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研究

作者: 潘国礼

摘要:作为高中阶段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优化自身的历史基础知识框架,其对学生唯物史观的培养和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基于此,随着教学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大批教师对如何做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希望进一步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多元化发展。在此期间,部分调查结果指出,通过在教学期间积极做好文物的引入与应用,教师可以结合文物实现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可以确保教学工作实现有的放矢,促进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文章以高中历史教师的视角出发,结合大量实践对文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运用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旨在为后续历史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要点;文物;运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114-04

分析大量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现阶段,传统历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诉求。因此,积极做好对历史课堂教学手段的探索与创新已经成为当前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问题上,部分调查结果指出,通过在教学期间积极做好文物的引入和展示,教师可以充分提升历史课堂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和引导性,帮助学生在降低历史知识理解难度的基础上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记忆,促进了学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充分培养。基于此,随着教学理念的调整与变革,部分历史教师对文物在课堂教学期间的运用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促进历史教学工作的与时俱进和不断完善。

一、 文物的解读

在研究文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前,研究人员应首先对文物的概念建立一个初步的认识。相关资料显示,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遗物、遗迹和埋葬在地下的人类文化遗物的统称。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文物作为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历史发展进程的考古研究具有良好的辅助价值。从文物特征的角度分析,通常情况下,文物应包含以下两个特点:一方面,文物必须是由人类创造的,或者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另一方面,文物必须是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去,不可能再重新创造的。

二、 文物对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价值

(一)有利于丰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形式

从教学工作的角度分析,通过利用文物组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有利于冲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一家独大的教学工作困境,其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意义和导向作用。另一方面,相关工作的合理落实可以使教师更加系统地围绕相关知识点对历史教学工作内容进行调整与变革。这有利于帮助教师结合问题导向式教学法更充分把控教学结构,促进了高中历史课堂的持续优化与改良。

(二)有利于引导学生强化历史知识掌握水平

在引导高中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积极结合文物对历史知识进行讲解与说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以文物作为记忆锚点实现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这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历史知识理解难度并强化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水平,促进了我国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模式的持续拓展。与此同时,通过围绕文物作为载体开展历史知识的合理讲解和充分说明,教师可以进一步提升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水平,促进了我国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在此期间,教师可以结合文物作为载体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促进了学生群体意识的培养。

(三)有利于充分提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效率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文物的引入和应用可以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辅助。在这一问题上,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在历史教学工作中,文物可以更为形象地实现对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发展情况的充分展示,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相关历史阶段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实际情况,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解读能力的提升和学科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的达成。基于此,以文物作为抓手开展历史知识的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实现言之有物和有的放矢,对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至关重要。

三、 影响高中历史教学中文物运用水平的问题

(一)教师教学思想传统,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发散

就目前而言,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作为教学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教师的教学思想与理念往往会对教学工作的方向和具体内容造成重要影响。在这一问题上,由于很多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对学生群体的价值缺乏足够的了解和关注,导致教师无法结合文物开展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削弱了学生群体的课堂教学参与度,不利于学生历史思维的充分发散。与此同时,在这一问题的影响下,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状态,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受到了一定影响与限制,同时影响学生群体历史课堂教学价值的充分发挥,不利于新时期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整体效能的优化。

(二)文物无法随时调用,不利于其在教学中发挥价值

在运用文物组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由于文物的珍贵性,其往往无法被教师随意调用,这一点导致文物在运用问题上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与阻碍,不利于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潜在的育人价值。与此同时,大量教学实践表明,由于大量的文物分布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博物馆,因此,基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下,教师在围绕这些文物进行历史知识教授的过程中,无法有效向学生科学展示文物,陷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中,导致历史教学工作实施期间的整体效率受到了相应的影响。对学生而言,相关问题的存在导致其难以进一步结合文物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相应的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有效理解,继而增加了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整体难度。

(三)学生实践机会不足,不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高中阶段,很多学生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实践机会不足,导致其无法有效结合教师提供的文物内容和相关历史知识进行有效联系和自主学习,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合理培养。基于此,在没有教师指导和协助的前提下,很多学生往往无法充分实现对新知识的合理探索并积极做好文物的鉴赏工作,不利于学生结合文物实现对潜藏历史信息的充分挖掘和科学整合。实践表明,这对学生群体意识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的提升造成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这一问题同样不利于学生群体进一步围绕文物实现对历史知识的充分探索和有效解读,对学生群体唯物史观的培养和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极为不利。

(四)教学内容针对性差,不利于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在利用文物组织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部分教师并未在课堂教学期间及时对教学活动的落实情况和学生的历史知识学习情况进行系统的点评和反思。在教学期间,这一问题带来的主要影响可以归纳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由于缺乏反思,教师无法对教学活动的实践效果实现清晰的了解与认识,不利于教师及时做好对教学工作内容和侧重点的调整与变革,对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埋下了隐患。另一方面,由于教师缺乏及时的讲评和引导,很多学生往往对自己的历史知识真实掌握水平缺乏一个客观而全面的认知,不利于学生正视自身的知识短板并及时进行补全,继而对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优化与后续知识学习效率的提升造成了影响和阻碍。

四、 优化高中历史教学中文物运用水平的策略

(一)转变教师教学理念,结合文物设计师生交流问题

为了有效优化高中历史教学中文物的运用水平,教师应及时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文物设计师生交流问题,帮助学生群体更好地结合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自主探索和梳理。实践表明,相关做法对学生群体历史思维的发散和历史知识理解与掌握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和导向作用,推动了新时期我国高中阶段历史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和不断改进,为高中生历史学科综合素养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与保障。

