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探究
作者: 王问摘 要:随着教育理念的发展,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文章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以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和解决实际教学中的挑战。通过聚焦核心素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和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102-04
作者简介:王问(1982~),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福建省南安市康美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界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愈发关注。数学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工作者探索的焦点。针对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传统教学常过分强调知识传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实际应用。因此,文章旨在基于核心素养理念,倡导以学生为中心,聚焦核心素养,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和路径,构建更科学、更有效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通过这一研究,期望能为数学教学方法提供新的视角和指导。
一、 大单元教学设计原则
(一)聚焦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涵盖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所需的基本能力和素养要素,如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在教学设计中,聚焦核心素养意味着将学生的能力培养置于教学的核心位置,不仅仅追求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能力。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结合核心素养的要求,选择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并能将其灵活运用于实际问题中。通过聚焦核心素养,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提高其数学素养水平,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需求,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探究问题、建构知识。教师应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任务,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问题解决等,使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而非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成为引领者和指导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和探究精神。通过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意味着教师需要仔细筛选教材内容,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案例,以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确保内容丰富而不过于繁杂。此外,应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教具、实物模型、数字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趣味性。通过优化教学内容,能够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解析知识内核
大单元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涵盖了多个相关知识点,通过对核心素养的聚焦培养,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内在本质。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之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和实践,深入挖掘数学概念的本质,理解数学知识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来看,通过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如探究性学习、问题解决、案例分析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和情境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教学一个几何大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图形的属性、特点出发,让学生发现和探究几何形状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构建数学知识体系,使其更加系统化和完整。通过大单元教学,学生能够将零散的数学知识点进行串联,形成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着重强调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更为深入和全面的数学认知。
(二)有助于学生系统建构知识
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系统建构知识。大单元教学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单元,涵盖了多个相关的数学知识点和概念,而核心素养的强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和系统化,构建更为完整的数学知识体系。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对整个教学单元的系统性理解,帮助他们将各个知识点进行串联和归纳。例如,在教授一个关于分数的大单元时,教师可以从分数的定义、基本运算、分数与小数的关系、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等多个方面展开教学,让学生逐步建立对分数概念的系统认知。通过实例、练习和问题探究,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分数的本质、性质和运用,形成对分数知识的系统化理解。此外,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的层次结构和框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强调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建立起知识的层次结构,从基础知识到拓展应用,逐步建构完整的知识框架。例如,从基础的数学概念开始,逐步延伸到相关的实际问题和扩展应用,使学生能够将各个知识点有机地连接起来,形成更为完整和丰富的知识网络。
(三)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单元教学作为数学学习的重要环节,为学生提供了探索和思考的机会,而核心素养的强调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大单元教学的角度出发,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和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比较和分析。例如,在教学一个涉及图形的大单元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不同图形之间的特征和联系,让学生自主发现图形之间的规律性和共性,从而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此外,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造性思维。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其自主探索和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过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加以评价的能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大单元教学中,学生将会面对各种数学问题和情境,通过引导和激发,能够培养他们审视问题的能力、判断问题的合理性以及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和批判性思维水平。
三、 核心素养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路径
(一)借助单元教学,明确单元的教学目标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认识底和高》是理解多边形面积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教学这一内容,教师旨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所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的明确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特别是针对多边形面积的学习。通过单元教学,教师明确设定了以下几个关键的教学目标:首先,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多边形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包括不同多边形的计算方式和面积公式;其次,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识别多边形底和高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准确辨认并应用这些概念在实际问题中;再次,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掌握底和高的概念,并运用相关公式计算多边形的面积,从而建立起数学技能;最后,教学目标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运用所学知识计算房间面积等实际场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数学概念和技能。通过这些明确的目标,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和评估方式,确保学生全面掌握多边形面积计算相关的概念和技能,并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教学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案例中,教师利用实际场景如房间或教室展示了数学概念。通过平面图的介绍,学生了解了多边形的底和高的概念,并理解了面积计算公式,如矩形面积公式为底乘以高。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房间或教室的长度和宽度,帮助他们将测量结果应用于底和高的概念中。通过实际测量数据,学生掌握了如何将测量结果转化为数学概念中的底和高,并运用面积公式计算出房间或教室的实际面积。这种实际场景结合数学概念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还培养了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立足教学整体观念,做好单元教学设计
