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现状与优化策略探究

作者: 杨扬

摘 要:社团思政是课程思政的子集,优化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通过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教师能够共同研讨思政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促使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使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基于此,文章分析了乡村小学社团活动中思政元素挖掘与思政教育渗透的现状及问题,基于“大思政”背景探讨了乡村小学社团活动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并提出了优化社团思政集体备课的策略,旨在提升乡村小学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优化;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145-04

随着“大思政”教育理念的深入,如何有效提升小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成为教育领域广泛关注的问题。乡村小学社团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展兴趣的平台。然而,当前乡村小学社团活动中思政教育的融入存在活动设计缺乏系统性、思政教育元素挖掘不够深入、集体备课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对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探索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对提升小学思政教育的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 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现状

(一)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

部分乡村小学在社团活动的策划与执行过程中,过于注重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思政教育元素的深入挖掘与融入,导致社团活动虽然丰富多彩,但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效有限。思政元素未能有效渗透到社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使得思政教育与社团活动在内容上形成了一定的割裂,难以形成协同效应。

(二)集体备课机制不健全,教师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

社团思政集体备课需要多学科、多领域教师共同参与,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乡村小学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集体备课机制。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作,导致备课内容重复、资源浪费,甚至出现各自为政的情况,不仅降低了备课效率,而且影响了社团思政教育的整体效果。

(三)备课资源匮乏,难以满足多元化思政教育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需求逐渐多样化,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对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部分乡村小学缺乏系统的思政教育教材和参考资料,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难以找到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案例。此外,一些教师对新兴领域和热点话题的关注不够,难以满足学生对多元化思政教育内容的需求,这种资源的匮乏不仅限制了社团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而且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乡村小学社团活动融合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其一,“大思政”的教育导向。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大思政”理念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指针。这一理念强调应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各个教学环节和领域。乡村小学社团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是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平台,更是实施思政教育的新阵地。因此,学校将思政教育融入乡村小学社团活动,是响应“大思政”教育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其二,小学思政教育的需求。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加强思政教育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乡村小学在社团活动中融入思政教育,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正确的思想引导,促进其健康成长。其三,实现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社团活动不仅是学生展示自我、发展兴趣的舞台,也是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的重要途径。乡村小学将思政教育融入社团活动,可以规范社团成员的行为,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社团的健康发展。

(二)可行性

其一,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的根本目的协调一致。社团活动和思政教育虽然形式和内容有所不同,但二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社团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践能力,而思政教育强调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将二者有机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二,社团实践活动能为思政教育搭建桥梁。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思政教育的内容。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团队合作、责任担当等思政教育的重要理念,从而加深对这些理念的理解和认同。其三,社团活动的多样化丰富了思政教育的元素。乡村小学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涵盖了艺术、体育、科技等多个领域,这种多样化的特点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载体。通过将思政教育融入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中,可以使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增强其吸引力,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而且能够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

三、 “大思政”背景下小学特色“社团思政”集体备课优化策略

(一)依托小学特色资源,丰富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资源

在“大思政”教育背景下,小学教师应深入挖掘和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为社团思政集体备课注入丰富的内涵与活力。

首先,地域文化是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的宝贵资源。各小学处于不同地域,拥有各自鲜明的地域文化,如传统节庆、民俗活动、历史遗迹等。在集体备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设计与之相关的社团活动主题,如组织学生参与当地的传统节日庆祝活动,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在集体备课中更好地将这些传统文化中的思政元素融入社团活动中。其次,校史传统是丰富社团思政集体备课资源的重要方面。每所学校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程和校园文化,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在集体备课中,教师应当深入挖掘校史中的先进人物事迹、校训精神等,通过讲述学校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爱校情感,并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学校发展、国家命运紧密联系起来。最后,加强与社区、家庭等外部资源的联系与合作,不断拓宽备课资源渠道。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环境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学校可以与当地社区建立合作关系,邀请社区内的先进人物、专家学者等参与社团思政集体备课活动,为社团活动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同时,乡村小学应当鼓励家长参与社团活动的筹备与实施过程,形成家校共育的良好氛围。

(二)围绕立德树人目标,建立基于“社团思政”的第二课堂

在“大思政”背景下,乡村小学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积极构建基于“社团思政”的第二课堂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一,明确社团思政的教学目标与要求。学校应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制订科学合理的社团思政教学计划和大纲。这些计划和大纲应具体列出各个社团活动中应融入的思政元素及其培养目标,如爱国主义教育、社会责任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等,保障社团思政活动有明确的方向。其二,将社团活动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在设计社团活动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如何将思政元素融入其中。例如,在文学社团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探讨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思想情感及社会背景,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在科学社团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并且渗透科技伦理和责任意识的教育。其三,构建多元化的社团思政活动形式。学校应鼓励各社团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举办思政知识竞赛、主题演讲、情景剧表演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其四,加强对社团思政活动的评估与反馈。乡村小学应建立完善的社团思政活动评估机制,对活动效果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其中,评估内容应包括学生参与度、思政元素融入度、活动效果等多个方面。

