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杨春摘 要:《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历史教学应以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为导向,采用大单元整体教学方式,在单元主题统摄下重整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结构化学习。大单元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其以整体意识为指导,注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的调整优化,旨在提升学科教学效益、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文章以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为研究对象,简要分析了大单元教学的特点,并以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教学为例,探讨了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路径,以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及学科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特点;实践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1-0152-03
大单元教学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也是推动学科教学转型的必要举措。通俗来说,大单元教学就是以单元为基本单位的教学方法,其中的“单元”常被认为是教材中的单元,实际上,“单元”也指由核心概念、事件及主题等组合而成的整体。实施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教师应以结构化教学内容为基本载体,整合零散的课时,引入可持续的、系统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碎片化学习转变为高效学习、深度学习,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与历史学习方法,提升自身历史认知能力与知识建构能力,为历史核心素养的生成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一、 大单元教学的特点
大单元教学有鲜明的综合性、针对性及探究性。首先,大单元教学的基本载体为结构化的教学内容,包含了概念、主题、事件等要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知识体系,这种综合性教学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历史知识脉络,做到深度理解并灵活运用历史知识,培养整体意识。其次,大单元教学强调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提倡教师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生活阅历、兴趣喜好、学习能力等进行系统性、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也能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与生活的内在关联,肯定历史学习的价值。最后,探究性学习活动是大单元教学的关键内容,大单元教学鼓励学生以自主或合作形式探究知识,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及重要影响,形成独到的见解与看法。教师则要扮演好协作者、引导者的角色,设计角色扮演、小组研讨等多元探究活动,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充分锻炼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历史思维能力等,并使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
二、 新课标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提炼单元主题,制订教学目标
大单元教学的“大”并非指大量的教学内容,而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结构化与系统化,由教师结合课程要求重整教学内容,构建教学线索,有序开展大单元教学。而要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学效果,教师则要准确提炼单元主题,并结合单元主题与新课标要求制订教学目标,以此统领单元各个课时的教学活动。
在提炼单元主题环节,教师应全面感知整册教材的内容,把握各个单元之间的关系,明确本单元教学的大概方向;认真研读新课标,分析本单元的知识要点;从历史逻辑角度切入,梳理单元学习内容,明确单元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必要时重新编排单元知识内容。以教学“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为例,从教材编排角度来看,本单元为七年级下册第一个单元,总共设置了七节课内容,内容理解趋于直观,符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隋唐时期上承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下启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的宋元时期,属于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有着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新课标强调,隋唐时期出现了社会经济文化繁荣、政治开明的局面,国内各民族实现友好交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进一步发展。从历史逻辑角度分析单元内容可知,隋朝的建立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其灭亡也为唐朝国家治理提供了借鉴。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唐朝的国力日益强盛,在科技文化、经济发展、对外交流、民族交往等方面均有建树。此后,“安史之乱”的爆发结束了唐朝的盛世景象,至五代十国,政权分立,社会动荡。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统领着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大单元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大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融入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与整合,并合理预设课程教学流程。在“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教学中,笔者依据单元主题与新课标,设定了如下目标:①了解隋唐到五代的兴衰。结合史实构建历史时间轴;列举并比较“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举措;分析科举制度的创立及发展,探讨其影响。②了解隋唐经济繁荣的相关史实。理解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影响;立足经济繁荣的背景,分析隋唐时期的商业、农业、手工业及社会风气。③了解唐朝各民族交往的相关史实。讲述唐朝与漠北、西域交往的史实;说出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实,分析其影响;了解唐朝的民族政策,分析其对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④了解隋唐文化繁荣及对外开放的相关史实。讲述唐朝与日本、朝鲜、天竺交往的史实;分析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列举唐诗代表人物及作品,分析唐诗的影响;介绍唐朝在雕刻、音乐、书法等多方面的成就。⑤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析隋唐繁荣与开放的原因;分析隋唐时期的历史地位,讲述隋唐繁荣对人类进步的作用。
(二)重整教学内容,构建学习框架
在“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教学中,教师可重构单元知识内容,将其划分为政治、经济、民族、外交及文化五大板块,构建清晰明确的大单元学习框架,便于学生把握单元知识脉络,形成历史思维。各大板块的教学时间均为一课时,课时教学目标以单元教学目标为依据,进行适当的细化与补充。
(三)设计探究活动,勾连单元知识
