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林明摘 要:实施新课程标准后,深化教学改革成为教学工作的重点。在此期间,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观念和手段,不断吸纳新元素,实现教学创新。文章聚焦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语文教学,对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要点加以探究。文章立足现实分析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实意义,结合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论述UbD理论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逆向设计整体目标和关键原则;而后从实际出发,对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路径加以分析,总结该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UbD理论;逆向设计;问题导向;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0-0038-04
当今小学语文教学强调以大问题为引导的大单元整合教学。这一背景下,大量新观念、新方法被引入教学实践,以理解为先的教学设计模式UbD理论正是其中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UbD理论指导教学设计,可切实满足现实需要,实施基于该理论的逆向设计,能为提高教学计划适用性提供支持。故探索基于UbD理论逆向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极具必要性。开展此项工作能为深化教学创新,切实提高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与新课标要求的适配性提供辅助,探索该方法优化应用路径,是促进教学提质增效的应有之义。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UbD逆向设计模式的现实意义
传统教学模式偏重于“教”,但在新课标下围绕“学”开展学科教学工作才是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所以,立足新课标要求不断探索新的教学路径,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十分必要。运用UbD理论优化教学设计,以逆向设计实现以“学”为核心的高质量教学较为可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可从根本上促进实践教学提质增效。这一举措可确保课堂教学践行“以生为本”原则,能做好需求与结果导向下的针对性教学。
而且,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中,小学语文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思考与理解,可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目标设计合理性,可基于学生成长需要和教学要求保持教学评一致性。事实上,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还起到了助推大单元教学的作用。运用该理论能进一步提升大单元教学目标明确性和清晰性,能通过增强单元教学目标指向性促进教学活动高质量开展。总体而言,运用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让小学语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考试导向和“重教轻学”的弊端,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实施教学。做好该项工作不仅是弥补传统大单元教学设计不足和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迫切需要;也是转变顺向教学思维,实现“以学定教”诉求的必然选择;更是优化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推动小学语文教学模式持续更新的正确方法。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UbD逆向设计模式应用的目标原则
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展现出追求理解、以终为始、评价优先的特征,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需要以科学设计为基础。逆向设计环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遵循以目标为导向的关键思路,运用科学的量化工具并在课程实施前做好预期结果分析和评估设计。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要运用UbD理论指导逆向设计,从学生视角出发规划学习活动,以教学目标指引教学方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UbD逆向设计模式,教师要围绕单元中的大概念与核心问题确定大单元学习目标,即教学预期成果;而后围绕知识技能、持久理解和迁移能力目标设计、执行个性化教学活动,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合理设计学习体验与教学活动。
随着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频率提升,这一模式的运用经验也不断丰富。从当前情况来看,想要做好基于逆向设计的小学语文教学,就应当在实践中践行以下原则:
第一,生本性原则。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帮助学生掌握学习主动权为目标开展实践。因此,UbD理论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要践行生本性原则,围绕“学生的理解和成长”核心进行教学设计,真正做到兼顾学生理解、学习迁移与知识技能培养,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实现全面成长。
第二,系统性原则。运用UbD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教师必须重点关注知识的系统性教学,重视学生的知识建构,所以教学实施阶段要保证知识前后的逻辑性和层级性。在基于UbD的单元教学逆向设计中,着眼全局以系统性观念完成目标设计、评价设计和教学设计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
