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不同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

作者: 郭月斌

高中物理不同运动图像的分析与应用0

摘要:用图像描述两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物理学中常用的工具。运动图像可以表示物体力学中受力状态和运动情况,它运用数和形的巧妙结合,恰当地表达具体物理过程和相应物理规律。不同运动图像表示不同含义,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分析和解读,从而提高解题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运动图像;解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087-04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应用物理图像,能够培养学生的图像意识,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利于学生简化问题过程,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采用数形结合思想形象表达物理规律、灵活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一、 v-t图像的应用

v-t图像主要考查速度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其图像斜率表示加速度大小,线下面积表示位移。对运动图像问题解答,需要理解问题所求物理量在图像中的表达含义,再列出相关公式求解。

例1A、B两质点从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运动速度v随时间t的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已知t=3s时刻两质点相遇,则相遇时质点A的速度大小为。

分析问题求解两运动物体位移相同的情况对应的速度大小,即两直线构成的图形面积相同时,对面积相同时速度假设,列出等式求解即可。

解相遇时两质点位移相等,

则vA2t=vB2(t-Δt),

即vA2×3=92(3-1.4),

解得vA=4.8m/s,

故相遇时质点A的速度大小为4.8m/s。

变式1春节烟花会演中常伴随无人机表演,如下图所示有两架无人机a、b同时从同一地点竖直向上直线飞行的v-t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0s时,无人机a飞到了最高点

B. t=20s时,无人机b在a的上方

C. 20~30s,a加速度大于b加速度

D. 0~30s,无人机a、b平均速度相等

分析根据选项对v-t图像依次分析,速度时间图像的转折点不代表运动停止点,且判断两物体的位置需要求直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小,加速度需要根据斜率大小判断,平均速度则按照具体位移和时间的比值来比较。

解图像与坐标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故t=10s后,无人机a的位移继续增大,选项A错误;

在0~20s内,无人机a对应的v-t图形面积大,即位移大,故无人机a在b的上方,选项B错误;

图像的斜率大小表示加速度大小,故20~30s,a加速度小于b加速度,选项C错误;

在0~30s内,无人机a、b对应的v-t图形面积相等,即上升高度相同,选项D正确,

综上,正确答案为D。

变式2如图1所示,一质量为m=2kg的小物块从倾斜角α=37°的斜面上的A点由静止开始滑下,最后停在水平面上的C点。已知小物块与斜面和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素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在B处平滑连接,小物块滑过斜面与水平面连接时无机械能损伤,从滑块滑上水平面BC开始计时,其运动的速度图像如图2所示,已知sin37°=0.6,cos37°=0.8,g=10m/s2,求:

(1)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

(2)A、B两点间的距离。

分析将物体运动的v-t图像与牛顿运动定律结合考查更具有综合性。分析v-t图像斜率可知物体受摩擦力作用做加速度一定的匀减速直线运动,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公式可得摩擦因数和运动距离。

解(1)由v-t图像,

求得物块在水平面滑行的加速度大小为a2=5-01-0=5(m/s2),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由μmg=ma2,

求得物块与水平面的动摩擦因数μ=0.5。

(2)物块在斜面上滑行过程中,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有mgsinα-μmgcosα=ma1,

且v2=2a1xAB,

代入数据可得xAB=6.25m。

二、 x-t图像的应用

x-t图像表示位移和时间物理量变化联系的趋势图,其图像的斜率表示速度大小,且不同图像相交于同一点表示位移相等,这是与其他运动图像具有区别的部分,也是解题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例2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体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正碰,碰撞时间不计,其位移-时间图像如下图所示,由图像可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碰后两物体运动方向相同

B. 碰后m2速度大小为2m/s

C. 两物体的质量之比m1∶m2=2∶5

D. 两物体的碰撞是弹性碰撞

分析根据x-t图像分析物体的碰撞运动情况,首先根据斜率求其对应速度,结合速度来求解质量比以及碰撞类型,可得到对应正确选项。

解根据x-t图像斜率表示速度可知碰后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选项A错误;

碰后m2的速度大小为v2=8-43-1=2(m/s),选项B正确;

碰撞后m1的速度为v1=2-43-1=-1(m/s),

碰撞前m2的速度为0,根据动量守恒定律可得m1v0=m1v1+m2v2,

可得两物体的质量之比为m1∶m2=2∶5,

选项C正确;

碰撞前系统的总动能为Ek=12m1v20=8m1,

碰撞后系统的总动能为E′k=12m1v21+12m2v22=5.5m1,

则有Ek>E′k,可知两物体的碰撞不是弹性碰撞,选项D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C。

变式1A、B两个质点在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运动,运动的位移x随时间t变化规律如下图所示,A图像为抛物线,B图像为倾斜直线,两图像相切于P点,则0~3s内A、B两质点的最大距离为。