要推动初中历史教学转型,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价值,教师应积极落实大单元教学理念,并将探究活动作为大单元教学的支撑,让学生通过多元化的实践活动理解历史知识,在互动交流中形成个人独特的观点与看法。在“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教学中,笔者结合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等学习板块,设计了五大探究活动,并将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素养培养融入活动中,展现历史课程育人价值。
政治板块主要涉及教材第1~4课的内容,教师可设置隋唐政治研讨活动。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构建隋唐政治特色时间轴,从政治角度入手总结隋唐时期的重大史事,了解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重要人物的生平,以此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其次,教师列举“鱼跃龙门”等一系列科举典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演变,并对科举制度的特点进行总结归纳,介绍科举制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及家国情怀。
经济板块主要涉及教材第1~3课的内容,教师可设置唐朝经济史料搜集活动。首先,教师使用多媒体课件呈现唐代诗人杜甫的《忆昔》,介绍“齐纨鲁缟”这一典故,指出诗人杜甫作诗的原因,即鼓舞代宗致力于兴国安邦恢复往日繁荣。其次,教师布置小组学习任务,要求各小组查找、整理唐朝经济空前繁荣的史实,包括商业、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完成史料搜集任务后,各小组需推选出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合作成果。在此过程中,学生既能培养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信息筛选及处理能力,又能提升自身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历史解释等素养。
民族板块主要包含教材第5课的内容,教师可设置唐朝民族关系探究活动。首先,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呈现图片与视频,向学生介绍乾陵与乾陵石刻:乾陵为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墓,乾陵石刻群则是大唐盛世社会风貌的缩影,体现了盛唐时代精神。其次,教师出示乾陵朱雀门外东西两侧的六十一藩臣像的图片,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藩臣像,指出石像所代表的人物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最后,教师以此为切入点,要求学生探究唐朝民族交往与交融的史实,分析唐朝的民族关系,并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补充史料。这一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及史料实证素养,又有助于学生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大历史观,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外交板块主要包含教材第6课的内容,教师可设置唐朝对外交往探究活动。本课教学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为主,由教师布置小组合作任务,包括研讨遣唐使和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等史实,了解唐朝与日本、朝鲜、天竺交往的史实,并相互交流展示合作成果,将历史核心素养培养落到实处。
文化板块主要包含教材第7课的内容,教师可设置隋唐文化探究活动。在本课教学中,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唐朝诗歌、书法、音乐、绘画、雕刻、舞蹈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并进行集中展示。为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可在展示环节后设置纠错、补充环节,学生可指出发言小组所搜集唐朝文化史料的错误之处,也可进行适当补充。
(四)开展多元评价,反馈学习效果
大单元教学以整体意识为指导,教师可将其与“教—学—评”一体化理念结合,让评价贯穿大单元教学的全过程,精准反馈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为教学方案及学习计划的调整提供依据。具体实践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四点:第一,应推动评价方式及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如开展学生自评、组内互评、组间互评、教师点评等活动,确保评价的客观性与科学性。第二,评价结果应详细客观,且要及时反馈给学生,便于学生反思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纠正。第三,教师点评时应以激励性语言为主,借助评价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历史学习。第四,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参考单元评价、期末评价等,了解学情,提高大单元教学的针对性。
在“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作业为评价任务,通过分析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客观评价其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了解大单元教学是否达成预期目标。为使评价贯穿大单元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可设计课上生成作业、课下弹性作业、单元综合实践作业三类作业,其中,课上生成作业主要包含课前预习作业与课堂情境作业,课下弹性作业主要包含自我测评作业与选做提升作业。课前预习作业:用自己的语言讲述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谈谈自己对这一事件或人物的看法。这一作业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得出评价结果。课堂情境作业:形式可以选择题为主,既能节省做题时间,又能诊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可设置5道题目,难度为中等偏下,由教师进行评价。自我测评作业:可由选择题与材料题组成,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并做好错题的归纳与整理。选做提升作业:以分层教学理念为指导,学生可根据自身能力及水平选择。单元综合实践作业:以项目任务为基本载体,教师需要围绕着单元主题设置项目主题,明确项目内容及要求,并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在学生完成项目后组织小组互评。
三、 结论
综上所述,开展大单元教学是落实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工作的必要举措,初中历史教师应以新课标为指导,深入研究大单元教学理念,探寻落实大单元教学的可行路径,让学生在系统化的教学中顺利构建历史知识体系,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生成历史学习兴趣,获得历史核心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徐峥.新课标背景下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2023(29):101-103.
[2]周洋.小细节·大历史·远发展: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探究[J].新课程导学,2024(11):117-120.
[3]张晓媛.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路径探索——以“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34):70-73.
[4]贾林文.基于大单元教学理念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以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为例[J].学园,2024,17(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