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修辞视域下读者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
作者: 徐群摘要:美国当代著名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基于传统修辞学“劝说”的理论,提出的“同一”修辞理论指的是通过使用语言符号的方式促使那些本性上能对符号做出反应的动物进行互相合作。该理论被广泛运用在修辞理论中。随着全球化不断发展,高中英语教学面临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任务。其中,语言能力作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素之一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在“同一”修辞理论的视域下,分析了读者意识对高中英语语言能力中的写作项目的重要性,并探讨了如何在高中英语综合板块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满足作者对读者的写作期待,以切实提高学生英语写作水平。
关键词:同一理论;读者意识;写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072-04
根据2020年新修订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其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基础,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各种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以及在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形成的语言意识和语感,有效地采用口头或书面的形式表达意思和与人交际。英语语言能力是构成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要素之一。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显著提升该生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其他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助于帮助学生拓展国际视野,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促进不同文明之间开展跨文化交流。
写作是作者运用书面语言传递相关主题信息给读者,从而进行精神交流的一种活动。其根本目的是让写作者以得体的方式顺利地完成信息传递。读者意识指的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考虑读者受众的特点、读者对阅读内容的期望和为使读者能理解语篇内容、故事情节和人物等在写作过程中适时调整语言风格、用词等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文章尝试将伯克的“同一”理论运用于高中英语综合技能板块的写作教学之中,以培养学生的读者意识,增强写作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一、 “同一”修辞的理论概述
美国著名修辞学家肯尼思·伯克作为新修辞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提出了“同一”的新修辞理论。该理论认为“同一”来源于“实质”,各种实质和特性,如物质、职业、信念、行为等共同构成了自我。达成“同一”的必要途径是构建自我与他人之间某些共同特质,即“求同”。因此,伯克认为只有与另一个体说同样的话,做相同的手势,用相同的声调与语序,采用相同的意念、态度和观点,另一个体才会主动积极地接受劝说。他提出三种方式来获得认同,即同情认同、对立认同和误同。同情认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认同感,强调说话者希望受话者在情感上认同自己的需要。例如,2020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一单元Reading课文内容是校长在开学时对高一新生发表的入学致辞。在致辞中,校长为了拉近与年轻学生的距离,大量采用we这第一人称,自然而然地拉近与听众的距离。对立认同指的是说话双方因为某个共同的对立面而形成一种联合,这个对立面是促进说话者和受话者认同的重要力量。在2020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必修一第三单元Reading部分,对Amy面临的交友困境,Cindy支持她挽回友谊,而David则站在对立立场,倾向于让Amy放弃友谊。这时David的观点其实更加偏向“对立认同”。误同指的是人对自身处境的一种误判,如说话者为加强与受话者情感联系而采用如“我们”“大家”等词语,从而让受话者不自觉地加入说话者阵营。通常在演讲中,说话人为了激发听众的热情,鼓动现场的氛围,会大量使用“误同”这一手段,从而创造极强的感染力和爆发力,增强演讲的动人程度和煽动性。例如,在马丁·路德·金的I have a dream的演讲中,他把自己置身于千千万万黑人群体之中,大量运用“误同”来唤起听众的热情。
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大众传媒得到蓬勃发展。修辞从古代的演讲逐渐过渡为人与人、人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一切的交流活动。现代修辞更加注重语境“同一”来实现劝说的目的。写作中,原先的口头修辞转变为书面修辞,写作者需以文章为载体向读者传达的特定信息。写作过程中的修辞情境主要由题目、读者、目的三要素构成,它们规定了写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向。题目规定了文章的主题内容,这是文章的根本;读者则强调写作受众与文章主题的熟悉与关联程度,要求写作者按照相应的群体对象完成写作;目的即文章最终要达成的目标,这是对信息最终传递结果的检验。这三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彼此影响,三者缺一不可。
因此,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应当着力培养学生写作时的读者意识,让写作者与读者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同频共振,达成“同一”,以便更好地传达写作意图,完成写作目标。
二、 读者意识对高中英语写作的重要性
Kirsch和Roen认为所谓的“读者意识”指的是作者在写作中对读者所需信息的关注。“读者”是写作过程的中心环节,是写作的原因和归宿。因此,从文章构思到动笔写作再到最终的修改完善必须有意识地把读者因素考虑进去,要求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始终积极主动地分析读者的定位、读者的阅读需要和期待,以及其接受水平和接受心理;同时,还应关注读者的审美兴趣,以便让文章最大程度上影响读者,完成写作目标。
读者意识对文章写作具有深刻的影响。首先,作者的读者意识与其自身的认知水平有较大关联。认知发展心理学认为,随着作者年龄增长,认知水平提升,其读者意识也会相应增强。不同年龄群体的写作策略各不相同,写作能力和读者意识都要经历认知成熟的过程。随着高中生认知水平的提升,其读者意识水平呈现上升态势,具体表现为处理和运用语言及修辞手段上,学生能够初步分析语言特征和文本特征。
其次,低质量作文和读者意识淡薄关系密切。高中生英语写作质量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在写作过程中,过分强调以自我为中心,缺乏或没有读者意识。相对写作初学者的懵懂和无知,有经验的作者更能清晰而具体地构想目标读者,从而更好地影响他们。因此,需强化高中生写作的读者意识,切实提升文章写作质量。
