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策略与实践探索

作者: 陈裕婷

摘 要:文章从认识互动教学的定义出发,厘清其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具体内涵,针对小学语文课堂实施互动教学的难点进行分析,包括师生互动意识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互动技巧与方法欠缺、时间与课程内容安排紧张以及评估与反馈机制不健全方面的挑战。为应对这些难点,文章提出了提升师生互动意识、增强学生参与度、丰富互动技巧与方法、优化时间与内容安排以及建立全面的评估与反馈机制的实践策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升学习语文的效果。

关键词:互动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0-0018-04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背景下,互动教学作为一种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正日益受到关注。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互动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互动教学的实施,许多教师仍然习惯于单向知识传授,缺乏与学生平等对话的意识,学生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因此,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策略与实践,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有助于在实际教学中推动互动教学模式的普及与应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 对互动教学的认识

互动教学是一种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彼此之间的动态信息交流与思想碰撞。它超越了传统单向知识灌输的方式,致力于创造一个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通过问答、讨论、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促进学生主动探索、批判性思考及创造性表达。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引导者、促进者。他们设计情境、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形成基于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的学习体验。互动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即时反馈与调整,不断适应和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效。

二、 分析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策略的难点

(一)师生互动意识不足方面难点

在互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师生互动意识的不足成为一大难点。这主要源于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未能充分认识到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的重要性。这种教学观念的根深蒂固导致教师往往维持在知识传授的传统角色上,缺乏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中主动参与者的意识。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角色被动地被限定为接收者,而非互动的合作者,从而使得课堂上的互动难以有效展开。这种缺乏互动的课堂不仅抑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也阻碍了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进。此外,教师如果没有建立与学生平等交流的观念,可能无法有效识别和利用课堂上的教学机会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种情况在尚未完全接受现代教育理念的教育环境中尤为常见。

(二)学生参与度不高方面难点

在小学语文的互动教学中,学生参与度不高,主要源于学生间学习兴趣、性格和基础能力的多样性。这些差异在大班授课环境下尤为突出,容易导致部分学生在课堂互动中被忽视或边缘化。特别是那些内向或自信心不足的学生,往往在面对公开表达和集体讨论时感到害怕或焦虑,从而退缩不前。此外,教师在处理大班课的挑战时,可能难以充分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和需求。尤其是在教学时间有限的情况下,教师的注意力和资源往往集中在那些已经积极参与的或表现突出的学生,而忽略了需要更多支持的学生。这种情况不仅影响了学生参与互动教学的积极性,也削弱了教学活动的包容性和有效性。

(三)互动技巧与方法欠缺方面难点

教师在互动技巧与方法上的缺乏也是一大难点。这通常表现为教师不知如何设计能够吸引学生兴趣的互动环节,或在课堂上难以平衡控制与自由讨论的尺度。由于缺乏针对性的培训和实践经验,教师可能对如何有效运用互动教学法感到困惑。这导致他们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活动时,往往采用传统的讲授法,而非创造一个活跃和包容的学习环境。此外,即便一些教师试图引入互动元素,也可能因为缺乏有效的策略来引导学生参与,导致互动不达预期的效果。例如,一个本应激发讨论和批判性思考的活动可能仅仅变成了填鸭式的问答,没有真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同时,一些教师在处理课堂纪律与维持教学进度之间的平衡时面临挑战,可能过度控制课堂,抑制了学生表达意见的自由,或者在过度追求课堂自由的情况下导致教学内容涵盖不全面,这些都严重影响了互动教学的实施效果。

(四)时间和课程内容安排紧张方面难点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互动教学面临的一个显著难点是时间和课程内容的紧张安排。这种情形尤其在课程内容繁重且课时有限的环境下变得更加突出。由于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往往要求覆盖广泛的知识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计划时可能不得不优先保证传统的知识传授,从而不可避免地压缩了原本可用于互动讨论和学生主导活动的时间。这种压缩不仅限制了教师采用创新教学方法的空间,也削弱了学生通过互动学习深化理解和应用知识的机会。同时,课程的密集安排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的时间管理成为一大挑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同时达到教学目标和满足课程要求,常常使教师难以在深度与广度之间找到平衡。此外,这种情况下的教学环境可能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压力和疲惫,从而影响其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学互动的整体效果。

(五)评估与反馈机制不健全方面难点

传统评价体系往往过分强调知识点的掌握,而忽视了互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参与度、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关键能力的评估;这种偏向知识点的评价方式,让教师和学生可能主要关注达到考核标准而非真正的学习过程和能力提升,限制了教学活动的活力和持续性发展。评估机制如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的表现和成长,不仅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还可能导致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偏离互动教学的初衷,影响教学效果。

三、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互动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提升师生互动意识