例如,在讲授《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课时,通过展示秦朝时期文物,教师可以结合相关文物内容系统讲解和说明秦朝在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后对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和调整。这可以帮助学生群体充分了解和清晰认识当时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在这一问题上,秦朝在历史上做出的具有典型特征的事件包括车同轨、书同文以及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等。基于此,通过积极做好对相关文物的展示和放映,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群体更好地理解秦朝做出相关改革的重要历史意义和价值。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客观地认识秦朝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的意义和价值,促进了学生群体意识学科综合素养的持续优化和充分拓展。

(二)做好网络资源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赋能历史课堂

在积极探索高中历史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为了做好文物的科学应用,教师应积极结合网络资源对教学工作内容进行调整与变革,从而进一步促进教学工作的信息化转型。实践表明,相关工作的合理推进可以帮助教师结合海量网络资源实现对文物不可随意外借和移动等特殊属性问题的科学应对,进一步促进文物运用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持续优化和充分拓展。

例如,在讲授《辽宋夏金元的文化》一课时,通过积极挖掘与整合网络资源,教师可以进一步利用云端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多种方式,对相应的文物内容进行展示,更加全面地科学运用文物,促进了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工作趣味性水平的持续提升。在具体做法上,教师可以结合相应的小程序对文物进行展示。现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成熟,如Br和ar等深度沉浸技术的运用,可以更好地实现对文物3D模型的充分展示和构建,帮助教师随意展示文物并通过3D模型移动的方式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出发对文物进行合理观察。从教学工作的角度分析相关做法可以帮助教师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为历史课堂教学工作赋能,促进了历史教学工作趣味性的持续提升,同时帮助学生充分了解文物及其相关介绍,促进学生历史知识解读能力水平的持续提升,对新时期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的优化很有帮助。

(三)组织小组交流讨论,围绕实践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高中历史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为了优化文物的运用水平,教师在围绕文物组织历史知识讲解和说明的同时,应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相关话题进行交流与讨论,从而围绕实践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优化。大量教学结果指出,相关工作的合理落实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群体良好学习意识的培养并引导其结合文物训练自身的历史解读和剖析能力。

例如,在讲授《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一课时,教师在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文物进行历史知识讲解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些文物所蕴含的历史价值进行剖析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结合抗日战争时期敌我双方在战斗装备方面的差距进行分析并探索,为什么中国工农红军在武器装备落后的基础上仍然能够取得最终胜利。历史课堂教学工作,可以引导学生在交流和讨论的同时,进一步培养自身的探索能力、写作能力、总结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多项能力;与此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进一步实现对爱国主义情怀的充分理解和有效探究,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历史学科教学活动的育人价值。

(四)完善教学反思体系,依据学情优化文物运用方法

高中历史教师在围绕文物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积极做好对教学反思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从而根据学生群体的课堂响应情况和随堂测验结果,对文物运用的实践效果进行客观评估与分析。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相关做法可以帮助教师依据学情对后续教学工作组织方法和文物运用方法进行动态调整与改进,促进了教学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和持续改进。

例如,在讲授《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一课时,通过及时做好对文物运用情况的分析和审视,教师可以积极做好对后续教学内容的科学调整与有效变革,促进文物运用工作的持续改进,有利于确保相关教学活动更契合学生群体在学习期间的实际需求。在此基础上,通过及时指出学生群体在学习和探索期间存在的不足并加以纠正,教师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意识并明确未来的历史知识学习和探索目标。这对后续教学工作的推进和学生群体历史能力的培养大有裨益。

五、 结论

综上,在高中阶段,为了有效提升历史教学工作的综合水平,教师应积极做好文物在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引入与渗透,以便促进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与构建。在具体做法方面,教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从多个角度对文物在教学工作中的价值进行解读和剖析,以便确保自己可以更为积极而主动地围绕文物开展授课活动。与此同时,信息时代背景下,教师还可以结合信息技术和多媒体设备对教材中涉及的文物进行展示,以便在丰富教学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文物深化对历史事件和不同时期社会发展情况的记忆效果。在此基础上,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交流讨论并积极做好对教学活动的分析与反思,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对文物的运用实际情况,总结经验和教训,以便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能力和历史课堂的育人价值。相信随着教师的不懈努力,我国高中历史教学工作综合水平一定可以得到显著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旭.文物与史料应用于高中历史教学的策略——以《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下册第1课为例[J].广西教育,2023(32):130-133.

[2]翁莹.文物图像史料在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的运用[J].新课程,2024(22):167-170.

[3]张积聪,程丽云.历史教材中文物插图的价值分析[J].基础教育研究,2023(3):69-71.

[4]郭会房,高宁.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党史内容教学课例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17):33-34.

[5]史盼,刁博雅.文物视域下高中阶段跨学科校本课程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5):56-59.

[6]柴影,史盼.文物视域下高中数学跨学科教学实践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24(20):78-81.

[7]代水兴.史料实证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华夏教师,2022(11):91-93.

[8]周荣.基于多媒体技术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J].全体育,2022(22):71-72.

[9]王磊.例谈历史教学中地域红色文化资源的使用[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版),2022(10):69-72.

[10]王溪,周晓楠.文物信息的解读与多重价值的阐释[J].历史教学,2023(11):33-38.

作者简介:潘国礼(1969~),男,汉族,山西临猗人,太原市第六十六中学校,研究方向:高中历史教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