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情境整合设计中学地理单元教学探究
作者: 黄楠摘 要:在大情境整合背景下,中学地理教师开展大单元教学需要以核心素养为基准,设计大情境主题。在情境中,教师可引进虚拟情境和实践情境,来带动学生参与理实一体化学习;再穿插评价情境,做到对整个研学活动的评估总结,从而使教学活动能够提质增效。基于此,文章对大情境整合设计的中学地理单元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大情境;中学地理;单元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149-03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需整合单元研学目标,引进丰富的情境项目,结合多元化情境主题,对教学事项进行延伸,带动学生参与适应性探究,提高其学习品质和效率。
一、 基于大情境整合设计中学地理单元教学的意义
中学地理教师通过创设大情境,将抽象地理知识融入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贴近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学习动力。中学地理教学需做到对知识的串接讲授,带动学生探寻地理知识中的底层逻辑和规律,引导学生辩证地对知识概念进行审视探究,形成整体性思维,对其中的地理规律、地理逻辑、地理现象做出更加规范化的解释和描述,从而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此时,教师以情境为线索,延伸地理教学,衔接多个单元知识,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另外,教师也可以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角度来设计大情境,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协调观,将其穿插于情境教学的全过程,将核心素养作为情境主题,引导学生形成必备品格。除此之外,大情境还可以使教学课堂丰富多彩,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其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模拟、动态演示,帮助学生轻松突破重难点,提高学习效率。
二、 基于大情境整合设计的中学地理单元教学策略
(一)以核心素养为基准,设计大情境的主题
在中学地理单元教学中,不同单元有不同的知识结构和侧重点,但是所有单元教学都有统一的核心素养标准。作为单元情境创设的参照依据,教师可参照核心素养指标,将多个单元知识点整合,以核心素养为基准来设计大情境主题,使单元教学更加具备主题意义以及核心价值。具体来说,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囊括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协调观、区域认知等多方面内容,其可以作为大情境主题。在此基础之上,教师剖析情境中的关键知识点、技能要求和情感态度,基于单元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核心素养,教师还需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选取能够引起学生共鸣的情境作为主题,确保情境主题能够覆盖并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然而然地运用相关知识概念,参与拓展性学习。另外,教师还可以从核心素养视角,抛出对应的情境问题,来带动学生参与主题探索学习,凸显单元教学在某一方面的侧重和针对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例如,在一个假设的“智慧绿谷”城市中,学生将扮演城市规划师、环保专家、社区居民等多重角色,共同探索和实践绿色城市的发展路径。此单元设计基于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等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模拟的真实情境中学习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 基于核心素养设计主题
“探索绿色城市发展之路”作为单元主题,直接关联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协调观”和“区域认知”。绿色城市的发展需要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同时考虑城市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其中的核心素养指标如下:
综合思维:要求学生综合考量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订综合性的绿色城市发展规划。
地理实践:通过模拟实验(如雨水花园设计)、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可安排虚拟实地考察城市绿地系统)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绿色城市的构建过程。
协调观:分析绿色城市建设中不同群体(如政府、企业、居民)的需求与冲突,寻求平衡点,实现共赢。
区域认知:了解“智慧绿谷”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资源状况等,因地制宜地提出绿色城市发展策略。
2. 情境问题的引入
在锁定核心素养指标之后,教师选择“绿色城市”作为主题,是因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学生对此有切身的感受和关注;同时,绿色城市的建设与学生未来的生活息息相关,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其中,教师可以抛出以下情境问题:
①如何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②作为城市居民,我们可以为绿色城市建设做些什么?
