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设计路径研究

作者: 李依

摘要:“读史让人明智”,借鉴历史、传承未来是学习历史的根本目的。随着教育改革与创新步伐的持续加快,高中历史教学模式不断优化,结构化教学作为教育改革与创新的产物,强调教学方法的系统性,以培育学生结构化思维为目的,引导学生建立历史知识认知结构,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对提升高中历史教学效率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面对“内容太多”“记不住”“记住了不会用”的高中历史教学困局,如何运用结构化教学设计和开展历史教学活动,是现阶段高中历史老师关注的热点话题。对此,文章简要解读了结构化教学的内涵,探讨了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设计的价值,提出了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设计的路径。

关键词: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110-04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版)》提出“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历史是一门使人明智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爱国意识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育方式更加多元的背景下,结构化教学理念日益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同时在教育实践中得到了有效应用,为高中历史知识体系从零散化到系统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了提升高中历史的教学效率、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结构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把零碎的历史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一条完整的知识链,促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理解历史知识、应用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建立全面、完整的知识结构,进一步推动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方案的落地。

一、 结构化教学的内涵解读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部分之间确定的构成关系,“化”是过程,“结构化”则是使某种对象按照其内部要素的逻辑关系连接、组合形成结构的过程,使之具有结构的性质。在教育领域,结构化是以学科功能、学科知识逻辑为基础,把零碎的知识进行关联统整,建立知识结构,形成适合学生理解的知识形式的过程,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认知结构为目的,让学生在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的同时,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使静态、单一的知识变得更加系统化,是对“学什么”和“怎么学”的回应。结构化教学有着显著的特征:一方面强调学生知识经验的衔接性,引导学生主动在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经验之间构建有意义的关联,是实现高效学习目标的关键;另一方面,结构化教学注重解决问题过程的迁移性,给予他们更多的时间思考探索,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和成长,在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结构化的知识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和发展。

二、 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

挖掘知识本质联系,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征,同时对所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是实现结构化教学的基础。结构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摒弃碎片化的教学形式,关注知识的脉络梳理,突出知识的整体建构和应用迁移,引导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整体感”。以“辛亥革命”这一课为例,辛亥革命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了解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历史老师以“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为思路开展教学活动,突出结构化教学模式的应用,即辛亥革命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为背景,以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为过程,意义在于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通过引入结构化教学模式,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程度,最终达成建构历史知识体系的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

如今,随着历史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成为历史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在历史课堂教学活动中,历史老师要以结构化的意识和思维开展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把历史人物、事件和现象在脑海中统整为“整体”,促使学生的思维更加全面、更加严谨,促进学生的思维由低阶向高阶迈进,有效提升学生的历史思维水平。例如,在学习“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历史老师应用结构化教学模式,有效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向学生提出“巴黎和会”“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共一大”“国民大革命”等关键词,鼓励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对相关史实进行阐述。在阐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历史事件的关联性,同时结合学生的所学知识,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进行思考,并搜集相关资料,形成自身的观点。这对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很大的积极作用,也是由低阶思维走向高阶思维的提升过程。

(三)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核心素养是指高于一般能力或一般素养的最重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即是要求学生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知识和应有的技能,同时还要提升自己融入社会、胜任工作所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品格,对课堂教学创新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核心素养理念的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形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思维模式,诸如唯物史观、历史分析能力、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等。在结构化教学日益得到普遍应用的背景下,历史老师要善于运用结构化教学模式,促使学生的认知超越分散的、碎片化的知识表层,引导学生建构合理的历史认知框架,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如在学习“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等方面的内容,历史老师可以构建这一时期的历史事件框架,让学生理解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过程和历史必然,既整合了历史知识,又培育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历史整体意识的形成。

