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思维培养策略研究

作者: 陈璐

摘 要:当今我国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对现阶段的教师课堂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生物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一门教学科目,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和科学思维的培养。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作为科学探究的核心能力,科学思维是学生理解自然现象、解决科学问题、进行创新活动的关键。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推理和论证,可以有效促进其科学思维的发展。文章就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科学思维的培养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科学思维;培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107-04

结合当今的时代发展情况来看,科学思维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不仅是他们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保障,而且还能让学生的思想观念更加科学化,让学生在面对一些问题时能够采取科学的解决措施,对学生的积极影响表现在各个方面。因此,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初中生物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设计时,应该将科学思维的培养纳入课堂学习活动与教学计划中,并让学生在生物学习的不同环节感受科学思维应用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初中生物教师在日常开展教学活动时,还应该对生物学科中的科学内容和科学思维进行挖掘,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一、 设置启发性提问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意识到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需要时间的保障以及正确的方法。不同于生物学科的知识点,科学思维作为一种问题思考方式、问题分析能力,教师是无法通过讲解的方式传递给学生的。因此,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初中生物教师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科学思维成长的时间,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保持充分的耐心,为学生科学思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学习空间;另一方面,教师需要结合生物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生物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的注意力保持在生物知识的学习上,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对问题进行探讨,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而且,为了提高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效率,教师还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知识为学生设计一些与科学相关的启发性问题,并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为学生提出不同的任务,从而对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有效的培养,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并提高能力。

例如,初中生物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生物和生物圈》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意识,教师可以在教学开始前针对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同时,为了保障问题的启发作用,教师可以对科学学科开展融合性的问题设计,让学生站在科学的视角下对生物学科知识开展探究,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为学生提供这些内容时,为了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所拓展的科学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科学探究问题,让学生在生物学习过程中寻求相关问题的答案。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群,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问题的探究能力。而且融合性的题目不仅能够让学生对生物学科进行学习与探究,而且学生为了解决相关问题,还要对一些科学知识进行了解与探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启发问题时,还要注重问题的质量,如果教师对学生提供的问题过于简单,则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而如果教师对学生提供的问题过于复杂,学生的精力又往往会放在问题的分析上,从而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得不到时间的保障。

二、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对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方式不成体系,且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效率也比较低。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对新兴的教学技术与教学手段进行研究,从而对课堂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高效的培养。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多媒体的相关技术进行了解与研究,利用多媒体对生物学科知识进行展示,并使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与探究兴趣,为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提供有效的帮助。

例如,在讲解《无土栽培》时,为了让学生能够详细且全面地了解无土栽培技术,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与展示一些关于无土栽培技术的科普视频和原理,让学生能够通过观看科普视频的方式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地加强学生的科学认知观念。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结合生物学科知识进行学习与探究,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一些无土栽培的应用场景,如一些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进行规模化无土种植经营的企业等,这样教师能够让学生意识到生物学科学习的重要性,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个人认知能力,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端正学生的生物学态度。同时,通过向学生展示这些内容,教师能够让学生感受科学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的差距,有助于调动学生科学思维培养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三、 引导学生观察生物现象

结合初中生物学科教学内容来看,很多教学内容与自然生活环境有关,而在自然环境中又蕴含了丰富的科学现象与科学知识。因此,生物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并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堂观察任务,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意识的同时,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教师需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在教学完成后引导学生对相关生活场景进行观察,还需要为学生的观察学习提出一些任务和要求,并在学生完成观察后,对学生的观察收获进行检查,避免学生不认真开展生活观察的情况。

例如,在讲解《开花和结果》时,教师可以将学生生活环境中比较常见的花卉或植物作为教学材料,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分析和讲解这些生物学科中的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植物的开花与结果进行深度的探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科综合素养。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植物的开花与结果过程进行观察,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生物现象观察方式,从而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收获。在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观察任务,如引导学生在校园中或者在家庭中观察植物的开花与结果过程,并在观察过程中记录植物变化。学生在日常观察过程中关注植物的细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观察意识。同时,在学生观察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对植物在开花与结果中的变化或者细节存在疑惑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翻阅科普书籍或者网络查询的方式找到问题的答案,从而在自主观察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

