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作者: 郑晓甦摘要:文章探讨了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与实现路径。通过梳理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明确在地文化资源在丰富课程内容、培育幼儿文化认同、提升课程教育价值等方面的重要意义。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总结了在地文化资源融入课程的三种主要路径:一是课程资源的深度挖掘,通过整合地方特色文化,丰富教学内容;二是以主题活动为载体,通过情景创设和互动体验激发幼儿兴趣;三是与社区合作开展实践活动,增强幼儿的文化体验和社会责任感。研究表明,将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能够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还能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创新与本土化。
关键词:幼儿园;在地文化;课程;儿童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152-04
幼儿园课程的高质量建设需要高质量资源的有效支撑。地方文化资源作为幼儿园教育重要的外部资源,必须得到充分的重视与开发。然而,在开发地方文化资源以促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幼儿园往往面临资源价值定位不清,资源优势把握不准,资源开发缺乏规划等问题。取向与思路的不明确往往进一步导致现实开发过程中误将地方文化作为幼儿所需识记文化知识,文化资源应用方式表面化而缺乏浸润性,课程中儿童本体与资源本身缺乏具身互动等一系列具体缺点。为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教育化开发的思路与方法,文章围绕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优势、科学进路展开论述。
一、 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价值
(一)以文化传承促进儿童全面发展
从幼儿园的视角看,在地文化资源指幼儿园所在地的物质文化资源和精神文化资源。在地文化和地方文化在教育应用视角下的核心差异在于,在地文化与幼儿应具有空间统合的特质,而地方文化可以指被其他特定区域所承载的文化。将在地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最核心价值在于,以文化传承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幼儿园课程需要来自大自然、大社会的活资源。在地文化资源就是生活化、活态化的课程资源。幼儿园必须探索将在地文化有机融入幼儿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中,促进所有儿童的全面发展,切实发挥在地文化资源的发展性功能。
(二)以文化开发丰富园所课程内涵
幼儿园课程的内涵理应充满生命活力,包含精神力量。只有当幼儿园课程建设得包含内在力量,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性价值才能有效地实现。幼儿园课程内在活力的实现有赖于其所应用的资源。优秀在地文化映射地方历史的强力回声,富含地方人民智慧的养分,承载地方人民的愿景期望。以优秀在地文化支持幼儿园课程的深度建设,能够更好地丰富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广度,涵养幼儿园课程的精神力量。在地文化的助力将使幼儿园课程建设质量更高、能力更强。园所文化是一所幼儿园的内核,是幼儿园师生的精神场域。在地文化中的精神力量理应成为幼儿园文化的一部分,浸润师生言行。幼儿园必须始终高度重视隐性文化实践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充分以在地文化传承应用涵育教师行为,浸润儿童心灵。
(三)以文化研习提升教师综合素养
幼儿教师队伍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性工作。而在地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对幼儿教师的教育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锻炼意义。幼儿园课程建设是一个“探索—实践”多重循环的过程。将在地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要求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开展有效的文化研习和文化资源转化探索。在对在地文化进行研习的过程中,幼儿园教师需要阅读有关书籍、聆听有关讲座,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并需要开展必要的资源调查。在针对文化本身进行研习的基础上,幼儿园教师还需要对如何开展资源的课程化利用展开研习,也就是所谓的“文化转化”研习。教师需要就此开展教学方法设计、尝试、实践、调整、再试验等。在面向文化内容、资源、开发方法的多重研习中,幼儿园教师将在潜移默化中丰富文化知识,提升语言能力,巩固整理总结能力,发展研究探索能力。幼儿园教师的教学素养将获得多维度提升。
二、 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优势
(一)生活性:助力幼儿园教育与生活的联结
幼儿园教育追求儿童教育同儿童生活的联结。要求教育源于生活,与生活相融合,并最终归于生活。而在地文化资源的最大特质,就是存在于当地人的现实生活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很大概率上与各种在地文化有着接触经历。幼儿的接触经历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生活化的重要契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设计往往追求幼儿当下体验与既往经验的耦合,强调实现幼儿的经验调动与经验积累。从在地生活中获取教育素材并加以转化开发,是教育联结生活的有益开端。
