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作者: 赵志成

摘 要:为了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性学习。只有如此,才能够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贴合新时代发展的趋向,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文章通过对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法的运用,探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实践性学习的重要价值,并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现状展开深入的研究和分析,以推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革,让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得到充分贯彻和落实,达成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重要教学目标。

关键词:知行合一;道德与法治;实践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9-0141-05

《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不单是为了引导学生掌握课本知识,更是为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学会运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此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需要从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培养综合素养的角度切入,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改革优化,争取让学生在实践性学习过程中体会到课程活动的实际功用,纠正个人的错误言行,培养优秀的品格。

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学习重要价值分析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实践,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只有从实践的角度出发,进行课程安排和组织规划,才能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更具有实际效用。因此,教师需要结合《课程标准》,进行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渗透和使用,让课本中的知识理论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促进学生的成长。只有通过实践性学习,学生才能够消除对道德与法治教材知识的陌生感,充分意识到课本中的理论是能够在推动实际生产生活建设方面起到作用的。如果学生不通过必要的实践性活动对课本知识进行检验和分析,是无法发自内心地认同有关知识和理论的,这很难让课程教学有效性得到更进一步的凸显。因此,教师需要以知行合一为目标,引导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行实践性学习,让学生在充分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进行实践行动,借此来深度了解相应理论化知识的内涵和外延,树立远大的理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贡献。

二、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论

(一)教师采用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

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教师会引导学生采用机械背诵记忆的方式来掌握课本知识,相应课堂活动并不具备实践性,因此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课堂参与感。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的思维方式是具象的,相比抽象的道德与法治理论讲述而言,根植于实际的案例解说和具象化视频资源的分析,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课程参与兴趣,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正向的观念指导,掌握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当前阶段教师采用的教育教学方式太过陈旧,既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趋向,也很难满足初中学生的兴趣期待。且由于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话语权不高,因此即便对当前的课程教学方式和内容有个性化的意见和建议,也没有让学生了解的渠道。在这种情况下,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很困难的,教师如果不及时改进教学方式,那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提升,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也就无法顺利达成。

(二)教师对德育工作缺乏关注

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将关注重点放置在了高频考点解析和理论知识框架构建方面,因此,缺乏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德育价值的重视,也未从德育的角度出发进行课堂活动的组织和建构。而《课程标准》明确强调,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应当起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念,培养美好品格的效果。教师应当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实践改革。当前,教师在课堂活动中的计划和安排,与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并不相符,这很难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活动中接受正向的价值观念引导,培养良好的品格,也无法让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目标。

(三)日常课程教学缺乏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部分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过于依赖教材,只会以课本中的知识理论为蓝本,进行相应的课堂活动组织和建构。这种完全来源于课本的内容组织和建构,通常缺乏新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也有较大的出入,因此学生在课程活动中很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这不利于提升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也很难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获得良好的体验。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存在明显的脱轨现象,不利于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还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专门引导学生培养知识运用素养,这不利于优化整体的课程结构,还会耗费大量的时间。还有一些教师在单一的理论化课程教学中过度把控课堂,未给予学生过多时间联系自身生活实际进行问题的思考和讨论,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的学习动力,让学生被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不利于培养学生道德素养,也很难让课程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和目标。

另外,还有一些教师虽然意识到了进行案例分析和解说的重要价值,但其所列举案例与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相去甚远,且由于时间的关系,教师也无法就有关案例进行深层次的解析,这样一来,学生很难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意义,自然也就无法充分贯彻落实知行合一的目标。

三、 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学习优化策略分析

(一)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实践性学习活动

想要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达成知行合一的目标,教师就需要围绕课本教材中的理论,积极建构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桥梁,借此来创新日常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到课本知识在实际生活中能够产生的作用和价值。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全面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实践性学习过程中,获得更深层次的感悟,培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需要摒弃功利化的课程教学模式,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切入,帮助学生规范日常的言行举止,培养正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具体而言,教师需要积极革新日常的课程教学理念,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道德法治观念的运用情况进行更全面的关注。

以教学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九课《法律保障生活》为例,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进行理论知识讲解,是很难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实际学习经验理解教材中理论知识含义的。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充分思考法律在实际生活中能够起到的作用,同时,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交流和讨论,给予学生更全面的教学指导,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主权益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只有如此,才能够让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达成,以及让初中道德与法治实践性学习更具有现实意义。

