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认同的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开发与研究

作者: 周小珊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多元文化交融与碰撞日益频繁,幼儿园作为儿童成长的启蒙地,肩负着培养幼儿文化认同感的重要任务。文化认同不仅关乎个体身份的构建,更是国家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石。文章聚焦基于文化认同的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开发,阐述了文化认同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当前幼儿园节庆课程存在的问题,详细介绍了以文化认同为导向的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开发的原则、内容选择与组织实施路径,提出课程评价的方法与要点,力求通过有效的节庆体验课程促进幼儿对本土文化及多元文化的认同与理解。

关键词:文化认同;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52-0156-04

文化认同是个体对所属文化群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是个体身份建构的重要基础。在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相互交融碰撞,幼儿的文化认同培养是显得尤为重要的。作为幼儿接触和了解文化的重要载体,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能够让幼儿在生动、直观的前提下感受不同文化的魅力,从而形成文化认同。通过开发基于文化认同的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让幼儿在欢快的节庆氛围中传承本土文化、尊重多元文化,为其日后成长为具有文化自信、包容精神的社会成员打下坚实基础。

一、 幼儿教育的文化认同

(一)塑造幼儿的文化身份

幼儿时期是形成个体文化身份的重要阶段。在文化性很强的节庆活动中,幼儿能够接触到本土文化的特有符号、习俗、价值观,如春节的红包、团圆饭,端午的粽子、龙舟等。这些逐渐内化为幼儿对自身文化群体的认知,帮助幼儿明确自己属于哪一个文化群体,增强其本土文化的归属感。

(二)促进幼儿的社会交往

节庆往往是人们交往活动的重要时刻。在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中,幼儿可与同伴、教师及家长一起参与活动,体验节庆的快乐。比如,在中秋节分享月饼,讲中秋故事过程中,幼儿学会了与人合作,交流情感,提高了社会交往能力,在群体交往中进一步强化了文化认同。文化是社会交往的重要纽带。

(三)培养幼儿的文化包容精神

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不仅能够让幼儿深入了解本土文化,而且还可以适当引进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节庆文化,比如圣诞节、感恩节等。幼儿在对比和感受不同文化的差异与共性时,就能逐步形成对多元文化的尊重与包容精神,避免文化偏见和狭隘观念的形成。

二、 当前幼儿园节庆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不少幼儿园在开展节庆课时,仅仅是表面的模仿一些节庆活动,如简单地做些节庆手工、唱一些节庆歌曲,没有深入挖掘节庆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和价值观念。这就造成幼儿对节庆的认识停留在娱乐层面,不能真正进入文化的核心,难以形成深层次的文化认同。

(二)课程内容碎片化

而幼儿园节庆课程内容没有系统规划,往往是零散地开展一些节庆活动,各个节庆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和递进关系。例如,春节活动与端午节活动之间没有贯穿明确的课程线索,幼儿难以构建完整的文化知识体系,不利于文化认同的持续发展和深化。

(三)幼儿主体地位缺失

部分节庆课程实施中,教师主导过多,幼儿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安排的活动,没有机会自主探索体验。又如,在一些节庆表演活动中,幼儿只是按照教师的要求机械地进行表演,无法真正表达自己对节庆的感受和理解,制约了幼儿在文化认同建构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 基于文化认同的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开发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课程内容、活动形式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兴趣需要。譬如,为小班幼儿,可以选择简单直观、趣味性强的节庆元素和活动,如春节让幼儿认识红色、感受鞭炮声;为大班幼儿,可以引导他们深入探究节庆的历史故事和文化意义,如春节习俗演变等。

(二)文化性原则

始终将文化内涵的传递作为课程的核心目标。无论是本土节庆还是外来节庆,都要注重挖掘其背后的文化精髓,让幼儿在体验过程中感受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如在重阳节让幼儿了解尊老敬老的中华传统美德、在复活节让幼儿体会西方文化中的宗教与生命寓意。