(二)切近性:多样丰量教学资源的有效获取
高质量幼儿园课程的建设需要多样丰量资源的支撑。多样是指类型多样。应用于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文化资源,不仅包括内容性资源,还包括物质意义上的各种工具、样品、原料;空间意义上的各种生产场景、销售场景、展示场景、生活场景;媒介意义上包含各种图片、视频、文本材料、音频;精神意义上包含各种群体品质、人物品格、价值追求等。以类型的丰盈为基础,各类型资源本身的数量丰富性能够进一步强化文化资源的幼儿园课程开发可持续性的内在支持。而“在地文化”对幼儿园而言具有较强的“切近性”。幼儿园本身就是一个深处在地文化中的在地机构,具有开发在地文化的地理优势。幼儿园能够较为容易地取得在地文化有关资源,同有关空间、机构取得联系。在地文化资源的深度获取特质有利于幼儿园课程的可持续建设,让课程建设成本获得更为长期优质的教学回报。
(三)场景性:具身感受与体验的现实可能性
在地文化资源能够为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丰富的场景资源,为课程中幼儿进行具身化感受与体验提供了可能性。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与环境在认知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形成性角色。认识是基于身体,源于身体的,具有情景融合性和具身主体性。幼儿需要通过身体与情景的互动实现认知的内化。而这种认知方式需要依托于复杂而真实的情景,需要通过项目活动真正实现幼儿同文化实践情景的接触。依托在地文化资源开发的幼儿园课程,更容易实际建立起这种接触,实现儿童的具身学习。当然,实现具身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帮助儿童实现文化认知,而是帮助儿童通过真实情景下的问题导向型探索,切实发展儿童的问题解决素养,培养面向未来的新儿童。
(四)协同利好性:家园社共育的高质量实现
在地文化的课程化开发是一个较容易达致家园社协同育人的过程。幼儿园、家庭和社会构成了儿童发展的微观环境。它们各自蕴含了丰富的资源,承担着相互补充且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幼儿园所在家庭、社区、幼儿园都是在地文化资源的自然承载者。在地文化资源在未获得专门化开发时就自然地被社会、家庭和幼儿园中某个个体所实践着。基于在地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寻求家园合作、园社合作和家社合作,对作为主导者的幼儿园来讲具有较大的成功可能性。这一问题可以从三个角度认识:第一,家长和社会机构拥有“在地”文化资源的可能性较大;第二,拥有“在地”文化资源家长和社会机构出于本地声誉和文化资源的地方性传播目的,会更乐意协助幼儿园;第三,家长对本地文化一般有一定的基础性见闻乃至较为全面的理解。这有利于家长更为迅速地把握课程及具体活动的核心内容,有质量地参与共育。
三、 在地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的科学进路
(一)有效学习:以科学全面挖掘为开发奠基
在地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科学应用要以教师的有效文化学习奠基。教师要在科学全面理解特定在地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开发。在基于特定在地文化进行课程建设的初始阶段,幼儿园要将特定在地文化的相关纸质书籍引入幼儿园教师图书馆,并将有关电子书籍整理打包分发至各教师工作群,由此引导教师积极阅读,以笔记的形式整理可进行课程化转化的素材。文化研习期间,幼儿园要通过举办读书分享会、开发设想教研会等,促进教师有效阅读并交流转化设想,在教研中对在地文化资源的教育化开发做探索性思考。探索性教研能够为在地文化的课程化开发拓展思路、明确尝试方向。在以文化研习为在地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奠基的过程中,有条件的幼儿园可以组织教师前往相关文化遗产地和文化实践场所展开实地调查,对可能利用的资源、可能开展的现场活动、可能对接的单位开展现场调查。理解文化是应用文化的最底层基础,未经文化研习的文化利用很容易聚焦在文化的表面性艺术内容,且往往仅认识在文化资源的艺术领域的教育化应用。这是对文化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符合以文化传承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内在追求。
(二)资源联络:多方协同获取地方文化资源
在对特定在地文化的内容进行全面了解后,幼儿园要聚焦其中具备教育价值的部分,开展资源联络。在地文化资源的课程化开发需要人力资源的支持,简单的知识性理解无法有效实现深度开发。幼儿园管理者和教师必须认识到,幼儿园课程的高质量建设需要幼儿园同文化资源的所有者建立社会性链接。在地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不仅要求幼儿园与文化建立联系,更要求幼儿园与深处文化实践中的“人”建立联系。在地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的第二个阶段中,幼儿园必须通过各种路径获得“人”的支持,并由此获得在地文化相关人员对课程内容及资源建设的持续指导协助。在此过程中,幼儿园要善于发掘乐于参与课程建设的幼儿家长,鼓励家长调动自身资源参与课程建设。有条件的幼儿园还应当通过各种渠道,为协助调动地方文化资源和亲身参与在地文化课程建设的家长和社会个体提供名誉、奖励及适当的酬金,以保护其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突显课程建设工作的正当性。例如,可以赋予参与在地文化课程建设的家长和社会个体“课程建设者”“园外荣誉导师”等称号,评选课程建设工作“有贡献家长”或“优秀家长”等。要以奖励增强在地文化课程建设参与者的自我成就感和成就动机,促进可持续的课程建设参与。