在小学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中,通过立足于教学整体观念,巧妙设计单元教学,将有助于学生全面理解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概念,尤其是对平行四边形的特殊性质和计算方法的掌握。教学目标的明确对课程设计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目标包括:①引导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和定义;②探索并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公式推导和应用;③能够辨识和测量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④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场地面积计算等。假设有一块长方形地板,教师向学生提出将其分成两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的问题。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并测量地板的长度和宽度,并解释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接着,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计算这两个平行四边形的总面积。通过引导学生将长方形地板分割成两个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并测量底和高,让学生可以自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有效性,并理解其应用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实物模型或可视化工具展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比如使用纸板剪裁成各种平行四边形,并让学生自行测量底和高来计算其面积;同时,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平行四边形的实际场景,如图画、地板砖或书桌等。通过这些实际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因此,通过这种立足于整体教学设计的方法,学生将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展开情境创设,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时,结合《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内容,可以通过设计一个有趣的教学情境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设想一个情景:学生正在设计一个公园,他们需要考虑不同区域的铺设绿化地面所需的草皮数量。其中,公园设计图中有一个大型多边形区域,可以分解为多个三角形。学生的任务是计算每个三角形的面积,从而确定所需的草皮数量。
教师通过展示公园设计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多边形的复杂形状。解释指出,即使是这样复杂的多边形也可以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三角形。通过选取一个特定的三角形为例,教师向学生展示了如何准确测量三角形的底和高,并且引入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面积等于底乘以高再乘以1/2。这一过程不仅让学生了解了面积计算的基本原理,还通过具体案例加深了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理解。
教师的示范不仅仅是数学公式的介绍,更是为学生展示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场景相结合的重要性。透过公园设计图的例子,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了如何将复杂形状分解为简单的部分,从而运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这种实践性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从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变为具体的问题解决者,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力、计算能力以及数学应用能力,为今后更高层次的数学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随后,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计算不同三角形的面积。他们需要合作测量各自三角形的底和高,并运用所学公式进行计算。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提供支持、解答疑惑,确保学生正确理解和应用面积计算公式。学生汇报各自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结果,并整合这些结果得出整个多边形区域所需的草皮数量。通过这个教学情境,学生不仅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还将这些方法应用到复杂的多边形中。这种情境创设不仅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拓展了他们的思维空间。
(四)拓展数学活动,增强单元理解
梯形的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涉及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面积计算方法。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外,拓展数学活动是巩固和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理解的重要手段。为了拓展学生的数学理解,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趣的活动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掌握梯形面积计算的方法和应用,可以通过实际的生活场景展示梯形的应用。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不同形状和大小的纸板梯形,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这些梯形的特点。随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和认识到梯形的存在,比如书桌、地板砖等都可能是梯形。通过这些例子让学生感受到梯形的实际应用,加深对梯形概念的理解。在教学梯形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了一系列与实际情景相关的问题,以促使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和应用能力。学生面对实际场景,如梯形花坛或梯形地板砖等,需要根据提供的尺寸进行面积计算。例如,学生可能面对以下问题:花坛的底边长为8米,顶边长为5米,高为3米,求花坛的面积是多少?或者,一个梯形地板砖的上底长为10厘米,下底长为15厘米,高为6厘米,要铺设这样的砖需要多少块来覆盖一个特定区域?这种情景化的问题设计,允许学生将所学的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情况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建模能力。通过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学生将学会如何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实用工具,并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这种实际应用的学习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让数学不再仅是课本中的抽象概念,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有用工具。另外,可以开展一些小组合作或游戏活动来加强学生的合作与竞争意识。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些纸板或卡片,让他们设计不同大小的梯形,并计算其面积。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数据和计算方法,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也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数学游戏,比如梯形面积计算的竞赛,通过游戏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总的来说,通过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情景化的问题设计以及合作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拓展数学活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梯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
四、 结论
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趋势。文章着眼于核心素养的聚焦、学生主体地位的强调以及教学内容的优化,提出了教学设计的原则、意义和路径。通过这种教学设计,旨在为教师提供更科学、更实用的教学方案。其中的核心原则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帮助他们理解和运用数学知识,从而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这种教学设计具有深远意义,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全面理解和掌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力。通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变得更为互动与灵活,有助于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优化的教学内容和路径,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生活,使数学知识更具实用性。
参考文献:
[1]陈美丽,杨阳光.基于核心素养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研究[J].数学教育研究,2021,18(3):45-58.
[2]周青云,吴雨霖.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设计策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22,25(2):112-125.
[3]黄东风,郑博文.小学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1,30(4):75-89.
[4]马晓雨,孙明阳.核心素养理念在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校教育研究,2022,22(1):3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