(三)体验性原则

强调幼儿在节庆课程中的亲身体验。通过让幼儿直接参与节庆的准备、庆祝活动,如参与制作花灯、舞龙舞狮道具等,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对节庆文化的感性认识,进而上升为理性理解,促进文化认同的有效形成。

(四)整合性原则

整合节庆课程与幼儿园其他课程领域,如将语言领域与春节的传说故事讲述相结合,艺术领域与节庆绘画、手工制作相融合,社会领域与节庆中的人际交往活动相联系等。同时,也要整合家庭和社区资源,形成家园社共育的良好格局,共同促进幼儿的文化认同。

四、 基于文化认同的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

(一)本土节庆内容

1. 传统节日

在本土节庆内容的课程设计中,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各自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和学习机会。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充满了欢乐祥和的气氛。课程内容可以包括贴春联、挂灯笼、拜年、吃年夜饭等传统习俗。孩子们可以动手写春联,虽然还不能写汉字,但可以用简单的绘画或贴纸代替,体验创作的乐趣。幼儿通过制作灯笼、角色扮演拜年等活动,不但能参与到节日的庆祝中,而且还可以让幼儿感受到家庭团圆的重要性,理解亲情的温暖。端午节则以其特色的习俗和文化底蕴而吸引着孩子们。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包粽子,通过简单的操作,使幼儿了解粽子的制作原料和过程,体会动手的乐趣。同时,讲屈原爱国故事,让孩子们在欢乐的气氛中,体会端午节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中秋节则以团圆、和谐为主题,教师可以安排赏月、吃月饼、做月饼模型、讲述嫦娥奔月故事等活动。

2. 现代节日

在现代节日的内容设计中,国庆节、儿童节都是幼儿非常期待的节日,既是欢乐的时刻,又是教育幼儿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关爱的重要契机。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纪念日,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可以让幼儿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重要性。观看国庆阅兵视频,使孩子看到军人的威武和国家的强大,培养爱国情感。例如绘制国旗活动,让孩子们自己画出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活动中他们既学会了国旗的构成,又真正理解了国旗的意义。如学唱爱国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歌唱祖国》等,让孩子们从音乐中受到洗礼,增强他们民族自豪感。儿童节则属于儿童的节日,是儿童的节日。在这一天,幼儿园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儿童游戏,如寻宝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成长。文艺表演是孩子们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无论是跳舞、唱歌或表演小品,都会让孩子们觉得自信、很有成就感。

(二)外来节庆内容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外来节庆内容,具有代表性的西方节日是圣诞节和感恩节,带给人的不仅是欢乐和温馨,更是一种文化交流和理解的机会。如“圣诞节是一个奇幻节日”,其来历、圣诞老人、圣诞树、圣诞礼物等元素都带有故事性和象征意味。比如,在幼儿园里,教师首先可以向孩子介绍圣诞节的来历,让他们了解到这个节日的宗教背景和文化意义。随后组织孩子们做圣诞卡片,孩子们再亲手画上并加上装饰,表达自己对节日和朋友的祝福。如装饰圣诞树的活动,可以让幼儿体验装饰的乐趣,还可以让幼儿体验节日的气氛。比如,扮演圣诞老人发小礼物。这是一种角色扮演的游戏,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会给予和分享,体验西方文化中的欢乐,培养了他们的社交能力。感恩节,教师可以给幼儿园儿童讲感恩节的历史和意义,让他们知道感恩节的来历,了解感恩节传递的价值观念。比如,开展感恩主题活动,让幼儿做感恩卡片,手写对家人、教师或朋友的话语。这样的活动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也让孩子们学会了用行动表达自己的感情。组织幼儿分享自己感恩的事情,则是一种情感教育,让儿童学会关注身边的人、事,体会给予和接受的快乐,培养感恩意识与情感。