(三)科学转化:实践探索实现资源适童转化
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的第三个宏观阶段,是将文化资源进行适童化转化。文化资源的适童化转化是幼儿园在地文化课程开发过程中最能体现专业性和教育性的工作,是对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教师教育素养的全面考验。儿童教育需要顺应儿童的天性。如何将在地文化资源改造得顺应儿童天性并助力儿童发展,是所有幼儿园教职工必须共同思考的问题。幼儿园要明确地认识到适童化转化环节在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中的重要性,做好有关教研、尝试、反思。幼儿教师要通过在各自班级中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基于在地文化资源的系列活动,并向其他教师积极分享,在分享交流中改进活动设计。幼儿园要对活动予以资源支持、指导性支持和资金支持,积极开展探索成果交流会、探索成果展示会,以引导教师以研讨性PPT、公开课、模拟课、课程故事的形式交流探索情况,并邀请专家学者加以点评指导。幼儿园要尝试整理阶段性经验,通过经验性文章的撰写与发表反思探索过程,明确未来探索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在地文化资源的教育化开发应当高度重视路径的多样性,要利用在地文化资源开发户外游戏、区角活动、集体教学活动、项目活动、早操活动等教育活动中,还要将在地文化资源融入背景音乐、日常器具、幼儿园室内外装修等,实现资源的多维应用。在资源转化的全过程中,幼儿园要坚持以儿童为中心,坚持顺应儿童发展特征和学习方式,实现在地文化资源的创新性转化。
(四)成果聚合:课程资源库的形成及持续完善
课程材料的资源库化是在地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的第四个层次。幼儿园要通过园本资源库的建设,分级分类汇聚资源开发利用的优秀成果及支持性资源,使优秀活动更具可复制性和可参考性,向前传递资源转化所取得的课程性成果。所谓在地文化课程的园本课程库,在内容上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各种活动的案例;二是经适童化处理的课程用资源。一些资源经过教师的制作、剪辑、转化,已经成为能够支持儿童自主探索,帮助教师引导儿童的优质资源。这些资源应该被其他教师所便捷地参照和利用。建构在地文化课程资源库,要坚持数字化、便捷化、动态化三大原则。其中,数字化是便捷化和动态化的实践保障。便捷化指幼儿园所有教师都能够在需要时,随时通过包括手机在内的编辑渠道访问园本资源库并打开库内资源,资源访问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动态化指幼儿园要保障资源库的动态更新。首先,要允许所有教师能够及时上传新的课程成果,教师上传的新成果在经过教研组审核后应及时入库。其次,要建设园本资源库定期更新制度,通过周期化教研切实保障更新的动态性。教育数字化是推进学前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抓手。而园本资源库的建设是以数字化赋能幼儿园在地文化课程建设的有力路径。
四、 结论
在地文化资源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应用,是以文化传承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路径,能够助力园所文化建设和教师综合素养发展。要把握在地文化资源所具备的生活化、切近性、场景性优势和协同利好性,以教师对在地文化的全面科学研习为基础,积极开展以人力资源为核心的资源联结,有效开展基于儿童并为了儿童的在地文化资源课程化转化,建设数字化、动态化、便捷化园本资源库。未来,应进一步明确在地文化资源课程化开发的内在优势,探索在课程建设中强化家园社协同的具体策略,研究数字化赋能在地文化课程化开发的细节性方法,发挥在地文化资源在儿童发展中的更大实效。
参考文献:
[1]程莉莉,王京跃.优秀地方文化融入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166-172,208.
[2]叶晓玲,李秭璎.高质量教育背景下幼儿园文化建设三要素[J].中国教育学刊,2022(5):103.
[3]彭泽平,曾丽樾,李礼.新中国幼儿教师队伍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前瞻[J].教育学术月刊,2021(7):18-25.
[4]陈巍.具身认知向何处去?——兼论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肇端、愿景与隐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45(1):73-84.
[5]宋耀武,崔佳.具身认知与具身学习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24):74-81.
[6]韩凤梅.以社区为教育实践基地:家园社协同育人模式的创新之路[J].学前教育研究,2022(12):87-90.
[7]赵红霞,胡碧霞.儿童教育的回归:顺应儿童的天性[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9,36(4):89-92.
[8]梁慧怡,余佳琪,丘悦,等.教育数字化转型赋能幼儿园教育高质量发展[J].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4(2):15-19.
作者简介:郑晓甦(1983~),女,汉族,福建平潭人,福建省福州市亭江中心幼儿园,研究方向: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