三、 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设计的路径

(一)梳理教学内容,树立结构意识

挖掘知识本质联系,充分体现历史学科特征,梳理教学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整合,构建结构化教学资源,是实现结构化教学的基础,也是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需求的必要条件。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真难改,历史老师要注重教学内容的梳理和构建,引导学生以更加全面、宏观的视角把握历史知识体系,理解历史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营造良好的条件。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单元为例,本单元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从隋唐盛世到五代十国、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和三国至隋唐五代的变化四课,讲述了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时期在制度、民族和区域发展方面的变化,突出了由分立到统一的发展历程。制度、思想文化、民族交融在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变化,历史老师以时间为轴梳理,向学生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引导学生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成效,以梳理历史知识点逻辑关系的形式,完善和优化教学内容,形成结构化的教学资源,进一步畅游历史事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设计导学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问题导学,即是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主动构建历史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结构化历史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强化。高中历史课程以结构化设计为主线,由“点”到“线”、由“线”及“面”。高中历史老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要注重把握重点和难点知识,基于学生的学情设计导学问题,促进学生结构化历史思维的形成。例如,在教学“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这一课时,本节课讲述了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国民革命基本史实,历史老师可设计以下导学问题:为什么会爆发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怎样点燃中华民族的觉醒的?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的背景如何?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借助问题驱动的形式,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结构化教学是一个“由厚到薄”的过程,强调知识点的浓缩,突出知识点的系统化、结构化特点,引导学生学会用整体、关联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高中历史老师要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学生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借助相关的教学资料,设计多样化、趣味性的导学问题,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和形成,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创设视听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创设情境是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式。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高中历史老师不仅要认识到信息化教学的价值,而且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创设视听情境,以视觉、听觉刺激的方式,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对历史事迹和传统文化产生更加直观的认识。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这一课时,高中历史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我国新四大发明:高铁疾速驶过现代化村庄、跨越现代化高速公路;随处可见的支付宝付款,让移动支付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亮丽风景线;随处可见的共享单车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网购为人们带来了不同寻常的购物体验,增强了人们购物的便利性,让学生们对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成就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历史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播放《我们一起走过——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纪录片,生动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依靠思想解放,中国人突破了一道道难关险阻,获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让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理论建设、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学生对理论建设、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产生结构化的认识。

(四)组织实践活动,强化自主探究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实践在学生学习、成长中的价值不言而喻,在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实践中,注重实践性活动的组织,强调学生以实践的方式来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这一课时,历史老师可以截取“鸦片战争”影片中的特写镜头:百姓食用鸦片,导致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官员、士兵吸食鸦片,导致战斗能力不堪一击;国库真金白银大量外流,民不聊生,通过现代化教学设备进行展示,让学生对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产生深刻的理解。同时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学‘鸦片战争的冲击与因应’有感”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为什么会有‘鸦片战争’”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通过搜索资料的形式,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有的学生认为清朝的傲慢和英国的贪婪是导致鸦片战争发生的重要原因;有的学生认为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原料,倾销商品;还有的学生认为晚清时期国力薄弱也是导致鸦片战争发生的一大因素。在开展历史学习实践活动时,历史老师也可以把班级内的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由3~4位学生组成,小组内的学生相互合作、相互探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成果展示,促使学生在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灵活应用知识,主动构建新的历史联系。

四、 结论

总而言之,相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结构化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思维,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历史老师,要理解结构化教学模式的内涵,认识到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设计的价值,注重结构化教学模式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高中历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和适应时代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柴晓明.“三新”背景下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探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4(27):99-101.

[2]郑菲,黄锁伟.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学历史教学,2024(9):26-28.

[3]韦英,成积春.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的核心要义与实施路径[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24(8):46-52.

[4]马丽霞.“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研究[J].甘肃教育,2024(11):58-61.

[5]陈忠良.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结构化整合与教学实施路径探析[J].高考,2023(35):12-14.

[6]林秋华.“双新”背景下高中历史结构化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高考,2023(15):21-23.

作者简介:李依(1998~),女,汉族,福建南安人,福建省同安第一中学,研究方向:历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