第三,适用性原则。对小学语文教师来说,基于UbD理论的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需要兼顾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重视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并且在教学实施全过程贯彻落实新课标要求。所以,教师应结合实际做好目标、活动、评价一体化设计,充分发挥目标对教学与评价的指导作用;采用量化方法做好各层次教学,基于逆向思维预测课程成果、围绕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设计适合的教学方案。而且,小学语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考,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丰富学习体验实现战略性思考,以支持和反馈语文综合实践学习成果。
三、 UbD逆向设计模式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路径
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设计能够让教学行为更具合理性和针对性。这种教学设计区别于传统的以“教”为侧重点的设计方式,真正做到了立足学生需求,以成果为导向的单元整体教学。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拥有极高应用价值,为促进小学生语言组织能力、思维转化能力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在运用基于UbD的逆向设计方法时,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强调设计流程完整性,以基本问题为载体、学生理解为核心,依托学习目标导向采取以下措施。
(一)科学设计单元教学目标
基于UbD理论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环节,教师应当聚焦新课标要求研究教材,依托基本学情探索逆向设计方案。为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必须以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逐步推进目标设计、评估方法设计以及教学活动设计。在教学目标设计方面,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单元教学内容,确认本单元教学的大概念、大问题、大情境与大任务,设定指向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知识技能目标、持久理解目标和迁移能力目标。实践中,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目标设计期间遵循全面性、针对性、长期性、逆向性原则,还应当关注学生学习的重难点做好教学目标排序,确认优先级,以便保证实践教学有序有效。
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例,教师要在UbD理论指导下运用逆向设计思维观察、分析本单元的系列课文,结合单元学习主题设定个性化单元教学目标。这一单元的课文包括3首古诗和3篇课文,分别为《出塞》《夏日绝句》《凉州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延安,我把你追寻》《梅兰芳蓄须》,课文中都蕴藏着深刻的“爱国”情感,单元教学以“家国情怀”为主题,围绕“跨越千年的爱国心”主线实施。在本单元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组织学生高效学习的前提下让学生学会认读生字词,掌握形容人物高尚品质的词语,学会理解语篇的关键词句、人物关系、事件联系;让学生具备使用修辞手法和运用多个事件连续叙述表情达意的能力,可以独立完成人物、事件叙述以及书信写作。为完成上述任务,教师应设置指向核心素养的细化教学目标:
第一,语言运用目标。学会读写23个生字、16个生词和8个成语,能够运用恰当的语言以及技巧完成自身感受的表达,具备使用特定材料支持自身观点表达的能力;能够通过阅读理解语句和语篇的内涵,掌握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以及人物刻画方法的运用技巧,具备利用上述技巧开展习作、表情达意的能力。
第二,思维能力目标。可以通过阅读鉴赏理解诗词或文章蕴含的情感,具备迁移课内外所学,深度理解爱国人物形象以及事件的能力。拥有结合生活经验正确认识、理解书信写作,自主完成写作任务的能力;提升自我评价、反思意识,依托课文朗读、书信习作、人物事件转述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审美创造目标。具有关注人物与事件关系,把握文章主体内容,感受人物情怀和理解文章情感的能力;具备正确形容人物高尚品质,阐释人物爱国情感,体会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可以理解事件参数与人物情感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家国情怀”本身以及表达技巧,拥有写信和表达爱国情怀的能力。
第四,文化自信目标。能够联系时代背景深度理解文章内容、人物情感,具备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家国情怀”的能力。由“家国情怀”进一步延伸至中华传统文化,认同、热爱中华优秀传统,自觉弘扬爱国精神、家国情怀。
(二)合理选择教学评估证据
在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过程,小学语文教师还应当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通过选择合适的评估方式、设计真实的表现性任务以及恰当的评估量表,保证教学评估实效性,借助教学评价辅助课堂教学,为做好大单元整合教学提供辅助。这一期间,小学语文教师应当以充分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为抓手,运用逆向思维对单元整体教学预期结果加以分析,然后从保证教学目标精准落实方面着手,改进教学评估。在教学评估逆向设计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可充分践行有效性、多样性与真实性原则,开展教学评估证据选择。
从本质上来看,评估证据是用于判断学生是否成功学习的依据。逆向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在设计教学活动之前,甄选用于评价预期结果执行效果的评估证据。事实上,是否正确选择评估证据决定着学生的单元学习成果,所以教师要在确保教学围绕目标开展的前提下选择评估证据。比如,立足师生多元互动为教师提供评估证据,依托师生问答、小组讨论与成果展示、课堂练习帮助教师了解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实施基于UbD的大单元评估时,教师可根据单元教学内容和要求设定个性化评价方式,借助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保证评价客观性和全面性,借由终结性和过程性评价精准评估学生的学习质效。
