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研究
作者: 周梅摘 要:现如今,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效融入传统文化,不仅关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升,更是培养具有民族根基、文化自信的新时代人才的关键。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为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提供了新视角和新路径。文章旨在探讨在课程思政视角下,如何通过一系列融合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以期在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文化自信。
关键词:课程思政;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041-04
在小学教育这一基础阶段,学生正处于品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小学语文教学,不仅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更是实现教育立人功能、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然而,当前教学实践中仍存不足,需探索更为有效的方法,促进传统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的深度渗透,使语文学科真正发挥其育人价值,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融合策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切。
一、 核心概念界定
(一)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其核心聚焦于打造全方位、渗透式、跨学科的育人生态体系,旨在实现教育过程中的全员参与、全程覆盖及全课程融合。本文所界定的课程思政强调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小学语文等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使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具体而言,课程思政的精髓,在于促使教师在传授专业学识之际,亦需担当起引领学生构建健康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使命。其鼓励教师深入发掘各学科中蕴含的思政教育素材,如国家情感、公民责任、伦理道德等,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教学的每一环节自然渗透,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灵的洗礼与品德的锤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课程思政,意味着要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文化价值、道德观念和人文精神,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和情感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结合。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乃华夏民族历经岁月洗礼、世代传承的智慧结晶与精神财富。其广泛涵盖了深邃的哲学思辨、璀璨的文学艺术、卓越的科学技术、崇高的道德伦理以及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等多元领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博大精深,既包含了儒家思想的仁爱、礼义、诚信等核心价值观念,也融合了道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这些文化成果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不仅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也是培养青少年文化自信、促进个人全面发展的精神食粮。
二、 课程思政视角下优秀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意义
(一)有助于丰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小学语文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承担着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思维能力及文化素养的重任。教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的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之旅,得以一窥中华文化的浩瀚与深邃,领略其独特的韵味与魅力。这一过程不仅点燃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与热情,还引领学生跨越知识的边界,拓宽视野,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个人的文化素养与人文情怀。
(二)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与增强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学校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沐浴在传统文化的光辉之下,深化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进而培养出一种源自内心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为其成长之路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石。这种文化自信将伴随学生一生,成为学生面对未来挑战、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精神支柱。
三、 现阶段小学语文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资源利用不充分,内容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部分教师仍过度依赖传统教材,忽视了对多媒体、网络资源等现代教学工具的有效整合与利用。这导致教学内容缺乏多样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也显得不足,学生难以在课堂上领略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
(二)师生角色定位不清,课堂互动不足
在传统的教学框架内,教师常被视为课堂的主导者,而学生则往往扮演着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这种师生角色定位不清的情况,使课堂互动难以有效开展,学生缺乏主动思考和探究的机会。长此以往,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和学习习惯。
(三)读写分离,情感体验不深
在小学语文教育领域,阅读与写作犹如双翼,共同构成了学生语文素养提升不可或缺的两个关键环节,但二者往往被割裂开来处理。阅读课侧重于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而写作课则更多关注语言表达和写作技巧的训练。这种读写分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难以在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也无法将阅读中的感悟和启发转化为写作的动力和内容。因此,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作品也往往缺乏情感色彩和深度。
(四)实践机会缺乏,道德品质培养不足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需要通过实践来体验和感悟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缺乏参与传统文化实践活动的机会。学校组织的传统文化活动形式单一、频次不足,难以使学生深刻体验并领悟传统文化的核心要义与深远意境。同时,缺乏系统的社会实践机制也使学生难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转化为实际行动,从而影响了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五)文化氛围淡薄,文化自信缺失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是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石。但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不够深入和广泛,导致校园文化氛围显得淡薄。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仅限于表面知识,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同。这种文化自信的缺失不仅影响了学生个人品质的培养和提升,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续传承与繁荣发展。
四、 课程思政视角下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的融合策略
(一)资源活化:深挖传统,丰富教学素材
在当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活化资源是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兴趣的关键一环。而其核心在于深挖传统文化宝藏,通过科学整合与创新开发,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科学整合教学资源,首先,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洞察力,全面梳理校内外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这包括但不限于经典的四书五经、生动的民族英雄故事、独具特色的地方民俗等。随后,利用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将这些古老的文化资源以更加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制作精美的PPT、短视频或虚拟现实体验,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种资源的科学整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整合资源的基础上,教师还应积极参与或推动教材的创新开发,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或改编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教材,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认知水平。如:在教材中,增设专门的传统文化阅读单元,选取经典篇章进行精读讲解,引导学生深入品味传统文化的韵味。同时,设置写作训练模块,鼓励学生将阅读中的感悟与生活中的体验相结合,进行创意写作。例如,在教授《草船借箭》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诸葛亮的智慧与胆识,然后让学生尝试创作一篇以“智慧与勇气”为主题的小短文,以此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理念革新:以生为本,重构课堂生态
“以生为本”已成为小学语文课堂转型的核心,其强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置于教学活动的中心,通过转变师生角色和营造互动氛围,重构一个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课堂生态。
在传统的教学范式下,教师常被定位为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则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然而,在“以生为本”的理念下,这种角色定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的角色超越单纯的知识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旅程中的导航者与助推者,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例如,在教授古诗词时,教师可以选择不直接讲解诗意,而是先让学生自行诵读、感悟,随后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情感。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也能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课堂氛围是“以生为本”理念得以实施的重要保障。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不再害怕提问和表达,而是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疑问。教师则应以鼓励和支持的态度回应学生的每一次尝试和表达,形成师生共学、生生互学的良好生态。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互改活动。学生之间互相阅读对方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互评互改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与批判性思考能力,还可以促进学生间的深度交流与协作,从而增强班级的团结力与向心力,构建更加和谐的学习氛围。
(三)读写结合:以文载道,深化情感体验
1. 阅读浸润心灵
阅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将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阅读材料融入日常教学中,如经典古诗词、古代寓言故事、民族英雄传记等。比如,通过“每月一书”或“主题阅读周”等形式,引导学生有计划、有深度地进行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导读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文化细节,思考其中的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这样,学生不仅能在阅读中增长知识,更能通过文字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韵味,从而培养起良好的人文素养。
2. 写作抒发情感
阅读是输入,写作则是输出。将阅读中的感悟与生活中的体验相结合,进行创作性写作,是学生深化情感体验、提升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故事续写、主题作文等,让学生在文字的世界里自由驰骋,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思考。例如,在学生阅读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写一篇关于自己家庭故事的作文;或者在学习了《静夜思》后,引导学生想象诗人当时的情境,创作一首现代诗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这样的写作练习,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也让学生在阅读与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与情感。
(四)实践体验:知行合一,培育道德品质
实践体验是实现“知行合一”、培育学生道德品质的关键一环。其旨在通过搭建丰富的实践平台和社会实践拓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将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1. 搭建校内实践平台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可以积极搭建各类实践平台。例如,建立“和诚道德讲堂”,这是一个集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故事分享、经典诵读于一体的多功能场所。在这里,学生可以聆听古代先贤的智慧故事,参与书画展览,亲手体验书法、国画等传统艺术形式的魅力。同时,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传统文化主题活动,如“诗词大会”“成语接龙”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韵味。
2. 社会实践拓展
除了搭建校内实践平台,学校还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转化为实际行动。例如,学校可以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契机,开展一系列社区服务活动。如:在重阳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为老人表演节目、打扫卫生,让学生在关爱老人的过程中体会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清明节,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扫墓,缅怀革命先烈,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感恩之心。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关爱他人、服务社会,进而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