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

作者: 吴大燕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批判性思维培养的策略研究0

摘 要:核心素养对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初中阶段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亟须改善。笔者结合一线教学实际,以英语阅读教学为载体,多角度解析了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方法。营造批判性教学氛围,改变教师角色,构建学习共同体,为批判性思维培养奠定基础,同时从“精选教学内容,链接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巧设教学环节,遵循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规律”“转变教学形式,增强学生批判性意识”“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等方面,通过辩论、小组合作、交流展示等环节培养其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批判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3-0104-05

一、 课题的提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第一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在《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宣言:观念与行动》中指出:教育与培训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培养学生批判地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指出:英语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就是思维品质中的重要内容,属于高阶思维,发展这项技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进入初中,学生思维灵活性增加,喜欢质疑和发表自己的见解,然而往往都不够深刻和全面。教师应抓住这个时期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的思维从低阶向高阶发展。

阅读教学在学生思维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遗憾的是,当前大多数老师并没有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引起重视,为了应付考试和学校的考核,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对课本语言知识的讲解和对文本内容浅表信息的提取,忽略学生阅读的体验和感受,忽视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不少英语教师对批判性思维很难产生深刻的认识,也就没办法对文本内容进行深度解析,教师本人也缺少对文本内容的批判,照搬教材,自身也不习惯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事物。教师在设计问题时缺乏多样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学生很多时候回答问题也是照读文本原句回答。同时设计活动时,流于形式,不注重落实,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思维层次浅层化、碎片化,无法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质的飞越,更别谈批判性思维了。因此将批判性阅读融入英语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的有效途径。

为此,本文结合一线教学实践,以阅读教学为切入点,试图在提高英语教师解读文本的批判能力,致力于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与素养方面做一点点尝试研究。

二、 概念的界定

批判性思维:对于批判性行为,其以理性与开放性为基本特征,重视将思维能力与理智美德进行融合,重视对思维材料进行预估,实现对思维过程的精准检查,代表的是一种智力品质,Facione认为其主要涉及阐释、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六项技能。但是这里的批判并不是毫无根据地苛评、挑剔、吹毛求疵,而是基于事实,以多元化为方向,时刻保持头脑冷静,并以批判的眼光探索事物的本质。合理性和科学性,也是批判性思维的内核。

三、 研究策略

(一)营造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氛围

1. 争做新型教师,引导学生勇于质疑

教师要认清在“互联网+”时代,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加强个人专业方面的发展,紧跟时代步伐,做好知识更新迭代,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喜好,保持终生学习的热情,时常自省,同步发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借助智能设备,比如iPad,或者时下非常流行的微信群聊、在论坛上跟帖等方式,结合阅读文本进行情境设计,为学生创设敢于质疑的环境。相信这样的课堂,一定比普通的课堂更加容易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而热情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教师也应该避免流于形式而达不到激活原有知识的目的。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Unit 5“Do you have a soccer ball?”Section B 2b 阅读部分时,曾模拟设计论坛界面,并提出要求,让学生对别人的看法进行批判跟帖。

(1)谈谈自己的运动爱好以及对其的看法。

(2)课文中Gina Smith曾说:“I don’t play them—I only watch them on TV.”这是否算真正的爱运动?请对此发表自己的看法。

设计这个环节意在创造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兴趣的和谐环境,让他们能卸下心理负担,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相对而言,前一个要求贴合阅读材料,引导学生用目标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学生在阐释和评价过程中需要重新架构表述框架,这是一种对文本内容内化梳理和应用的过程,也可为第二个问题的推进奠定基础。而第二个要求更具有开放性,学生们各抒己见,而质疑别人的观点就是一种主动思考的过程。学贵有疑,批判思维在自然而然中产生了。

2. 组建学习共同体,培养思辨能力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碰撞。在英语教学中组建稳定的学习共同体,可以提高凝聚力,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的动力效应,为后续的思维碰撞奠定基础。根据学生的水平将他们分成均衡的学习小组,通过特定的学习活动,促进其思维的发展与进步。可将全班分为6个学习共同体,每个共同体为6人左右,组员编号为A、B、C、D、E、F,其中A为组长,组内成员水平有差异,但组与组之间还是均衡的,这样的分组便于分层讨论。

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组员间分工协作,彼此交流,在此过程中要明确学习目标,根据学情选择恰当内容。组员之间互帮互助,彼此监督激励,教师适时指导,学生通过交流分享的方式共享讨论结果,再通过反馈评价检验合作学习,使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合作和竞争,在对话和质疑中感受共性和个性,最终达成学习目标。

(二)探索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

1. 精选教学内容,链接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

根据苏联著名教育学家维果茨基的发展区理论,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以学生接受能力为基础,同时带有难度的内容,培养学生“爱跳一跳摘果子”的习惯,而学生愿不愿意跳需要教师设计合适的“起跳板”,培养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的想法。

