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敦煌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活”运用
作者: 聂巍摘 要:敦煌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文章分析了敦煌文化元素渗透和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有助于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观察生活、激发学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场景和实践中学习语文。
关键词:敦煌文化元素;小学语文教学;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026-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这是学生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随着“文化自信”的理念深入人心,中小学教材在内容与呈现方式上,更加注重对中国元素的深层挖掘与创新表达。
敦煌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书法、民间故事、古代诗词、传统节日、风俗习惯、壁画故事、彩绘等载体,蕴含深厚的教育价值,是语文学习的重要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与灵活运用敦煌文化元素,不仅会丰富教学内容,还会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一、 敦煌文化元素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优势
(一)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敦煌,位于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厚重,具有代表性的莫高窟壁画和雕塑,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敦煌文化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深厚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是中西交流的产物,吸收了印度、波斯等地的艺术风格,同时又保持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这种包容性和开放性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展示了高超的艺术技艺和深邃的宗教思想,反映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这些艺术作品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精品,也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盛誉。敦煌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近年来,敦煌的研究成果不断被挖掘和传播,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敦煌文化中蕴含的教育思想、生命哲学以及儒家伦理,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与思考。这种深邃的文化内涵,增强了民族的文化自信。敦煌文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还吸引了大量国际学者和游客,成为全球文化的重要平台。这种国际化的视野和影响力,进一步彰显了中华文化的自信。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敦煌莫高窟中精美的彩塑,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的壁画,是学生感受美、发现美的重要教学资源。将这些艺术元素与语言文字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提供思想教育的重要资源
敦煌莫高窟洞窟内的壁画、彩塑是看得见、感受得到的,是一种显性的教育资源。莫高窟历经千年的开凿与营建,凝聚了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创造力;壁画中的神话故事、历史故事所呈现出向上、向善的美德;一代代敦煌人为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弘扬而秉承的莫高精神,是隐性的教育资源,值得学生学习和传承。这些精神文化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二、 敦煌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敦煌文化元素与课文巧妙链接,落实听说读写任务
敦煌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更承载了深厚的教育功能,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为了有效实现敦煌文化元素与语文教学的结合,要用“显微镜”分析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敦煌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因子,找到两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用足、用好、用活敦煌文化资源,巧妙链接、润物无声,使其既能为教学服务,又能使学习资源本土化、生活化,充分落实语文听说读写四大核心任务。
1~2年级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敦煌,如阅读《画家乡》,鼓励学生表达:“如果你来画家乡敦煌,你会画些什么?”学生初步感知家乡敦煌,引导学生爱家乡。《中国美食》一课让学生搜集敦煌美食,知道美食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愿望,种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进入3~4年级,学生进行专题学习,搜集资料,逐步深入了解敦煌,结合课文从多个方面了解家乡敦煌。如三年级学习了《赵州桥》一文后,引入《莫高窟》一文的阅读,让学生感知莫高窟的整体风貌、彩塑、壁画、藏经洞;出示莫高窟的各种形态的伎乐天,让学生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些飞天真是……”句式进行表达,既进行了课文基本功训练,又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四年级学习古诗《题西林壁》后,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鸣沙山月牙泉;写作时,引导学生写游览鸣沙山月牙泉,领略美景,感受大自然的奇特景色,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5~6年级段通过项目式学习,让学生深入理解敦煌文化,提高学生文学素养。如《桂花雨》是一篇通过回忆家乡桂花写乡愁的散文,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远离家乡,你会如何表达乡愁?”学生从敦煌的名胜古迹、美食、特产等角度入手,运用诗歌的形式表达乡愁。六年级教学《老北京的春节》,让学生运用列表的方式梳理出传统节日、节日风俗、节日美食,把自己印象深刻的习俗选出来,用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的形式深入了解风俗,写写自己的亲身体验,最后编成一本敦煌民俗作品。习作练习,学生了解敦煌的社会风貌,流传至今的文化习俗。六年级下册《奋斗的历程》,推荐学生阅读《我心归处是敦煌》,课堂上将敦煌女儿樊锦诗的事迹和“莫高精神”相链接,深入挖掘思政教育因子,落脚表达写心愿,实现了语文和思政教育的跨学科学习。