以统编版教材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这一经典课文为例,深入分析如何通过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如互动教学法的培训,重塑教学理念,增强课堂互动性。该策略的核心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师生间平等、开放的沟通氛围,使教师成为学习旅程的引导者,而非单向的信息传递者。首先,组织教师参与互动教学法的专业培训至关重要。在这些培训中,教师通过理论学习,深刻理解互动教学的内涵与价值,即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讲述一个关于感恩的故事,更是通过师生互动,引导学生体会故事背后的深意,激发他们对社会情感的学习。案例分享是增强互动教学意识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成功实施互动教学的课堂实例。如在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时,一位教师如何设计小组讨论,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村民和挖井人,体验角色情感。这样的案例能生动展现互动教学的魅力,促使教师反思并采纳类似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对话:“如果你是挖井人,你会怎么想?作为受益的村民,你又会怎样表达感激之情?”这样的对话促进了学生的同理心发展,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此外,转变教师角色定位至关重要。教师应努力成为课堂讨论的促进者和引导者,设计活动让学生主导讨论。如在《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围绕“感恩的意义与实践”进行小组汇报,每个小组选取不同的视角阐述观点,而自己在一旁适时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补充资料,鼓励学生间的思维碰撞与相互学习。

(二)增强学生参与度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增强学生参与度是推动互动教学的关键一环,尤其在教授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类富含情感与探索元素的课文时更为重要。为了达到这一目标,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显得尤为关键,其中包括灵活的小组划分、多样化的互动方式以及创造包容的学习氛围。具体而言,小组合作学习是提升学生参与度的有效机制。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应细致考量学生的兴趣倾向、学习能力和性格特点,精心构建多元化的学习小组。例如,将擅长表达的学生与善于倾听的学生配对,或将对自然科学感兴趣的学生与喜欢文学创作的学生组合,以促进小组内的互补与互助。通过小组讨论“小蝌蚪在寻找妈妈的过程中学会了什么?”这样的问题,每个孩子都能在交流中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同时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性格和能力的学生,设计个性化的互动方式,进一步降低参与门槛,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例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通过在线平台匿名提问的方式,让他们在无压力的环境中表达自己对“小蝌蚪成长过程中的变化”的观察;而对性格外向、表演欲较强的学生,则可以组织角色扮演游戏,让他们扮演小蝌蚪、鲤鱼阿姨或青蛙妈妈,通过角色的演绎可以深入理解故事的情感脉络。这样的设计旨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互动模式中获得成长和乐趣。在课堂实践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对话不可或缺,不仅是信息传递的桥梁,也是情感共鸣的纽带。教师可以适时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你们觉得小蝌蚪在旅途中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如果是你,会怎样帮助迷路的小蝌蚪呢?”这样的开放式问题,鼓励全体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来,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被听见和被重视的感觉,从而有效提升整体的参与度和课堂的活跃度。

(三)丰富互动技巧与方法

在小学语文课堂互动教学的实践中,丰富多样的互动技巧与方法,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成效至关重要。以《曹冲称象》这篇课文为例,教师可以巧妙融合多种互动形式,创设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性的学习环境。通过游戏化学习,如设计“智慧称象”游戏,让学生分组扮演曹冲和士兵,利用虚拟道具模拟石头与大象,亲身体验并理解曹冲的智慧解决方案。这样的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还锻炼了他们的逻辑思维与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引入思维导图构建活动,指导学生围绕“曹冲如何解决问题”这一中心主题,绘制思维导图,将曹冲的创意、实施步骤及最终结果等关键信息有序组织起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梳理故事情节,还促进了他们信息归纳与总结技能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师生间的对话如“如果你们是曹冲,会怎样运用身边的资源解决这个难题呢?”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情景模拟是另一种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布置教室为古代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扮演故事中的角色,进行角色对话和情节再现,如“士兵们,我们该如何准确测量这些石头的重量呢?”这种情境教学法不仅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深化对人物性格与故事情感的理解。与此同时,充分利用教育技术工具,如电子白板展示曹冲称象的动态过程,或使用互动软件进行即时问答和小组讨论,可以极大地提高互动的即时性和有效性。

(四)优化时间与内容安排

以《狐假虎威》这一经典课文为例,教师需精心策划,确保互动讨论有充足的时间展开,同时高效整合课程内容,使之与实践活动无缝对接。具体而言,这要求教师首先识别并精简非核心知识点,集中精力于那些能激发深入探讨的核心概念,如狐假虎威故事背后的寓意——智慧与欺骗的界限。通过整合这些关键点,课堂时间得以释放,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互动讨论的机会。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将《狐假虎威》的故事内涵融入具体实践活动中。例如,设计一项角色扮演任务,让学生分组演绎故事的不同版本,有的小组甚至可以尝试改变故事结局,探讨不同选择下的道德寓意。这样的活动不仅让知识传授与互动并行不悖,还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深化理解,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确保每一分钟的课堂时间都得到高效利用,培养良好的课堂常规至关重要,包括鼓励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先了解课文背景和基本情节,以便课堂上能直接进入更深层次的讨论,减少基础知识点的讲授时间;同时,利用预习反馈调整教学方案,精准定位学生疑惑点,使互动讨论更加有的放矢。此外,课堂上还应注重节奏的把控,合理安排讨论、讲解与反思的各个阶段,形成流畅的教学流程。例如,在《狐假虎威》的讨论后,教师可立即组织学生进行同伴评价,分享各自小组表演的心得体会。这不仅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也是对课堂时间的有效再分配,为更多互动创造了条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