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探究
作者: 黄秀琴摘要:核心素养是新时代教育改革重要导向,在信息技术日益发达背景下,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成为教育重要使命,开展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帮助小学生在多学科融合主题探究中综合运用知识,提升核心素养。文章从选择契合核心素养主题、优化课程设计、创新学习方式、构建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策略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084-0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核心素养基础上,提出了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小学阶段的信息科技教育,学生能够从数字化的视角认识周围世界,能借助数字化工具和资源进行学习和创新,具备运用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初步能力,能基于数字化工具和系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这表明信息科技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要帮助学生形成数字化思维,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
一、 核心素养导向下开展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意义
核心素养既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又突出个性特长培养,开展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学科知识综合应用和迁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挑战性学习主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开展探究,能唤起学生好奇心,让枯燥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中获得成就感,必将大大提高学习积极性。主题学习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生以主题为线索,运用编程、多媒体等技术手段,将不同学科知识整合应用于具体情境,解决现实问题。在跨学科探究过程中,学生发散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二、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问题分析
(一)主题选择缺乏核心素养导向,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紧密
当前,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存在主题选择与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契合度不高问题。部分教师在选择主题时过于随意,没能立足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缺乏核心素养视角系统考量。有的主题过于宏大空泛,超出了小学生理解范围,学生参与兴趣不高;有的选题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学生感到无从下手,难以激发其探究热情。这就导致跨学科学习沦为形式,无法达成培养学生信息意识、计算思维等核心素养目标。一些教师在主题选择时过于强调知识系统性,很少从核心素养出发设计主题,学生在机械化训练中丧失了探究乐趣。
(二)课程设计缺乏系统性,跨学科融合不够深入
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主阵地,而当前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还存在课程设计缺乏整体规划、学科融合不够深入问题。跨学科主题学习大多停留在单个活动层面,教师对活动进行机械拼凑,缺乏纵向衔接,难以引领学生系统建构知识。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侧重点把握不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能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融合还不够有机,有的教师只关注信息技术知识点,对学科内容驾驭不够,跨学科融合流于形式;有的侧重学科知识传授,忽视了信息技术在解决问题中实际应用,学生难以建立数字化思维,综合实践能力提升有限,课程内容对学生发展适切性有待加强。有的教师生搬硬套教材,没能立足学情设计差异化学习内容,对学生年龄特征、认知基础等因素考虑不够,继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学习过程以知识传授为主,忽视实践应用能力培养
目前,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过程中,不少教师仍习惯于满堂灌输,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不足。部分教师为追赶教学进度,习惯“一言堂”讲授,预设标准答案,很少为学生预留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时间和空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知识理解流于表面,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锻炼。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指导还不够精准,有的教师“放羊式”管理,只注重结果呈现,在问题界定、方案设计、评价反思等环节对学生引导不足,使学生独立开展跨学科探究经验不足,遇到困难难以及时获得教师指导,继而丧失探究兴趣。教学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一些教师对编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把握不够,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还缺乏思考。加之,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滞后,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机会不多,实践创新能力难以在项目学习中得到发展。
(四)评价机制不健全,缺乏过程性评价和反思
当前,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评价机制还不够健全,过程性评价不足,学生缺乏反思改进机会;评价主体单一,以教师评价为主,学生参与自评互评机会较少;学生在被动接受评价中,主体意识、自我管理能力难以得到发展。评价内容偏重结果导向,对学生在主题探究各环节表现关注不够。教师习惯于期末组织成果汇报会,只注重学生作品完成度,对其在选题、分析、实施等过程中表现缺乏记录,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等核心素养缺乏全面考查,评价反馈及时性有待加强,教师对学生日常表现点评不够,使学生难以及时查漏补缺,难以满足其个性化成长需求。
三、 核心素养导向下推进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策略
(一)立足核心素养,优化跨学科主题选择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应立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精心选择跨学科主题,使其能充分体现信息科技与其他学科知识内在联系,切合学生生活实际和认知特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所选主题还要具有一定前瞻性和时代性,引导学生关注信息科技前沿问题,了解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热点内容,增强获取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信息素养。
