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实践研究

作者: 刘洋

摘 要:文章立足于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二十四节气与积极心理学交叉整合,根据PERMA理论的5个元素,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及成就,挖掘出二十四节气中的PERMA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构建了基于PERMA五要素的节气育心课程内容体系,创设包含“节气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体验——积极情感引领——小组内省分享——生活拓展应用”的课程实施路径,引导学生从节气出发,走进生活,学会与他人共情、分享、合作,最终激发个体自我成长意识,获得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PERMA理论;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3-0008-03

2021年,由教育部制订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学课程教材中呈现方式应更加丰富生动,达到提升学生人格修养的功能。”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研发符合儿童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的育心课程并创新性实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大突破口。二十四节气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且丰富的教育价值。实施积极心理学PERMA理论下的节气育心课程,培养具有积极心理素质的孩子,让孩子有终身学习的原动力,充分发挥内在的优势,养成良好品质,从而积极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一、 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的意义

PERMA理论最早由“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在《持续的幸福》一书中提出,即达到幸福人生包含5个元素: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投入(engagement)、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及成就(accomplishment),简称为PERMA。该理论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出发点,通过增加学生的积极体验,达到培养学生积极人格的目的。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根据“PERMA”的五要素梳理成五大主题课程,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积极心理的各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与自然的互动,是我国劳动人民生产与生存的智慧结晶,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同时,顺应自然规律也是中国人最古老、最智慧的修身养性的方法,构建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根据节气时令主动调整心理、改善行为,努力适应环境,能够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

二、 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内容构建

(一)五大主题引领生命健康成长

根据PERMA理论的5个元素,挖掘出二十四节气中的PERMA心理健康教育元素,梳理出立足于PERMA五要素的节气育心课程五大主题:①积极情绪;②自我投入;③人际关系;④生命意义;⑤个人成就。依据每个节气的不同时令、传统习俗、气候特点、身心规律进行归类,最终建构出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体系:

1. P积极情绪主题课程

立秋——调试心情,荣辱不惊

谷雨——学会倾诉,合理宣泄

小暑——了解情绪,正确接纳

大暑——调节情绪,积极主动

寒露——乐观积极,学会幽默

2. E自我投入主题课程

夏至——坚持自我,学会说不

立冬——洁身自好,懂得自律

小满——小得盈满,谦虚知足

小雪——洁身仁爱,知行合一

大雪——专注当下,珍惜时间

3. R人际关系主题课程

白露——敢于主动,乐于交往

霜降——宽容大度,友好待人

冬至——欣喜相遇,感恩家人

大寒——团队合作,大公无私

4. M生命意义主题课程

雨水——认识生命,感悟真爱

清明——心怀感恩,珍爱生命

春分——惜时悯物,欣赏精彩

立夏——热爱生活,自强不息

秋分——勇于突破,战胜自我

5. A个人成就主题课程

立春——树立理想,积极向上

惊蛰——积极行动,直面困难

芒种——勤奋耕耘,踏实努力

处暑——直面挫折,和谐共生

小寒——锲而不舍,不畏坚冰

(二)循序渐进实现发展性育人价值

课程内容的设计遵循节气变化规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感悟和体验节气变化与身心状态的内在关联,结合顺时养生和身心统一的理念,根据节气变化开展了一系列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具有引领性和预见性,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例如,在小暑节气开展“了解情绪,正确接纳”主题活动,在大暑节气开展“调节情绪,积极主动”主题活动,使学生经历“认识情绪——接纳情绪——主动调节情绪”的过程,有效预防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实现发展性的育人价值。

三、 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实施

(一)顺应时节变化,形成积极适应的成长观

教师引导学生感悟节气变化与身心状态的内在关联,按照二十四节气的运转规律对生活、学习行为和内在心理状态进行积极调整,达到内心和谐、与周围关系融洽的状态,形成积极适应的成长观。如在立春节气开展主题为“树立理想,积极向上”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活动伊始,引导学生朗读有关“立春”的诗句,如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唐代卢仝的《人日立春》、宋代杨万里的《腊里立春蜂蝶辈出》等,通过朗诵“立春”主题的古诗词,使学生体会古人在立春节气的情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立春”节气的特别之处,“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则昭示着春天的开始,春天则代表着一年的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树立理想”的重要性,通过小组讨论,派一名代表总结发言,学生逐渐明晰:①树立理想可以让人清楚自己追求什么,不至于偏离方向;②清晰的目标才会让人专注;③有“志向”的人才不容易迷失自我。学生明晰了“理想”的重要性,下一步需要探讨的就是“如何树立理想”。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①什么样的目标是适合自己的?②有没有身边的榜样?③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能做什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自己的“立志”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中详细介绍自己的目标、榜样、实现途径等,然后在小组内分享,并自愿在全班同学面前分享。活动最后,请学生自由抒发自己的感受,深刻体会只有明确、具体可行的目标,并坚持不懈,才能达成目标。整个活动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每个人的不同情况,唤起学生的内驱力,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

(二)吸收传统文化智慧,激发内在生长力

二十四节气不仅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农业生产有指导作用,更是古人生存的智慧结晶。人的心理具有天然的文化性,作为在中华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个体,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对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会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要充分利用二十四节气的丰富资源,创设包含“节气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体验——积极情感引领——小组内省分享——生活拓展应用”的课程实施路径,引导学生从节气出发,走进生活,学会与他人共情、分享、合作,最终激发个体自我成长意识,提升内在生长力,提升积极应对能力。

(三)多元跨学科活动,共筑心理健康教育

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的实施涉及很多跨学科的内容,如语文、美术、音乐等。课程内容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不局限于小学心理健康教师使用,其他学科教师也可轻松驾驭,各学科教师要共同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助力,如围绕“谷雨”节气的特点,设计主题为“调节心情,学会倾诉,合理宣泄”的活动,引导学生了解“谷雨”的来历和习俗,朗读与“谷雨”相关的诗词,如《渔歌子》《谢中上人寄茶》等。也可以创作“心情指纹画”,以指纹代替简单的线条比画,指代生命生活,在指纹图案上画几笔简单的线条,成为有趣的形象,画出自己的心情并在小组内互相倾诉。整个活动设计涉及语文、美术等多个学科,学生在多元的跨学科活动中浸润心灵,实现身心的健康成长。

(四)注重本土特征,实施“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立足本土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仅关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也是针对广大小学生的常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课程具有可以轻松驾驭的特征,无形中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师之外的其他教师关注与使用,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在建构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基础上,实施节气课程教学、课外实践活动、个别咨询服务、心理问题预防等“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立足于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将二十四节气与积极心理学交叉整合,构建基于PERMA理论的小学节气育心课程内容体系,能使学生通过感悟节气变化与身心状态的内在关联,汲取节气文化的智慧,并通过积极的心理体验形成积极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奏响幸福主旋律一先让学校幸福起来[J].中国特殊教育,2011(9):135.

[2]马丁·塞利格曼.持续的幸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

[3]韦志中,丰效杰,韦阿香.与时间同行:二十四节气心理建设方法[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7:6.

[4]杨会宝.跟着太阳走一年——二十四节气与民俗文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92.

[5]申赋渔.光阴——中国人的节气[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5:6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