(三)突出“思政育人”理念,创新社团活动形式

首先,组织主题鲜明的社团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乡村小学可以设计一系列主题鲜明的社团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师通过讲述一些典型的感人故事,引导学生了解伟人事迹,从而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这些故事中的正能量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能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志愿服务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清洁、敬老院慰问、环保宣传等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服务他人的快乐,感受社会的温暖。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学会感恩和回报社会。再次,鼓励社会实践与探索。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的重要窗口,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场所,让他们通过所见所闻感受国家的辉煌成就和悠久历史。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小课题研究或社会调查,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最后,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活动形式。在社团活动设计中,不同学科的社团活动可以结合各自的特点进行创新设计。例如,在语文社团中,教师可以开展经典诵读、诗词创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科学社团中,教师可以组织科技小制作、科学实验等活动,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在体育社团中,教师可以融入团队合作、规则意识等思政元素,通过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

(四)基于乡村小学社团类型,彰显不同社团的特色

在乡村小学社团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学校应当针对不同类型的社团制订各具特色的思政活动方案,结合社团特点及成员兴趣爱好,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思政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各社团的独特优势。通过针对不同类型社团制订各具特色的思政活动方案,学校不仅能够更好地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创造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其一,发挥科技类社团的作用。在科技类社团中,学校可以围绕“科技兴国”的主题设计系列活动。比如,组织学生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研究,引导学生关注国家科技前沿动态,培养他们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热情。同时,在活动中融入科技伦理教育,让学生理解科技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科技观。此外,学校可以开展科技志愿服务,如为社区居民提供科技知识普及服务,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二,发挥艺术类社团的作用。艺术类社团在思政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典艺术作品创作,如绘制革命主题壁画、排演经典剧目等,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受革命精神。同时,通过欣赏和分析经典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艺术背后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此外,学校可以基于艺术类社团开展“文化进社区”活动,将艺术成果带到社区居民身边,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其三,发挥体育类社团的作用。教师可以结合体育赛事和日常训练,融入团队合作、公平竞争、坚持不懈等思政元素。例如,在团队比赛中强调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在训练中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勇于挑战自我的品质。同时,教师可以组织体育社团参与公益体育活动,如为偏远地区的孩子捐赠体育用品、开展体育支教等,让学生在参与公益活动中感受体育的力量和社会的温暖。

(五)完善社团思政评价体系,保障社团思政集体备课质量

为了确保社团思政活动的有效实施,乡村小学需要建立健全社团思政评价体系,这有助于教师通过多元化、全方位的评估方式,科学客观地衡量社团思政活动的实施效果与质量水平。

首先,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这一评价体系应包含学生评价、教师互评以及专家评审三个主要维度。学生评价,作为直接的反馈渠道,可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收集学生对社团思政活动的满意度、参与度及收获感等信息;教师互评,鼓励教师之间分享教学经验,相互学习,通过集体备课等形式就活动设计、实施过程及效果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专家评审,邀请校内外思政教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社团思政活动进行专业指导与点评,提出建设性意见。其次,制订明确的评价指标。这一评价体系应围绕社团思政活动的目标设定具体的评价指标,如思政元素的融入度、活动的创新性与实践性、学生的参与度与满意度、思政教育成果的实际转化效果等。这些指标应具体、可量化,以便对社团思政活动进行精准评估。再次,加强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关注社团思政活动的准备、实施与反思过程,通过定期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确保活动按计划有序进行,并及时调整优化;结果性评价侧重于对活动成果的总结与分析,通过对比活动前后的学生表现、思政教育成效等,全面评估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需要将二者有机结合,全方位关注社团思政活动的开展情况。最后,强化评价与反馈机制的联动。学校应当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活动组织者与参与者,针对存在的不足提出具体改进建议。此外,学校应当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个人给予奖励,提高师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将评价结果作为集体备课质量提升的重要依据,不断优化备课流程与内容,促进社团思政活动的高质量开展。

四、 结论

综上所述,乡村小学社团作为学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承载着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功能,而且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过程中存在一定不足,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优化乡村小学社团思政集体备课,对提升乡村小学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优化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依托小学特色资源、建立第二课堂体系、创新社团活动形式、彰显不同社团特色以及完善评价体系等,提升社团思政集体备课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吕林栖.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22.

[2]胡颖蔓.高校学生社团育人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2):73-75.

[3]崔艺馨.基于“大思政”育人格局下的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发展研究[C]∥百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省德风文化艺术中心.2023高等教育科研论坛论文集,2023:177-178.

[4]李营辉.“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社团的探索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3(18):1-4.

[5]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27.

[6]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1-3.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