中历史教师要在细致解读教材和剖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层次特点设计具有难度差异的分层任务,让学生结合这些任务进行高质量的分层学习,从而促进分层教学质量和水平的逐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动荡的春秋时期》模块内容时,教师要研究教材,精准设计分层任务。一方面,深化教材研究。教师应当借助观看网络公开课、电子教案、电子教学设计等多种方式,对教材内容构成、教材包含的基础知识、教学的核心知识点等进行了解,明确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合理界定不同知识点的学习难度系数,为后续的分层任务设计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精准设计分层任务。教师可以结合《动荡的春秋时期》模块内容构成,认真梳理教材内容关联,并设计关于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春秋时期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等基础理论内容学习的任务,设计关于知识迁移应用内容学习的提高层次任务,同时设计拓展类型的任务,鼓励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对应的内容进行学习,为后续高质量分层教学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立足学生差异,强化分层教学实践

积极地在分层教学中让每个学生挑大梁、当主角,进一步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是初中历史教师强化分层教学和开展分层实践的核心所在。教师要重视分层实践工作,并积极地转变分层教学思想和观念,同时立足学生差异强化分层实践,让每一名学生以更为积极和主动的姿态参与进来,从而促进初中历史课堂分层教学质量的逐步提升。

例如,在教学《秦统一中国》模块内容时,教师要立足学生差异,强化分层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引导不同层次学生结合这些任务进行分层学习。如可以让薄弱层次学生对秦统一中国的历程进行学习,让基础层次学生对秦统一中国的意义、影响进行学习,让提高层次学生对秦始皇的历史功过进行开放式讨论。在分层学习中教师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分层学习资源,如提供关于知识框架展示的思维导图资源,提供关于具体知识点讲解的幻灯片课件资源,提供关于具体历史事件案例分层的微课资源等,让不同层次学生从不同视角对《秦统一中国》模块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和了解,同时让学生结合课程练习进行边学边练,真正在强化分层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分层学习指导

积极地在分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的学习指导,是有效了解学生分层学习动态,全面促进学生分层学习查漏补缺的基本实现路径。而从目前的分层教学情况来看,存在历史教师对分层指导工作认识不够深刻,且在分层指导的针对性不强、精准性不高的突出问题,使得不同层次学生在分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和解决,制约着分层教学质量的提升。需要初中历史教师充分立足当前分层教学中的弊端,以及每个学生分层学习的基本情况,重视分层指导工作,同时全面提升分层指导工作的精准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破解分层学习瓶颈、有效提升分层学习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例如,在教学《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模块内容时,教师要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分层学习指导。教师要认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分析每个层次学生分层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结合具体情况进行精准化分层指导。如对薄弱层次学生,在指导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其学习自信心不足、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积极给予指导,如要在指导中多给予鼓励,并引导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点的学习,同时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进行练习。对基础层次学生,教师则要立足学生基础知识储备扎实的实际情况,积极教授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如在学习“推恩令”知识点时,可以让学生认真观看微课,并在学习中按照推恩令内容、影响、结果等三个层次进行学习,并鼓励学生搜集相关的史料,真正助力学生把握分层学习规律。对提高层次学生,教师则要结合该层次学生学习基础较为扎实、学习水平较高的特点,给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分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开展探究学习,积极进行课程实践,真正让不同层次学生获得全面发展与提升。

(五)结合学习现状,强化分层作业设计

积极在学生分层学习结束之后,为学生制订差异化的分层学习作业任务,是初中历史教师强化分层教学的重要组成环节,也是帮助学生有效巩固学习效果的重要实现路径。而通过对目前分层作业设计情况的分析来看,存在所设计的分层作业任务梯度性不明显、形式单一、重理论轻实践、可选择性不强等问题,使得学生的高质量作业学习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初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对当前分层作业任务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来设计形式多元、类型多样,且具有较强可选性的作业任务,引导学生对这些作业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同时教师要积极给予学生作业学习指导,并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标准来给予学生评价,从而真正地在高质量的作业学习中助力学生巩固分层学习效果,促进学生分层学习质量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东汉的兴衰》模块内容时,教师要结合学习现状,强化分层作业设计。教师可以结合电子档案,对每个层次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进行动态了解,分析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所在,同时在此基础上设计面向整体与兼顾差异的分层作业任务。例如,设计关于东汉兴衰史实、黄巾起义史实、东汉社会动荡等基础知识考核作业任务,设计关于东汉兴衰历史事件分析、历史影响研究等考核的提高层次作业任务,设计关于“东汉兴衰”主题历史课题拓展延伸和课程实践考核的作业任务,让每个层次学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对应的作业任务进行分层学习。还要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的学习余力,学习比自己高一个层次的作业任务,以充分挖掘每个层次学生的作业学习潜能。

(六)立足能力培养,进行分层教学评价

教师在分层教学之后带领班级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程评价,也是强化分层教学不可或缺的环节,同时也是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的基本实现路径。历史教师要理解做好分层学习评价的意义,同时结合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地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练习情况、课堂参与情况等进行评价,进而逐步提升分层教学评价的客观性。同时为学生制订针对性较强的策略来帮助学生进行查漏补缺,让每个学生获得个性化发展与全面提升。

例如,在教学《三国鼎立》模块内容时,教师要立足能力培养,进行分层教学评价。教师可以制订差异化的评价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评价需要。同时教师在评价中应引入多种具体的评价方式,如学生自我诊断评价、教师综合性评价、不同层次学生随机互动评价、课堂提问评价等,从不同的视角对学生的课程内容学习情况进行考核。如薄弱层次学生A在自我诊断评价中说自己对魏蜀吴三国的成立、壮大过程有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但是对三国鼎立的意义把握不够清晰,需要进一步学习。基础层次学生B在自我诊断评价中称其对三国时期文化、经济的发展情况有了进一步的学习,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未注重总结归纳,需要进行改进。教师则要在分层评价中注重过程性评价。如教师可以关注学生对三国鼎立过程、三国鼎立历史意义等内容的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结学生学习的得与失,并立足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制订针对性强的改进方案。如对学生A,则要引导学生注重对三国鼎立的基础历史事件进行学习,并梳理框架,结合案例对三国鼎立的意义进行分析,进而助力每个层次学生的发展与提升。

三、 结论

综上所述,积极探索和研究有效强化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和策略,是新课标对历史教师强化课程教学实施和精准化达成课程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要全面地重视起对分层教学法的研究,并积极立足当前借助分层教学法中遇到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案和策略,同时在后续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实践中了解学习情况,科学进行层次划分;深化教材研究,精准设计分层任务;立足学生差异,强化分层教学实践;把握学生特点,注重分层学习指导;结合学习现状,强化分层作业设计;立足能力培养,进行分层教学评价等,从而真正地借助有效策略和恰当方法,来逐步提升分层教学的质量,为班级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层次学生的更好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高军.新课程观下的初中历史分层教学可行性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20):38-40.

[2]耿亮.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分层教学的措施探寻[J].智力,2023(26):92-95.

[3]蒋振华.核心素养下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策略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2(26):108-110.

[4]夏友健.初中历史教学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策略研究[J].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2022(4):96-98.

[5]石惠萍.优化初中历史分层教学的策略[J].家长,2022(17):67-69.

[6]鲍楚蕊.基于分层教学的初中历史项目化学习策略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22.

作者简介:陆雨晴(1992~),女,汉族,江苏昆山人,昆山市葛江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