(三)内容组织

将本土节庆和外来节庆有机地按一年中节令顺序编排在一起,以时间为线索,形成系统的、连贯的节庆课程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个节庆课程单元都是精心设计的,以使幼儿从感知到理解,从体验到表达的不断深入。例如,在春节课程单元中,活动内容首先从感知春节的环境氛围入手,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的红色装饰、灯笼、春联等传统元素,使幼儿初步感受春节的喜庆与热闹。然后,通过故事、视频等形式,向幼儿介绍春节的习俗活动,如守岁、放鞭炮、拜年等,帮助幼儿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接着,幼儿又将参与到春节活动体验中来,亲手制作灯笼、贴春联、包饺子等互动性的实践活动,让幼儿在动手操作中深化对节日的认识。最后,让幼儿进行表达与分享,如说说自己的春节经历、自己制作的手工作品等,既训练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幼儿在分享中感受到节日的温馨和快乐,进一步确立了对传统节日的情感认同。

五、 基于文化认同的幼儿园节庆体验课程实施路径

(一)环境创设

创设节庆主题环境,在幼儿园的教室、走廊、公共区域,比如,春节时,挂红灯笼、贴春联、布福字等;圣诞节时,摆圣诞树、挂圣诞袜、贴圣诞老人画像等,让幼儿在浓厚的节庆氛围中潜移默化地体验文化。班级里设置节庆活动区角,如端午节时,设置“端午小作坊”,放置糯米、粽叶、五彩绳等材料,供幼儿在自由活动时间进行包粽子、编五彩绳等活动;感恩节时,设置“感恩角”,展示幼儿制作的感恩卡片和照片。

(二)教学活动

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集体教学活动来丰富节庆课程的内容。在语言上,教师选择与节庆相关的经典故事,如春节的“年兽的故事”、端午节的“屈原的故事”等,通过讲述,交流讨论,使儿童在倾听中掌握节日的意义。在艺术领域,节庆绘画与手工制作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与节日相关的艺术品,如春节的窗花、剪贴画、中秋节制作月饼模型等。在科学领域中,结合节庆相关自然现象进行探究,如中秋节看到月相变化,教师通过实物模型及多媒体演示,让幼儿掌握月相的成因及变化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动画、音频、视频以及实物,如真实的粽子、月饼等,强化幼儿的感官体验。角色扮演活动,如扮演圣诞老人、孙悟空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提高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制作春节贺卡时,教师会让幼儿分组合作,每个小组承担不同的任务,有的儿童负责图案的设计,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艺术创造力;有的儿童负责祝福语的书写,让他们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还有的儿童负责装饰卡片,让他们培养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家园合作

幼儿园让家长参加到节庆庆祝活动中来,加强家园间的联系和合作。如在重阳节,幼儿园把孩子爷爷奶奶请到园中,为爷爷奶奶表演节目、敬茶、送祝福,这不仅让孩子学会尊重长辈,更让老人感受到节日的温暖与亲情的伴随。在圣诞节,家长可以扮演圣诞老人,给孩子们送上惊喜、送上礼物,这不仅使这个节庆活动富有特色,同时也增加了亲子关系,让家长们了解了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师还将节事活动延伸到家庭,鼓励家长在家庭中继续开展节事活动,把节日的庆祝作为一种家庭传统。例如,春节期间,教师鼓励家长带孩子们走亲访友、参加传统祭祀活动,甚至一起做年夜饭。这些活动的经历和感受由家长和孩子们一起记录,回园后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这样,一方面使孩子们可以在家庭中继续延续节庆的欢乐;另一方面也使家长成为教育的合作伙伴,共同促进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四)社区资源利用

组织幼儿参观社区内的文化场所,如博物馆、民俗馆、文化馆等。幼儿在这些场所可以更深入了解本土节庆文化的历史变迁和丰富内涵。如幼儿在参观民俗馆时,可以看到不同年代的春节、端午节等节庆用品,直观感受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组织幼儿参加社区组织的节庆活动,如社区的春节联欢晚会,端午节龙舟比赛等,使幼儿在更大社会环境下感受节庆文化,增强社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认同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