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高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周兴华摘 要:核心素养培养下,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学会全面、系统、动态分析和认识地理环境以及解决人地关系已经成为高中地理教学的重点。主题情境教学设计方案符合课程教学设计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要,对提升学生地理科学意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明确情境主题、信息化构建、生活场景引入和地理知识应用拓展,逐步在教学中实现教育目标。
关键词:科学精神;高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6-0152-03
作者简介:周兴华(1971~),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市实验中学校,研究方向:地理教育。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要辅以必要的直观手段和生活经验,在地理情境中强化学生的思维训练,要尝试运用问题式教学、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就是要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引导学生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问题、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一、 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高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价值
(一)符合课程教学要求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教育思路注重培养学生地理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提升学生地理实践能力,帮助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具备应有的地理学习、应用意识和行动,将地理与现实学习联系在一起。
高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设计方案,在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方面具有较高价值。一方面,情境主题的确定让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明确要求和计划,在教学目标设计过程中,强调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价值并将其作为重要目标进行课堂培养,确保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科学精神可以得到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主题情境教学设计突出情境方案,通过生活化、信息化构建等方式将科学精神培育从静态的内容转为动态展示,搭建高中地理与生活实践的框架,帮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习内容、应用能力,实现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
(二)符合学生学习规律
高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在学习地理知识过程中,除了死记硬背概念类知识外,对高中地理知识学习应用与拓展同样具有需求。在传统教学过程中,高中地理知识教育以单纯的知识传授为主,忽视了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发展、科学精神培养的关注不高。
主题情境化教学方案充分考虑高中生地理学习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换为具体的情景化内容,既注重地理知识内容的教学和指导又关注学生是否理解地理知识内容、是否掌握地理思维和逻辑。通过主题情境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助力学生地理知识发展。
二、 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高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策略
(一)明确情境主题,树立学习目标
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情境化的设计可以降低学生地理知识学习难度,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内容的学习,但容易造成学生沉迷“情境”忽视学习主题情况,不利于学生地理科学精神和素养培育。主题情境教学方案明确情境设计的主题,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情境”中探索、学习,提升高中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明确情境主题需要树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学习情境所展示的内容和思想。以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人口迁移》为例,学习人口迁移影响因素时,教材提供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大原因,但学生很快提出疑问“经济因素属于自然还是人文呢”。基于学生提问,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主题情境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内容:
主题情境一:教师展示视频资料“爱尔兰的土豆大饥荒和移民潮”。通过视频让学生看到人们在种植大豆以及移民潮方面的变化,让学生思考自然环境是如何影响人的流动,通过视频讨论、分析、总结,提炼出自然因素是人口迁移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
主题情境二:教师展示“农民工”的迁移,播放每年过年“南方回家铁骑”。通过视频教师让学生分析,为什么每年都会有大量的“铁骑”从广东到贵州、四川回国家,过了年后他们是否还会回到广州?这些人员迁移的原因是什么?通过情境分析方式让学生了解人文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
通过两组情境的设计,教师引导学生既要观看情境所反映的故事和内容,也要从中分析出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是如何影响人口迁移,得到人口迁移影响因素的主题。此外,主题情境展示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素材和文字素材,引导学生分析考试情境中如何体现人口迁移影响因素,进一步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情境、理解情境,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精神和科学思维,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
(二)信息构建情境,加强学习体验
高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设计中,信息化为构建情境提供支持,可以降低学生理解难度、增加学生的学习体验。信息构建情境主要是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呈现,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的逻辑性,同时利用信息化可以将静态知识内容转换为动态资源,帮助学生动态分析地理知识发展过程,学会预测和评估,培养学生地理科学思维与精神。