最后,读者意识能够积极地影响作者对文章信息,组织结构和语言使用。读者意识为写作提供动力源泉,只有具备了读者意识,学生才能自觉调整自己的语言,写出符合读者特性的文章。在写作过程中,读者意识能帮助优化写作过程,甄别出符合要求的写作素材,增强文章针对性。
三、 结合新教材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2020译林版高中英语教材选择性必修二整册书的主题语境是人与社会,全书四个单元分别从“大众传媒”“体育文化”“医学进展、疾病与健康”和“现代生活”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当今社会的发展,体现了教材编写的思想性、整体性、融合性和时代性,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普世价值,即无论国籍、种族、肤色,人类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总是充满期待。
第四单元话题为科技发展,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趋势,感受科技改变带来的深远影响,学会更好地融入当下和未来的高科技生活。在主阅读部分,通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介绍,引出读者对科技发展的思考;在语法板块通过对将来进行时的介绍,教会学生利用这一时态描述未来将发生的科技变革。接着,在综合技能板块,编者采用“制作时间胶囊”创设情境,展开一系列具有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的听、读、说、写等语言技能训练,最终完成文章产出即给2050年的人们写一封信,描述当下的科技产品并寄语未来。经过对A、B、C三项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时间胶囊的相关知识点,积累了部分和话题相关的语料。这对D部分要求学生写一封信做好了铺垫。
在一开始的导入环节:教师播放一则有关科技改变人类生活的视频,接着向学生提问:“To what extent do you think that technology has changed our life?”随后向学生展示每年清华大学的一项活动——制作时间胶囊,引入本课话题。该活动旨在创设真实的情境,引发学生对科技话题的学习兴趣,从而呈现本节课的目的——制作时间胶囊。
这个环节过后是对学生听力能力的训练。在该部分,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相关“听力技能小贴士”扫读听力材料大致内容,并且预测空格处可能的答案;接着,教师播放录音音频,学生完成首听任务,即尽可能多地完成空格填写;鉴于学生实际水平,该部分教师需要将音频播放两遍以便学生完成所有空格任务。之后,教师和学生一一核对答案,并共同归纳出本节听力材料的特征,即典型的用以介绍各类科技产品的说明文。听力环节旨在帮助学生获取对时间胶囊的基本信息,同时训练学生听力技能。
根据教材指引,在阅读能力训练部分,教师要求学生在3分钟之内迅速完成对语篇内容的第一遍阅读,并回答以下2个问题:
(1)What were the purpose and contents of the 1939 time capsule?
(2)What was Einsteins message to the future generations about? How did he feel when he wrote the message?
学生在回答完第一个问题后,同时再思考:Why were these objects chosen?学生继续回答第二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侧重于学生对语篇整体把握和细节感知。这个环节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辩证思考:Why did Einstein believe future generations would read his message with “a feeling of proud and justified superiority”?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出全文主旨: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保持和科技的一种平衡的关系。该部分设计目的如下:①进一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1939年时间胶囊内物品的特点,了解其中的细节;②帮助学生积累后续写信给2050的素材;③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话的解读,帮助学生培养对科技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④最终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让学生保持对科技的正确的态度。
最终在写作部分:通过对听、读、说前三个板块相关词块和语块的积累,学生初步掌握了对写作话题的表达能力。与之前的应用文写作不同,“给2050年的人们写一封信”这个话题充满了对未来的想象和期待,学生有极强的表达欲。此时,笔者提出关于写信称呼的问题。给2050年的人们写信,这些人是可以是谁?Q: Who will you write the letter to? How will you address the receiver of your letter?教师引导学生就该问题进行头脑风暴,列举可以写信的对象,让学生畅所欲言。
学生进一步复习信件写作的格式,并且关注信件写作的语言特点:specific。教师在学生动笔前先呈现评价标准,而后学生需在5分钟内完成两段主题段落的写作。写作完毕,学生先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再在小组内部进行同伴评价。教师选择1~2篇作品和全班同学一同赏析。
self-review:1. I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ture 2050 conveyed in a clear way?
2. What do you find the hardest when writing the article?
Peer review:1. Does your reader agree with you o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future 2050?
2. How can you improve your writing to make it more convincing?
本环节能基本完成本课任务即制作一个2050“时间胶囊”。与此同时,该环节能够帮助学生训练写作技能,同时在自评和他评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深入思考自己的写作对象,同时,基于自己选择的写作对象开展不同方向的头脑风暴,构建不一样的写作内容。这一提问符合高中生现阶段认知发展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激活对写作任务的深度理解,为后续语料输出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时,教师适时提出写作要有“读者意识”。在写作第一阶段“觅材选材”时,多问自己几个关于“读者”的问题,如“读者是谁?读者对文章主题理解如何?读者的关注点在哪里?读者读完文章后会如何评价文章内容?”写信称呼的拟定决定了读者群体,因此,学生在进行这一类开放性写作练习时应审慎决定文章的读者群体,写出符合要求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