(二)运用敦煌文化元素采用项目式学习,解决生活问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到:语文学习情境源于生活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真实需求,服务于解决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敦煌作为一个旅游城市,其旅游资源是十分丰富的,能作为小讲解员向来敦的游客介绍敦煌莫高窟,就是一个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敦煌市第四中学小学部语文组开展了“莫高学堂”,旨在引导小学生学习敦煌文化,了解莫高窟。结合五年级下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开展了“莫高窟小讲解员”选拔活动。首先,学生确定讲解的内容,有讲解洞窟的、有讲解彩塑的、有讲解飞天的、有讲解壁画中服饰的、有讲解壁画中音乐的……学生根据讲解内容搜集资料、请教老师、写讲解词、制作幻灯片。然后,老师组成评委组,审核学生讲解词,模拟演练,进行选拔。最后,学生在周末时间去莫高窟做小小讲解员。通过这个项目的策划实施,学生真正深入地从多个角度多个纬度了解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历史后,回到课堂完成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学生以敦煌莫高窟为写作题材,把搜集和分享得到的资料分几个方面写出来,还写了自己的感想。通过这个活动项目,沟通课堂内外,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语文实践。六年级学写倡议书,教师引导学生调查保护敦煌莫高窟的目的和意义、敦煌莫高窟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如月牙泉为什么不干涸、月牙泉的水从哪来。学生针对问题,向全市市民和来敦煌旅游的游客发出倡议:节约用水、文明游览,并写一份倡议书,做到格式正确、写清楚倡议内容。针对现实问题设计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在关注解决现实问题的同时,学语文、用语文、提高语文素养。
(三)运用敦煌文化元素解读古诗词意象,培育家国情怀
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重要使命,同时也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载体。在五年级下册“责任”这一单元中,《古诗三首》精选了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其中“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一句,勾勒出一幅边塞的壮丽画卷。“语文园地”则收录了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更是将边塞的苍凉与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配以敦煌风格的玉门关插图,更添几分历史韵味。
玉门关,这一融合了敦煌文化元素的军事要塞与交通要道,是唐代边塞诗中重要的意象。为深化教学,教师将这两首古诗进行整合,先引导学生想象边塞的苍茫与壮丽,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与苦寒;通过吟诵古诗,让学生联想诗中场景,感知将士们的英勇与坚韧;之后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中的共同意象:玉门关、楼兰、羌笛,体悟《从军行七首·其四》展现出将士们不畏边地征战之苦,洋溢着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彰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抵御外敌的决心。《凉州词》流露出戍边士兵的思乡之情,虽有哀怨,却无颓丧之感,反而坚定了保家卫国的决心,这是唐代边塞诗共同的情感特点。接着,教师出示玉门关的图片、资料,介绍玉门关的名称来历,在汉唐时期的重要军事、经济作用;之后,出示李白、戴叔伦、岑参等诗人的相关诗句,如“从军玉门关,逐虏金微山”“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这些诗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边塞风光的奇异壮丽与荒凉苦寒,以及铁血男儿从军的豪情壮志。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作者的身份,感悟文人志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学习这些古诗在当下的意义,体察诗歌价值,鼓励学生像古人一样爱国、爱这片土地。虽然诗人们是文人,他们保卫祖国疆土的决心和壮志却激励着当下的我们。当学生再次浏览玉门关时,他们看到的不仅是颓败的城墙和古人的诗句,更是那份融入敦煌文化的家国情怀与爱国精神,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古诗的现实意义。
(四)讲编演敦煌故事传承文化,启迪思维
故事是儿童喜欢的内容,可以说无故事不语文,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了大量的故事,有儿童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神话故事、革命先烈故事。这些故事承担着以下任务:一是担负着听和读的任务,故事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丰富、想象神奇、题材广泛,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最佳范本;二是通过阅读与交流,让学生讲故事、复述故事、表演故事,在头脑中经过再加工,展示阅读成果,丰富语言经验;三是创意表达,体会故事中想象的神奇和鲜明的人物形象,读懂故事要表达的道理,发挥想象编童话、编故事,提高语言的表现力,发展思维能力;四是学会思辨与表达,读故事后学会创造性复述故事,能根据前情续写故事、新编故事,读思写相结合,提高语言的创造力;五是在读故事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故事中明理,学习人物美好品质,提高人格修养。