信息构建情境关键是将静态内容动态化,帮助学生理解知识逻辑,形成地理空间感等,从而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地理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如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洋流》中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习时,学生需要理解暖流和寒流流动及其特征。因此,教师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构建,将全球洋流的流动通过动态图示的方式展示出来。其中,寒流用蓝色标记、暖流用红色标记。学生对照“全球洋流动态图”学习寒流和暖流在全球的变动,分析暖流对区域的影响,寒流对区域的影响,同样是临近海洋,有的地方潮湿、雨林,但有的地方则是沙漠气候。此外,寒暖流动态展示过程中,学生对寒暖流交汇处的关注明显有兴趣,学生会讨论寒暖流交汇会出现什么问题,会发生什么样的现象。教师可以继续用视频展示寒暖流交汇时发生的场景,即“流和暖流交汇处海水扰动强烈,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物质上涌,浮游生物繁盛,以浮游生物为饵料的鱼类聚集,形成大渔场”。此外,基于信息技术,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寒流和暖流经过的地方、海面及其附近地区气温变化,还可以用洋流阐述厄尔尼诺、拉尼娜等现象,帮助学生通过观察洋流温度变化理解地理名词和地理现象,增强学生地理学习体验感。
总之,信息技术构建场景,可以加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帮助学生将静态文字内容转换为动态知识场景,帮助学生构建动态知识体系,理解课程内容所呈现的知识点,加强学生体验的同时丰富学生地理学习思维,培养学生科学意识和素养。
(三)引入生活场景,增加学习应用
高中地理主题情境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情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活化地理,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分析生活问题,由此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内容,提升学生地理知识学应用,培养学生地理科学精神。引入生活场景主要是将地理知识内容通过生活现象阐释出来,然后用地理学知识分析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地理,培养学生正确的高中地理学习观。
引入生活场景主要是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分析社会现象,在讨论过程中帮助学生培育学生科学思想和精神。以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为例,学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夏季时我们这里最热,是不是整个夏季太阳一直离我们很近,白昼一直大于黑夜呢?”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结合教师的问题会主动进行思考进而给出答案,但学生的答案多以感性为主,缺乏科学事实依据。因此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行阅读“昼夜长短的变化”材料,让学生了解北半球下半年的太阳变化,然后引导学生用地理科学语言表达以上内容,即“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了在赤道上和春、秋分日,各地的昼弧和夜弧不等长。如果昼弧比夜弧长,则白昼长、黑夜短;反之,则黑夜长、白昼短”。
此外,教师可以继续提出疑问,我们在北半球,那么夏季6—9月中,白昼是一直在增加吗?回答问题时,部分学生基于生活惯性会得出“白昼是一直在增加的”结论,但其他一部分学生基于所学知识会提出,夏至之前白昼时间是逐步增加的,但过了夏至白昼时间会逐渐缩短。学生基于生活情境和地理知识得到相反的结论时,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评判、评估,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总之,生活场景在高中地理情境教学应用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科学的地理知识分析生活场景,同时引导学生用科学思维反思自身生活中的惯性思维,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认识。
(四)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学习问题
高中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用地理知识阐述问题、学会用地理思维分析问题,但对学生而言,如何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是学生科学精神培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将所学地理知识应用实践,用地理知识分析情景剧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完成知识检验,助力学生发展。
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学生问题必须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思考现实问题。如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的问题探究中,学生学习了本单元的乡村和城镇空间结构、学习城镇化、学习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因此在活动本身是对学生已有知识学习的考验。在讨论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自己日常生活接触到的内容以及自身学习知识相整合,如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住在市中心比较好,城市经济发展好,距离医疗、学校都比较近;住在郊区比较好,污染少、建设好;同时,学生融入自己本单元所学的内容,分析日常生活中的观点代表什么。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鼓励学生分析,对不同人如何选择住房问题:如果是马上退休了,选择郊区比较好还是城市中心好;对新婚夫妇选择郊区还是城市中心好;对带孩子的父母选择郊区还是城市中心好。通过引导学生针对不同人群进行分析得到相应的结论。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本地区实际出发进行讨论,分析本地区的郊区和城市如何划分,哪些是新开发的区域,区域因素特征是什么?通过应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认识。最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工作,主要调查市中心和郊区人民的选择以及各自的家庭条件和主要影响因素,帮助学生在调查过程中拓宽视野。
总之,应用地理知识解决学生学习生活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在新的场景之中运用所学知识,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效果,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科学精神和素养。
三、 结论
指向科学精神培育的高中地理主题情境设计既要尊重学生学习规律,也要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创设,通过生活化应用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地理知识,学会用地理知识分析社会、分析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地理科学精神培育和地理核心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陆遥.基于乡土情境的高中地理项目式学习设计——以“生态保护与国家安全”为例[J].地理教育,2024(8):61-64.
[2]韩子璇,饶继河,林雄斌.深度学习理念下的高中地理全情境教学策略探究——以“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为例[J].地理教育,2024(6):54-58.
[3]李俭,张胜前.课程思政视角下高中地理主线式情境教学设计与实践——以“湘江战役”为例[J].地理教学,2024(11):19-24.
[4]刘导,陈实.高中地理问题式教学的发展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4(13):57-60,64,2.
[5]胡亿芬,周旭,赵慧,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视域下的高中地理主题式情境教学设计——以“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为例[J].地理教育,2024(5):26-30.
[6]周梦媛,吾木提·艾山江.基于OBE+PBL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以“地理信息技术在防灾减灾中的应用”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4(4):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