四、 强调证据和事实

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强调证据和事实,这是生物这一学科存在的重要价值。因此,教师不仅要讲解教材中现有的生物知识,让学生掌握生物学科中的相关结论,而且还要证明生物结论的来源,通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一些生物证据和事实,提升初中阶段生物学科教学的说服力。这样学生不仅能对生物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深度的学习与探究,还能在教师的影响下掌握科学的思维和素养,从而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能够强调证据和事实。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研究,并结合相关生物学科中的结论为学生搜集一些生物史料,让学生能够意识到生物学科中的教学知识是通过实践操作验证得来的,并不是凭空捏造的,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些内容的了解。同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或者是表述自己的观点时,教师要让学生注重对证据和事实的关注,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素养,并让科学思维有效地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例如,在讲解《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时,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年代相对比较久远,部分学生质疑课堂内容,认为生物学科中的相关知识存在不真实性。针对这一情况,为了提升生物学科的说服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人类起源的证据和人类发展的事实,如教师可以结合生物学科中涉及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等资料,让学生学习生物探究的相关证据。同时,为了激发学生在生物课堂上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考古人类起源和发展的纪录片,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生物课堂学习与探究的兴趣,而且相比于图片来说,视频教学材料所蕴含的证据和事实更加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生物学科教学知识的认可程度,从而实现生物课堂教学的证据性和事实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日常行为活动提出相应的要求,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三思而后行,对自己不理解的问题,要求他们对相关证据或者事实进行学习与探究,从而让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

五、 提供实验设计机会

对生物学科教学来说,教师想要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还需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活动。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验室中通过动手操作与实践的方式,验证生物学科中的相关概念和知识内容,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加深学生对生物学科知识的印象,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良好的科学思维。在这样的教学要求下,初中生物教师应该注重开展生物实验设计,并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实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培养良好的科学思维。同时,生物学科实验教学对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在学生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安全保障,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加顺利地完成实验学习活动,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

例如,在讲解《合理营养与食品安全》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开展实验教学活动。首先,教师可以结合食品安全等主题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验目标,如让学生掌握营养成分的识别方法、教授学生如何判断食品的新鲜度和安全性、培养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和实验操作技能等,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教师还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如为学生提供一些充足的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为学生制订一些安全实验的流程,让学生的实验活动能够更加顺利地开展,并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最后,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通过对学生的实验环节提出一些要求,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形成科学思维。

六、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

在教学过程中,想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仅仅依靠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往往是不够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一些自主学习活动,从而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这样的教学情况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效率,并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教师除了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关注,还需要为学生搜集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自主学习资源,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探索提供保障。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高效,因为针对性学习资源的投入使用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收获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质量。

例如,初中生物教师在为学生讲解《了解自己,增进健康》时,在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为学生搜集与整理一些学生自主学习资源,从而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与探究。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能够节省学生自己搜索学习资源的时间,有助于学生将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学习资源的探究中,而且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自主学习资源更加符合学生的课堂学习需求,能够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更加高效。教师应该注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并通过整理作为学生的作业。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对相关学习资源开展学习与探究,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还避免了对学生的学习活动造成学习压力。而且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在课后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自主学习资源,能够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对生物知识内容开展探究活动,使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够建立得更加完善。

七、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具有无限魅力与深远意义。通过文章上述一系列措施,学生不仅掌握了丰富的生物知识,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理性与逻辑去揭开自然界的奥秘。科学思维的培养,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或未来的学术追求,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面对未知世界时保持好奇、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生物课堂上,学生逐渐学会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数据,并最终得出结论的全过程。这一转变,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方式的飞跃。学生在科学思维的引领下,开始懂得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在观察与实验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分析信息的真伪与价值,这种思维方式的养成,不仅让他们在学习上更加得心应手,更在性格上塑造了他们坚韧不拔、勇于挑战的品质。

参考文献:

[1]张第娟.核心素养视域下有效开展初中生物学教学的策略探究[J].教育界,2024(25):56-58.

[2]夏菲.基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教学研究[N].山西科技报,2024-09-02(A05).

[3]王进虎.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初中生物大单元有效教学策略[J].第二课堂(D),2024(8):46-47.

[4]张轩宇.例析新课程初中生物实验如何聚焦学生解题思维——以苏科版“植物的光合作用”为例[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3):140-142.

[5]马金榜.寓教于乐 深度学习——高效开展初中生物课堂的策略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4(23):143-145.

[6]代维.基于初中生物学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4(22):64-6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