以人教版九年级Unit 1 Reading part “How can you become a successful learner”和课外阅读材料“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为例,可以通过让学生运用比较阅读法与之对比,让学生在比较质疑探究的过程中养成批判性思维能力。

先自主阅读两篇文章,然后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异同点。在此过程中,发下任务单,彼此记录组员的发言内容,然后再请一位同学整合整组讨论内容做总结性发言。学生产出成果很让人惊喜,以下是其中一组学习小组的成果。

(1)共同点

①体裁对比:同属于说明文;

②写作结构:都是总—分—总结构;

③写作目的:提高学习能力;

④写作内容:都是讲学习方法。

(2)不同点

阅读材料一语言丰富多变,流畅优美。阅读材料二简单明了,易读易模仿。

(3)Which passage do you like better? Why?

(4)Do you agree with all the suggestions? Which one is not suitable? Why? Can you give a piece of advice?

同伴间交流学生敢说敢表达,不像回答老师的问题一样畏首畏尾。通过合作,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团队内不同的声音被整合绘制思维导图时完成知识的结构化,在表达中完成知识的重建,在质疑中进一步完成批判性思维的养成。这种思维训练促进了学生的深度学习。

在全班交流阶段,学生有了精彩的表现:比如第一组说到并不认同recite some good passages,他们举例说班里不少同学都很好地完成了英语背诵任务,但是英语成绩并不理想,应该加上一个条件,要理解背诵并且时常模仿课文中的好词好句,以达到真正内化。再比如第二组认为ask questions也欠妥,甚至指名道姓班内某同学问问题很勤快,但量多质不高。认为上课应认真听讲,将老师所讲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思考再发问。学生在评价批判过程中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深度理解,更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自己如何高效学习。

精选教材内容,紧扣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合作交流来解决。内容恰当,引导适度,就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2. 巧设教学环节,遵循批判性思维的发展规律

Paul和Elder指出,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如下五个主要阶段:①“无反思的思考者”;②开始有“问题意识”;③开始意识到学习思想方法的重要性;④得到批判性思维的系统训练;⑤把批判性思维技巧习惯性地运用在生活中,有了态度和技能。

对此笔者设计阅读教学的环节,环节如下:①设置情境,激活背景知识;②显示图片和标题,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激发学生问题意识;③设计问题链,引导学生讨论;④由读到写,实现批判性思维的实践。

在这四个环节中,笔者设计如表1所示的活动:

3. 转变教学形式,增强学生批判性意识

教学环境不宜紧张,一个和谐与民主的教学氛围更有利于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教学中,适当转变教学形式,能使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其实新时代的青少年表现欲望还是较强的,希望能获得表达想法的机会。教师往往专注于自己怎么教得精彩,而容易忽视学生是否学得精彩。尊重学生的想法和看法,不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走进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倾听学生的回答,不居高临下,与他们成为朋友,师生平等了,才能碰撞出新的火花。师生之间从自上而下的关系转变成平等协作的关系,使学生乐于和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学形式的改变促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心理环境的形成,同时来自学习共同体成员的督促也有利于监控学习的整个进程。

对此笔者设计了表2所示的“阅读任务单”。

说明:

(1)组长职责:记录阅读完成情况;监督合作探究的有效推进,要求人人参与发言;最后的总结发言按照轮流的方式,使每个人都能得到锻炼。

(2)自主阅读反馈:3——能完全理解阅读内容;2——部分理解阅读内容;1——完全读不懂阅读内容。

(3)互助交流反馈:3——发言积极,输出价值高;2——发言一般,参与度一般;1——被动参与,互动性不强。发言者打☆。

(4)纪律意识反馈:3——纪律意识强;2——偶有违纪;1——时常违纪。

借助阅读任务单,组长辅助教师完成整个教学流程。这一过程一方面能增强组员间的共同体意识,使他们学会借助集体的智慧完成自我的成长;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会到自我认同,在成就的达成中完成对自己的肯定。个人发言让学生敢想敢做,合作交流中思维碰撞,再进行自我反思自省,促进思维的深度化。这种良性的课堂生态中,学生也越来越自信。

4. 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1)启发式“问题链”推进批判思维深度

批判性思维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构建,培养学生的反省式思维,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探索,打破固有思维,寻觅新航道。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亟须学生的深度阅读,教师应该设计有层次、有梯度的一系列“问题链”,鼓励学生挖掘潜能,提升批判思维能力。

问题的种类可分为展示型问题、参阅型问题和评估型问题。展示型问题针对阅读内容的浅表性提问,通常可以从文中直接找到答案,这种问题可以让学生高度集中并快速关注目标内容。参阅型问题需要学生阅读文本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及认知加以梳理整合归纳,略有难度。评估型问题难度等级是最高的,文中无信息可借鉴,需要学生自己探讨,对学生的逻辑性、发散性、创新性和批判性等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可在教学中连续发问,层层推进,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