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研究
作者: 梁健平 张锦锋摘要: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中指出:当前的高中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学科知识,还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然而,现阶段高中教学面临诸多困境,导致了学生对高中学习的兴趣及热情不够,学生的核心素养得不到有效提升。文章聚焦于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以高中化学科目的教学为例,分析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教学策略,以激发高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高中化学;学生;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012-03
高中化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实验性以及应用型极强的学科,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并积极主动地更新教育理念,调整高中化学教学策略,优化高中化学教学方式,实现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的贯彻落实。但从现实情况而言,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高中化学为例,分析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指出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一、 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高中化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的高中化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较深。虽然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基本得到了贯彻落实,但仍有部分教师不能摆脱固化的教学观念的束缚,受传统教育理念的束缚较深,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核心素养能力培养效果不明显。
其次,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不合理。高中化学是一门基础性、实验性以及应用型极强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采取“理论+实践”的教学方式,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化学学习思维及能力,为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但是,在实际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本身实验教学的开展频率便不高,加上现有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式局限在教师演示、多媒体展示等形式,没有向学生提供实践操作的机会,导致了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开展不合理,整个高中化学课程偏于理论化,影响了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最后,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高中化学课程缺乏丰富的教学活动。由于高中化学涉及较多的公式及理论知识,教师应创新教学方式,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生的学习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各种化学理论知识,完成各种学习任务;也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思考、猜想和解决等能力,让学生在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活跃思维,为有效学习以及核心素养能力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而通过教学实践分析发现,现有的不少化学教师除了进行常规教学,很少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导致学生的化学学习能力不高、核心素养能力得不到培养。
二、 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教学策略
(一)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高中化学在课前,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课前预习,从而提升高中化学教学效率、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预留10min的时间引导学生预习所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浏览教材内容,在课前明确教育的重难点内容,并在后续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理解教育重难点知识。例如,在对《氧化——还原反应》一课的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10min的预习时间,然后总结教学重难点,即“什么叫氧化反应?什么叫还原反应?如何判断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教学短片演示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的特点,使学生根据短片及所学知识,自行总结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的概念;然后对氧化反应及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进行比较,使学生分析氧化剂是什么?还原剂是什么?如何判断二者?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在课前了解本节课需要学习的重难点内容,带着教学目标进行后续学习,学生也能够了解自己在学习中的短板,并在后续针对性地学习自己的短板内容,从而加强教学效率,实现高中化学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开展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只有学生了解并掌握了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才有助于后续学习目标的实现,在解题时才不会找不到思路。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其中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后续探索与研究兴趣。所以,高中化学教师应注重开展实验教学,通过开展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者成为主动学习者。例如,教师在对《醇酚》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向学生播放一段酒后驾车的事故新闻,明确喝酒是引起车祸的主要原因,进而使学生意识到酒精是引起事故的主要因素,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内容产生兴趣。然后,教师可以对醇酚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并使学生思考醇酚分别是什么意思,使学生带着问题对教学问题进行探索。在学生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使学生通过开展乙醇与钠的反应实验,了解钠保存在乙醇溶液中是由于钠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会发热燃烧,乙醇与钠反应较慢,所以比较安全。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完成,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及帮助,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三)培养高中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意识
在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作用,充分突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并指导学生进行后续学习。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中指出:教师已经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者,除了讲授理论知识,还需要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氯化氢》一课过程中,首先,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氢气在氯气中燃烧产生氯化氢的化学方程式进行默写;同时,复习反应的条件及现象;然后进行本节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向学生提出本节课程的主要问题,即“氯化氢生成后在空气中的状态为雾状,氯化氢在生成后呈雾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带着主要问题进行后续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氯化氢的反应生成实验,然后使学生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亲自进行实验。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观察指导,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主动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通过合适的提问,既加强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巩固学生记忆,提升学生的思维辩证能力、实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四)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
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通过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开展,丰富教学手段。所以,在实际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而提升高中化学课程的教育质量。在利用信息技术的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主要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搜索相关资料,不断补充优化教材中的知识点,使得高中化学教学更具深度及质量。翻转课堂,即通过信息技术组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自主学习的机会。在开展翻转课堂前,可以先做好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教师应提前对微课视频进行准备,并对学习任务进行合理设计,便于学生可以在课前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例如,在《溶解的酸碱性》一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生活中常见酸碱溶液pH值测量的主题微课,使学生在课前了解如何运用溶液pH值测量方式和酸碱指示剂检测酸碱度。学生学习前,教师应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实验工具,使学生在看与动手结合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高中化学知识讲解更具深度。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信息平台对自己不甚了解的问题进行反馈,持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指出,教师需要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的意识,为学生提供独立的实验操作机会,引导学生深度思考,通过所学知识主动发现并探索问题,帮助学生内化相关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教师在对“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一课的实验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使学生根据电解质盐酸和弱电解质醋酸相关化学知识,让学生思考“水电离的过程”,并组织学生进行纯水导电实验,而后得出结论:水是一种极弱电解质;然后,让学生分析影响水电离平衡的因素,并向学生提供对应的数据,让学生思考温度与水电解程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究兴趣。随后,教师可以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前提下,使学生自行猜测抑制水的电离方式,并使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加以验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够参与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
三、 结论
综上所述,现有的高中化学教学,尚存在高中化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较深、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开展得不合理,以及高中化学课程缺乏丰富的教学活动等问题。新课程学业质量标准下,高中化学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开展教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高中学生的化学自主学习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翻转课堂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策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力,提高高中化学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方志.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解析[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3(47):85-87.
[2]年文娟.新课标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与评价[J].教书育人,2024(4):26-28.
[3]王丹丹.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教、学、评”一体化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24(9):7-9.
[4]刘欣宇,庄晓娟.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探究——以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实验为例[J].化学教与学,2023(11):86-91.
[5]王艳丽.浅析新课标下高中化学探究性教学新思路[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37):84-86.
[6]刘远大.基于新课标模型认知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研究[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4,26(2):145-147,150.
基金项目:文章系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广西教育质量监测研究专项课题,立项课题重点课题“基于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学业监测提升学校教学管理的研究”(课题编号:2022ZJY258)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梁健平(1979~),女,汉族,广西桂平人,广西桂平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学校管理与监测、高中化学教育;
张锦锋(1987~),男,汉族,广西桂平人,广西桂平市实验中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高中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