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在运用UbD理论进行逆向设计时,小学语文教师要聚焦本单元的人文主题“舐犊之情”以及核心素养发展要求,科学设计教学目标,而后基于目标导向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本单元教学评估可借助表现性任务实现:第一,表演鉴赏型任务。要求学生以导演视角看待课文,基于小组合作方式实现分角色演绎,通过体验式学习达到预期学习效果。第二,思维导图绘制任务。要求学生围绕“舐犊之情”这一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完成本单元课文串联,整体把握文章写作逻辑和手法,锻炼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第三,辩论表现型任务。依托班级辩论赛完成实战练习,围绕“慈母和严父哪一种爱更好?”辩题开展辩论,帮助学生实现预期理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小测验、问答接龙、师生对话、课堂作业等方式测试和评估学生的单元学习成果;还要编制个性化单元自评表、表现性任务评估量表,以“定量+定性”的方式实现精准全面的教学评价。
(三)深度优化教学实施过程
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对学生的学习体验以及教学活动加以设计。此时,应当确保教学实施过程设计与预期学习结果和评估证据设计保持一致,真正做好追求学生理解、发挥成果导向视域下的教学设计。对小学教师而言,基于UbD的教学过程设计要以践行语文核心素养为抓手,必须强调教学过程实效性和科学性,应当结合教学目标以及评估证据完成教学任务活动安排,以便精准落实预期结果,实现表现目标。当然,为了保证教学实效性,小学语文教师也应当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方法和技术,依托新的教学工具和手段构建高效课堂。
运用逆向思维设计教学活动时,小学语文教师要重点关注学生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追求学生深度理解,以丰富和增强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实践教学提质增效。基于此,教师结合现实需要对教师活动以及学生活动进行合理设计。同样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小学语文教师可在大单元教学中设计“让我来说父母的爱”这一大任务,以该任务为导向,分别设置“体悟父母之爱”“辩论父母之爱”和“爸妈我想对您说”三大教学活动。在“体悟父母之爱”活动中,教师可设计多媒体导入单元主题“舐犊之情”,引导学生结合生活捕捉亲子互动的感动瞬间,带领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攻克学习重难点,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思考等学习活动。这一期间,学生则需要正确认识单元学习主题,积极参与小组交流、自主思考、独立阅读、知识学习与迁移、总结反思等学习活动。
为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切实达成教学目标,让小学生能主动且深入地参与教学实践,小学语文教师也要合理选择教学方法。比如,采用情景教学法,立足单元主题、教学内容创设真实情境,以逼真的情境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借助情境创设集中学生注意力;运用游戏教学法,根据教学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接龙游戏、头脑风暴游戏、辩论游戏、分角色扮演游戏,基于多种游戏提升课堂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依托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借助在线教学平台辅助学生预习、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利用交互式工具帮助学生高效学习。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想要高质量开展逆向设计视域下的课程教学,还要建立个性化学习资源。此时,要求教师深入学习、理解和运用UbD理论,通过自主探索、集体备课、线上搜索等方式开发、整合与UbD理论相关的教学设计资源库,夯实小学语文逆向设计的资源基础,为后续工作顺利推进做好充足准备。
四、 结论
综上所述,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是真正聚焦学生需求的教学设计方法,不仅站在学生视角看待问题,更通过践行结果导向原则保持教学设计一致性和针对性,是一种十分适用于开展高质量教学的先进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以学生的“学”为教学设计侧重点,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深度学习的机会,能帮助学生发展逆向思维与语文核心素养,使其知识建构和运用能力得到快速提升。在未来,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加大对基于UbD理论的逆向设计的探索力度,主动学习、灵活运用,使该方法进一步融入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黄艳.逆向设计下的小学英语“教—学—评”一致性实践——以译林版《英语》三(下)Unit 4 Story time与绘本“Mum, where is my...”融合阅读教学为例[J].小学教学设计,2023(33):67-69.
[2]罗芳.小学语文习作单元中“逆向设计”的应用——以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3(12):78-80.
[3]朱文辉,胡美玉,冀蒙.统编版小学语文逆向教学设计的研究——以小学四年级下册“诗歌单元”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2,23(3):34-39.
[4]刘晓芳.逆向设计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高段大单元教学——以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教学为例[J].安徽教育科研,2024(4):87-90.
[5]卿锋枭,斯雯.基于理解的小学语文大单元逆向教学设计初探——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J].知识文库,2024,40(3):33-36.
作者简介:林明(1975~),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清市音西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