(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完善教学质量

想要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下,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实践性学习,仅仅依靠优化教育形式和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如果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水平不足,那么就很难在道德与法治课堂讲解过程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也不能给予学生正面积极的影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从知行合一的角度出发,结合《课程标准》,积极参与各类与道德法治课程教学相关联的专业培训,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夯实教育基础,提升职业道德水平。有关部门还要组织不同学校教师定期进行互动和交流,借此来帮助教师构建更贴合时代发展趋势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思路,让学生在实践性活动中提升个人素养。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要加大与学生互动和交流的力度,并随时关注自身的言行举止,争取让自身能够为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带来正向的影响。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在日常的课堂活动中,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运用分层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的课程实践,让学生在贴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课堂活动中,掌握所学知识,树立正确价值观念,规范个人的行为习惯。教师还需要花费更多时间来钻研课本教材内容,了解课本理论知识建构的意图,结合学生当前的实际学习水平,制订更高品质的课程教学计划,争取在推动学生参与实践性学习活动的过程中,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

(三)结合生活实际进行趣味化游戏活动

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方式仍旧是具象的,因此过于枯燥乏味的理论课程讲述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很难让学生获得良好的课程体验。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彰显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组织趣味游戏活动,结合学生的兴趣偏好,进行课程教学形式的改革与优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这类课程活动能让学生体会到乐趣,降低学生在情绪敏感的青春期的负面影响。实际上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因此开展具有针对性的价值观念指引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但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厌烦说教,因此教师需要转变原有的课程教学形式,通过趣味化游戏活动,让学生主动进行正确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探寻,只有如此,学生才能够树立贴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三观。

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四课《揭开情绪的面纱》时,为了让学生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做到知行合一,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趋向和期待,组织“情绪过山车”等主题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提前制作情绪卡片,并让学生在卡片中描绘出不同情绪的具体表现。教师可通过随机抽取情绪卡片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卡片指示来表现情绪,在情绪转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自己的情绪镇定下来,以及在深受负面情绪影响的过程中调整状态的方式方法。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抽到的情绪卡片是随机的,因此后续的游戏活动走向不可预控,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需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情绪卡片进行必要的交流和分享,借此来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理素质,让学生学会以正确的方式调节个人的情绪。

(四)结合日常生活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想要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就应当尽可能地让日常的课堂活动主题更具有记忆点,更加鲜活灵动,只有如此,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参与到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需要在知行合一的教学理念下,结合课程教学主题,收集一些与当前社会息息相关的时政热点新闻,通过引导学生参与时政热点探讨等方式,帮助学生培养核心素养,开阔视野,增长见闻。例如,在每年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结束之后,教师便可通过收集整理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相关的时政素材,来为学生讲述“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先进事迹,以此为主题来引导学生接受正能量的熏陶。

又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建设美好祖国》一课时,教师可以以“了解袁隆平的生平”为课程教学主题,让学生通过收集与袁隆平生平经历相关的教育教学资源,了解我国科学家无私奉献的精神。

这类具有记忆点的课堂主题活动,能够起到激励作用,有助于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正向的榜样作为追寻的对象,从中学习他们的美好精神和优良品德。教师也需要通过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运用,来帮助学生获得深层次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鼓舞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也是一种知行合一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方式。

(五)丰富课堂形式设计生活实践类活动

想要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标,教师还需要从生活实际的角度切入,进行课本知识的分解和重构,只有如此,才能够让课程实践更具有现实意义。教师可尝试在日常的课堂活动中,进行课程组织形式的丰富和创新,根据学生日常的生活情况进行实践类活动项目的规划,把知行合一教学理念,渗透到学生的实践任务完成过程中。具体而言,教师可尝试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了解学生的兴趣期待,结合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构建生活类的实践活动任务,让学生在既定情境中,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还能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孝敬父母,学会感恩》时,教师可组织和建构一个“算一算自己一年花销”的生活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计算花费,来真切感受父母对自己深沉的爱。相比理论化的知识输出和讲解来说,这类蕴含生活意味的实践活动任务,更容易触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学会感恩。教师便可在这一情感氛围中,顺势提出让学生为父母做顿饭的实践任务,这不仅能够让学生树立感恩父母的正确的观念,还能够让学生深刻了解父母的无私奉献。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