③不同区域(如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在绿色城市建设中应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二)引进虚拟情境,强化理论教学
中学地理教师在完成对情境主题的创设和打造之后,便需要引进虚拟情境来强化理论教学,该项研学活动主要是借助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引进三维动画,模拟逼真的地理环境和场景,引领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参与体验式、探索式学习,突破时空局限。在虚拟情境中,教师需整合大情境目标和内容,基于上述所划分的情境主题、子任务以及单元教学侧重点,打造具备适应性和针对性情境,带动学生从核心素养视角参与理论学习。其中,教师可以引入动画,或者结合GIS系统(地理信息系统)、谷歌地图来打造虚拟场景,学生可以进行随意操作,改变模型中的参数和变量,探寻不同地理因素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增强理论教学的探索性。除此之外,虚拟情境还能够为后续单元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虚拟情境来规划后续的单元实践任务、计划和方向,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在上述主题情境中,教师利用VR技术,设计了一个高度仿真的“智慧绿谷”城市虚拟环境。学生戴上VR头盔,瞬间置身于未来绿色城市中,可以目睹太阳能板覆盖的屋顶、绿色交通系统(如电动公交、共享单车)、雨水收集系统等环保设施。这种直观的感受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在虚拟环境中,学生不仅可以自由漫步于城市街头,还能通过手势操作或语音指令与虚拟对象互动。例如,他们可以走进一个虚拟的雨水花园,观察雨水通过渗透、储存、净化等过程被循环利用的场景;或者乘坐虚拟的电动公交,体验绿色出行的便捷与舒适。此外,在户外实践环节,教师利用AR技术将额外的地理信息叠加到学生的视野中,学生只需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的摄像头对准现实场景,就能看到虚拟的环保标识、绿色能源设施介绍等信息浮现在屏幕上。这种即时反馈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在实际环境中深入理解绿色城市的概念和实践。除此之外,教师可以结合GIS系统和谷歌地图,构建一个城市环境分析平台。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查看城市的地形地貌、气候数据、人口分布等信息,并通过调整模型参数来模拟不同发展策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例如,他们可以模拟增加绿地面积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或者评估不同交通规划方案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三)引进实践情境,强化单元实践
地理实践是单元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要是指在学生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之后,带动其参与拓展探究。实践教学强调学生在真实或模拟情境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加深对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的理解。教师打造实践情境能培养学生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强化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资源禀赋,设计具备适应性、针对性的情境活动,带动学生参与适应性探索,获取深刻的学习体验。在实践情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结合上述的仿真信息系统,明确实践计划和安排;之后,通过分组合作、教师指导和多元评价,对学生参与实践学习的过程进行实时把关。其中,教师需引进过程性评价,对学生在整个大情境学习中的表现进行点评,从而及时调整实践任务和方向,使实践教学具备适应性和针对性。
例如,教师以学校所在的社区或周边城市作为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绿色城市建设情况。基于情境活动,学生参观了城市中的雨水花园、太阳能发电站、垃圾分类处理中心等环保设施,了解了它们的运行原理和实际效果,借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当地的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等自然因素对绿色城市建设的影响。之后,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实践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绿色出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了解居民对绿色出行方式(如步行、骑行、公共交通)的接受度和需求;或者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周”,引导学生在社区中宣传垃圾分类的重要性,并引导居民树立垃圾分类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学生被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项具体的任务,教师全程跟踪指导,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能够正确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及时了解学生的实践进展和表现情况,教师可以引入过程性评价机制,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操作、听取他们的汇报、查阅他们的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据此及时调整实践任务和方向。
(四)构建评价情境,强化反思总结
大情境也包含评价情境,作为教学闭环部分,教师需完善评价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反思总结。这一过程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点评,教师需给予学生综合性评价,从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核心素养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在单元学习期间的整体成果进行评测。在知识技能方面,测试学生对绿色城市概念、环保设施原理等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过程方法方面,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否有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在情感态度方面,关注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培养;在价值观方面,评估学生是否认同并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在核心素养方面,则侧重于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等关键能力。其中,又包括及时反馈以及过程性评价,要求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持续关注,并实时给出指导和建议。而在成果性评价环节,主要是通过实践结果、课后小结、单元评测,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点评。其中,可采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指导评价、社会实践评价等多种形式,反映学生的综合情况。之后,评价整理的数据资料将作为学情信息,用于后续开展类似单元主题教学设计与规划,从而构建持续深入的教学循环体系。
在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始终保持着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并通过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收集反馈信息。一旦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或困难,教师应立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建议。例如,在“绿色出行调查”活动中,有学生提出了关于公共交通系统改进的创意方案,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方案。
三、 结论
总体来说,中学地理教师引进大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应当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将多元化的信息整合在情境中,做到理实互动、虚实结合,以促进地理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许国震.初中地理大单元情境课堂中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天津教育,2024(28):150-152.
[2]成园园.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应用方法探究[J].新智慧,2024(17):92-94.
[3]张东睿.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地理大单元教学探析[J].学苑教育,2024(15):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