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探究
作者: 余志鹏摘要:“双减”政策为初中数学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构建高效课堂是应对之策。高效课堂注重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方法手段,融入探究实践,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活泼生动,学习效率显著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高效课堂体现了先进教育理念,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双减”政策;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066-03
“双减”政策的出台,为初中数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机遇。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一环。构建“双减”背景下的高效课堂,需要教育工作者们勇于创新,优化教学设计,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因材施教,从而真正为学生量身定制高质量教育。这一改革探索,必将为数学教育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一、 “双减”政策对初中数学教育教学的要求
(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在作业设计方面,教师需要精心甄别练习题的质量,保留那些有利于夯实知识点、培养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探究性题目,减少重复性的机械操练;同时控制作业量,避免堆垛式占用学生过多课余时间;作业设置也应体现梯度,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创造条件。在作业批改方面,教师要改变过于追求作业完成情况的单一评判方式,更多关注学生解题的思路过程,引导学生理解习题背后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还需在课堂教学中优化练习环节的时间和形式,减少无效的机械操练,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练习、情境体验等方式巩固知识、培养能力。
(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优化教学设计,突出重点难点,合理拓展教学内容,在有限课时内聚焦对核心概念的深入讲解;改革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摆脱填鸭式单向灌输模式;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和实践动手中体会知识形成过程,领悟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教师还应根据学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实现因材施教;还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多媒体等多元教学手段的应用比例,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感知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其一,课堂教学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教师应改变单向授课模式,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设置情境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在练习环节也要适当增加开放性、挑战性题目,引导查阅资料、“头脑风暴”等自主学习方式。其二,要建设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利用多媒体、虚拟仿真等丰富教学资源,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手机App等个性化学习空间,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便利条件。其三,要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教师要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权,将知识建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鼓励探究、包容失败等方式,培养勇于尝试精神。学校也要提供实验室、社团等阵地,需要加强家校合作,加强家长自主学习意识教育,共同为孩子创造条件。另外,家长适当关注指导学生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律习惯。
二、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一)设计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方法。在设置知识目标时,教师应当精选教材内容,确定核心知识点,去除多余的枝节理论知识,提高知识内容的密度;同时,要注意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力目标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需培养的各项能力。对初中数学而言,主要包括运算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建模应用能力、数学思维能力、交流表达能力等。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真正做到活学活用。素养目标是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包括学习品格、思维品格和实践品格等。例如,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创新意识、实事求是的态度、严谨作风等,逐步实现“双减”政策所倡导的根本目标。
在具体设计时,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需要相互衔接、相辅相成。教师要站在更高的视角,科学制订每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重点难点,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资源,确保课堂教学有的放矢、高效精准;同时还要留有余地,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促进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组织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删繁就简,保留核心概念和基础知识技能,去除过多赘述和枝节理论,提高教学内容的密度;同时要注重知识内在的逻辑联系,避免知识点割裂和零散,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设置,合理分配教学时间和资源,对重点难点知识点要严格把关,适当拓展教学时间和辅导力度,确保学生牢固掌握;而对相对简单的知识点则可以适度压缩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再次,教学内容的组织还需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同时还可以穿插一些趣味小练习,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的乐趣所在。最后,教师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拓展一些具有挑战性的内容;而对学有欠缺的学生,则需要适当分解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掌握。
(三)创新教学方法
首先,探究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符合认知规律的探究情境,设计富有挑战的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讨论。这一过程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还能锻炼其交流表达、团队合作等能力。其次,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也值得尝试。通过构建生活化情境和实际案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有利于增强学习的生动性和实践性,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深化课堂实践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生活实例,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日常生活相结合,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价值。例如,在学习统计与概率时,可以让学生收集和分析家中用电数据;在学习方程应用题时,可以围绕家庭购物、旅游计划等设计实际问题情境。其次,课堂练习环节也要注重实践性。教师可以精心设计一些趣味小练习,如数学手工、数学魔术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对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还可以安排发现性、开放性的探究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总结规律,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发展的内在逻辑。最后,课堂实践也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拓展一些综合性、创新性的实践项目,培养其独立研究能力;而对一些学有欠缺的学生,则需要分解实践活动,循序渐进地加深理解和掌握。
(五)提供个性化辅导
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拓展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习题和探究活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独立研究能力;同时还可以推荐相关的数学读物、学习网站等,激发其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日后深造打下坚实基础。对学有欠缺的学生,教师则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进行针对性辅导,可以在课后单独梳理学生存在的知识盲点,总结其中的思路和解题技巧,或将教学内容适当分解,循序渐进地加深理解。对个别基础特别薄弱的学生,教师甚至需要从最基本的概念和技能入手进行系统梳理。除了课内辅导,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情况。对那些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为其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案,厘清学习思路;或者适当联系家长,家校合作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三、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学生反响
(一)学习兴趣提高
教师大胆创新教学方法,运用探究式、情景式、合作式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头脑风暴等过程中,亲身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所在,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大量融入生活化实例和趣味小练习,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知识的实践价值和实用性,从而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学生营造了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和良好的感官体验,提高了课堂参与度,自然而然地燃起了学习的热情。高效课堂中因材施教、个性化辅导的实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学习中获得成就感,进而倍增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自主学习能力增强
探究式、情景式等启发式教学法的大量运用,培养了学生主动思考、独立探究的习惯。在自主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归纳总结的过程中,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得到了极大激发。合作学习模式的引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相互交流分享中培养了互帮互学的自主学习意识。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设计,如趣味小练习、动手实践等,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动机,使自主学习成为自发内在需求。个性化辅导的贯彻实施,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需求,从根本上提高了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和数字化教学工具,拓展了课堂学习的时空维度,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了极大便利。加之家校合作的深入推进,自主学习已逐步形成了新常态。
四、 “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构建的意义
(一)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构建“双减”政策下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教学设计紧密围绕核心能力展开,如探究式教学培养问题意识和探索精神,情景教学和案例分析培养建模应用能力。通过大量实践活动训练实践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互动有利于培养独立思考等学习品格。个性化辅导注重因材施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从身心健康角度看,高效课堂理念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压力,为其预留了充足的休息时间和课外活动时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同时,多元化、趣味化的教学活动设置,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现个性、探索兴趣的广阔空间,促进了个性特长的发展。从品行养成角度看,高效课堂中体现的创新教育理念,如探究式教学培养好奇心和求知欲;合作学习锻炼团队协作和沟通表达;个性化辅导培养自律自信等,都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品行的养成。再从社会适应角度看,高效课堂培养的实践应用能力、交流合作能力、终身学习能力,有助于学生顺利融入社会,适应日新月异的变化。
五、 结论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贯彻了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注重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教育工作者们要持续推进课堂改革实践,不断总结经验,推动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邱娟娟.“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数学与计算机教学的融合策略研究[J].中国新通信,2024,26(1):197-199.
[2]陈冠蓝.“双减”政策下初中数学分层作业的科学设计与有效实施[J].亚太教育,2024(1):1-3.
[3]景艳.“双减”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开放式课堂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39(9):73-77.
[4]黄金兰.“双减”视域下初中数学教学提质增效的路径[J].亚太教育,2023(15):32-34.
[5]张华,陶涛.“双减”背景下基于网络画板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3(19):57-59.
作者简介:余志鹏(1989~),男,汉族,江西景德镇人,江西省景德镇市浮梁县新平中学,研究方向:初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