分析求两运动物体位移相差的最大值,需要根据图像厘清物体分别做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根据x=v0t+12at2可知抛物线对应匀加速直线运动,倾斜直线对应匀速直线运动,求最大距离即求解位移一致之前,速度和时间的具体情况,再进一步解答。

解由图可知,A做的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B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t=3s时A、B速度大小相等,v=12m/s,

A的加速度a=vt=4m/s2,

由于t=3s前,A的速度总比B的速度小,

因此t=1.5s时A、B间的距离最大,

即最大距离xmax=12×4×1.52=4.5(m),

0~3s内A、B两质点的最大距离为4.5m。

变式2某物体运动的x-t图像如图所示,其在加速和减速阶段的运动均可看作匀变速直线运动,t=30s时速度最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40s后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B. 物体的最大速度为20m/s

C. t=0s到t=40s物体平均速度为10m/s

D. 物体加速和减速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大小之比为1∶3

分析首先根据x-t图像和题意可知物体做加速度不变的加速或减速运动,可根据图像求得平均速度和最大速度,再根据运动阶段的时间得到两物体加速度之比。

解由x-t图像可知,t=40s后物体位置不变即保持静止,故选项A错误;

t=10s到t=30s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平均速度为v1=200-030-10=10(m/s),t=30s时物体的速度最大,由v1=vm2可得vm=2v1=20m/s,选项B正确;

t=0s到t=40s物体的平均速度为v=300-040-0=7.5(m/s),故选项C错误;

设物体加速和减速运动过程的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1和a2,则对加速和减速过程分别有vm=a1t1,vm=a2t2,由t1=20s,t2=10s可知a1a2=1∶2,选项D错误。

综上,正确答案为B。

三、 a-t图像的应用

a-t图像表示物体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的改变而变化的图像,常用于运动状态的表达与分析。需要注意的是,a-t图像与时间轴所围成的面积表示速度,且图像斜率不表示物理量,解答过程中应熟悉图像走势与运动对应情况,再对问题做出解答。

例3公路上一汽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其a-t(加速度-时间)图像如下图所示,关于汽车在0-t0内的运动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B. 汽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

C. 汽车在0-t0内位移大小为a0t02

D. 汽车在t0时刻的速度大小为a0t0

分析分析问题给出的a-t图像可知汽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变加速运动,并且图像围成的图形面积表示速度大小,并不表示位移,即可知正确选项。

解由a-t图像可知,加速度大小随时间均匀减小,则汽车做加速度逐渐减小的加速运动,加速度恒定才能做匀减速直线运动,选项A错误,选项B正确;

a-t图像的面积代表速度的变化量,即0-t0内Δv=a0t02,汽车的初速度为0,汽车做加速运动,则在t0时刻的速度大小为a0t02,选项C、D错误。

综上,正确答案为B。

变式物块A、B中间用一根轻质弹簧相连,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弹簧处于原长,物体A的质量为3kg。t=0时,对物体A施加水平向右的恒力F,t=1s时撤去,在0~1s内两物块的加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如下图所示。弹簧始终处于弹性限度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t=1s时物体A的速度小于0.8m/s

B. t=1s时弹簧弹力为0.6N

C. 物体B的质量为2kg

D. F大小为1.5N

分析由于两物体受弹簧限制而运动,故一个物体做加速度增加的加速运动,一个物体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在时间节点内选择对应加速度后,通过牛顿定律和受力分析,确定物体质量和拉力大小即可。

解根据题意可知,t=0s,弹簧弹力为0,对物块A,由牛顿第二定律有F=mAa0,由图可知,t=0s时,物体A的加速度为1m/s2,则恒力F的大小为F=3×1=3(N),t=1s时,物体A、B的加速度均为0.6m/s2,设此时弹簧的弹力为F1,则有F-F1=mAa1,F1=mBa1,解得mB=2kg,F1=1.2N,故选项B、D错误,选项C正确;

若0~1s内,物体A的加速度均匀减小,如下图所示:

由a-t图像的面积表示速度变化量可知,

t=1s时物体A的速度为v1=Δv=12×(1+0.6)×1=0.8(m/s),

由图可知,实际面积小于此面积,则t=1s时物块A的速度小于0.8m/s,故选项A正确。

综上,正确答案为AC。

四、 结论

上述三类运动图像分别对v-t图像、x-t图像和a-t图像进行详细介绍和分析,结合运动问题对图像的斜率、线下面积、截距进行分析,帮助学生在图像中找到更多详细信息,提高解题效率。

参考文献:

[1]郭桂泽.体验以图攻“读”提升科学思维能力——例谈v-t图像在物理情境构建中的应用[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15):51-53.

[2]黄春连.图像法在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23.

[3]高孟杨,黄明举.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图像法教学策略——以“运动学图像”为例[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22(5):28-30.

作者简介:郭月斌(1983~),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浒茂中学,研究方向:物理教学、物理实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