敦煌文化中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故事资源,包括传说故事、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如教学四年级神话故事单元时,收集中国神话故事,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了《阿修罗的故事》:绘于莫高窟第249窟的阿修罗80天出生,出世就会说话。这孩子一天一长,一年就长成了一个身材高大、英俊魁梧的小伙子。阿修罗受仙人帮助长成了一个头顶天、脚踩地,有四只眼睛和四条臂的巨人。阿修罗为看清乾闼婆一手抓住月亮,一手抓住太阳。《三青鸟的故事》中三青鸟奋不顾身救火,《黄龙和青龙的传说》中黄龙化为沙粒飞舞的鸣沙山,青龙化为挡风沙的三危山,《鲁班造木鸢》中鲁班造出可以飞行的木鸢害死了父亲,神通广大的木仙人害得吴地久旱无雨,老百姓颗粒无收,最后鲁班亲手毁了这两件杰作。这些故事想象力丰富,人物形象鲜活,富有吸引力,贴近本地生活,可以启发和熏陶学生的心性,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宝贵源泉。
敦煌壁画故事中最有名的是《九色鹿》,它是敦煌莫高窟二五七窟(北魏)西壁的壁画,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著名的九色鹿的故事。在五年级教学中,教师让学生阅读《九色鹿的故事》,通过“读—复述—想象表演—续编”四步教学,落实语文要素,发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一读故事,让学生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初步把握故事情节,初识人物形象。二复述故事,按调达落水、九色鹿救人、落水人见利忘义、国王抓九色鹿、落水人受到惩罚的顺序复述故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三演故事,发挥自己的想象添加故事情节,使故事更生动具体。九色鹿救落水人当时的情况是怎样危急,她怎样想的,做了些什么?落水人见到抓九色鹿的皇榜,心里想了些什么?国王抓到九色鹿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对话?演一演这个故事。通过编演,学生深入体验角色情感,感受人物品质,感受故事魅力。四续编故事,出示九色鹿壁画中的细节,引导学生观察到最后一幅画九色鹿和落水人调达,提出问题:为什么作为神的九色鹿头上没有光环,坏人调达头上却有光环?让学生领悟:人做了坏事,要及时改正的道理;人最大的美德在于原谅。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给调达安排个不一样的结局。经过这样四步教学,使学生辨别了美丑、善恶,学会深入思考,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能仔细观察,从不同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读故事不仅学习语言、丰富想象,更要与现实相联系,观照现实生活。
(五)运用敦煌文化元素教活综合性学习,让汉字活起来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教学形态与模板,致力于全面、综合地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以社会性和探究性的实践活动为核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并获取跨学科的知识。以五年级下册的综合性学习“遨游汉字王国——我爱你汉字”为例,该板块的学习任务是搜集资料,围绕汉字历史、汉字书法或其他与汉字相关的内容,开展简单的研究。在学生对汉字字体演变过程已有初步了解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了以下四个实践活动:活动一:书法艺术作品鉴赏。学生走进学校的书法艺术作品长廊,观察并鉴别各种字体,直观地感受每种字体的独特韵味。同时邀请书法老师为学生介绍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故事、价值及地位,加深学生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品位,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活动二:简牍摹写与复制体验活动。与研学基地老师合作,邀请他们指导学生制作简牍:尝试用简牍向老师写一份请假条,学生在把一块普通木头变成简牍的神奇变化中,对敦煌简牍的历史、文化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本活动在学生经历亲手制作简牍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敦煌文化的浓厚兴趣。活动三:撰写敦煌汉简研究报告。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参观博物馆,深入了解敦煌汉简的种类、内容、价值、出土年代以及简牍上的书法字体等。学生发现,敦煌汉简多用隶、草、行三种字体写成,记录内容与边塞屯戍活动有关,有官府文件、通缉令、边塞吏卒的私人书信等,创造了章草这种字体,对后世狂草体式产生了深远影响。敦煌汉简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对研究书法的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书法的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活动四:讨论交流与心得分享。学生围绕本次学习经历,分享对汉字、书法的新认识,并将这些感悟融入研究报告的结论部分。通过分享交流,学生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了现有的文化元素和实物资源,将书本知识转化为鉴赏和动手操作的能力,有效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将敦煌文化元素和语文教学相融合,可以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使敦煌文化元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使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在语文实践运用中得到提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薛丽琼.将教育戏剧引入语文学科教学的应用与实践[J].新教育,2024(11):42-44.
课题项目:文章系甘肃省2024年大中小学课程教材专项研究课题“文化视域下‘中国元素’在中小学教材中的运用研究——以敦煌文化元素为例”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JC-Z2024140)。
作者简介:聂巍(1980~),女,汉族,甘肃敦煌人,敦煌市第四中学小学部,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