以《数据宝藏在身边》教学为例,本节课从日常生活场景引入,如家庭能源消费、超市商品种类统计等,引导学生认识数据常见形式与应用。教师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将本节课与数学“统计与概率”板块结合,引导学生利用所学数学知识,对生活中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提升数学运算与逻辑思维能力;还可结合语文“习作”要求,指导学生撰写数据调查报告,提高语言表达与沟通交流能力。通过数学、语文等学科融合,使抽象数据概念形象化、具体化,帮助学生构建数据思维,强化实践应用,在多学科视角下理解信息社会发展特点,提升适应未来社会核心素养。
(二)强化顶层设计,构建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体系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进行系统顶层设计与整体规划,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符合学生成长规律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体系,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科学设计不同学段跨学科主题,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实现课程纵向衔接。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课程标准与教学进度,合理安排跨学科学习课时比例与进度,兼顾学科均衡发展,要创新课程实施形式,探索集中式、分散式等多种跨学科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综合运用知识平台。
以《古往今来话编码》为例。本节课从古代通信方式讲起,引出编码定义、特点和功能,再介绍现代社会常见条形码、二维码,使学生初步了解信息编码知识,教师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携手,共同设计系列跨学科主题活动,如语文学科引导学生朗读古诗词,探寻古代通信密码奥秘;数学学科指导学生进行条形码数字逻辑分析;英语学科帮助学生了解ASCII编码等计算机编程语言。通过跨学科主题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信息编码原理认知,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与开放性,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信息素养,为后续编程学习奠定良好基础。
(三)创新学习方式,提升学生跨学科实践应用能力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学习要着眼于学生主体地位,创设开放、互动、协作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主动建构知识、践行知识,不断提升跨学科实践应用能力。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学生兴趣,灵活采用项目学习、情境体验、小组合作等多样化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要整合利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如数字化学习资源、智能学习平台、AR/VR等技术,为学生提供沉浸式、交互式学习体验,拓展学习时空。
以《嘀嘀嗒嗒的秘密》为例。本节课以“摩尔斯电码”为切入点,通过讲述通信发展史,使学生了解通信技术发展历程及其对人类生活影响,为增强学习实效,教师可与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合作,开展“小小通信员”体验活动,学生分组扮演通讯员角色,利用自制通信工具,开展摩尔斯电码互发互译游戏。在游戏中,学生一方面要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破解电码,另一方面还要发挥语文阅读理解能力、英语词汇积累,最终率先破译电文内容,完成任务。通过沉浸式情境体验,学生在“玩中学”过程中强化了跨学科知识综合运用,提升了协作交流、动手实践综合素养。
(四)建立多元评价机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要建立科学评价机制,评价不仅要检验学生对跨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在跨学科学习中核心素养发展状况。评价内容要全面,覆盖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表现,评价主体要多元,引入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共评、家长评价等,构建多元参与评价合力,引导学生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评价方式也要灵活多样,综合采用纸笔测验、作品分析、学习档案袋、成长记录等方式,动态持续地跟踪反馈学生发展变化。
以《数据编码随处见》教学为例,本课围绕“数据编码”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生活中编码,如身份证号、车牌号等,了解数据编码意义和应用。教师可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开展一次“身边的数据编码”跨学科探究活动,活动从语文学科观察日记写作引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用敏锐眼光捕捉身边数据编码现象,并用优美语言记录下来。随后,学生利用数学学科统计学知识,对日记中编码现象进行归类整理,绘制统计图表,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所学编码原理,对感兴趣编码现象进一步探究分析,形成探究报告。教师多角度评价学生在活动中表现,既要看其知识掌握深度与广度,也要看其观察力、思考力等核心素养发展情况,通过持续性跨学科学习评价,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找准提升方向,达成核心素养阶段性发展目标。
四、 结论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推进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在优化主题选择、构建课程体系、创新学习方式、建立评价机制等方面统筹谋划、精准发力。教师要深度挖掘不同学科联系,精心设计跨学科主题,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机会,要创设真实情境,搭建实践平台,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究、动手操作中感悟信息科技魅力,强化核心素养。树立科学评价理念,采取多元评价策略,引领学生在自我认知中不断进步、持续成长。
参考文献:
[1]黄丽萍,王志容.核心素养视域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初探[J].小学教学设计,2024(2):125-127.
[2]梁美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跨学科主题研学活动设计[J].地理教学,2023(21):61-64.
[3]莫光琪.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信息科技“跨学科主题”教学策略与实施——以“剪刀,石头,布”一课为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4(4):62-64.
[4]赖晗梅.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学习方式变革[J].四川教育,2023(19):57-59.
作者简介:黄秀琴(1976~),女,汉族,广东乐昌人,广州市天河区员村小学,研究方向:信息科技、跨学科、学科整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