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策略探究

作者: 陈晶

作者简介:陈晶(1986~),女,汉族,福建福清人,福建省福州市福清第二中学,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育。

摘 要: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融合手段不太灵活、融合内容不太丰富、融合节点不太适宜等情况。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过程中,可以以理念为先导,深刻认识思政教学本质;以素养为核心,深入挖掘思政教学元素;以学生为根本,精心设计思政教学案例;以实践为基础,合理调整课程教学育人体系;以生活为载体,创新地理思政教育融合。

关键词:新高考;高中地理;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4-0141-05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越来越凸显。地理知识不仅仅对升学考试有重要作用,对学生人生发展也具有重要支撑。因此,应在地理课堂中融入思政教育,以高效推动地理教育的育人宗旨。

一、 当前高中地理面临的时代背景

(一)立德树人的总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育部也强调要发挥各类课程的隐性思政教育功能,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应以思政元素的挖掘应用为切入点,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是关键。这就为每一位地理教师育人工作指明了方向。尤其是在涉及人文情怀的地理知识的时候,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让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更需要教师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能够落到实处。

(二)价值多元化的趋势

在当前社会,多元化的思潮在不断地冲刷着青年人的头脑。青年人面对价值多元化的趋势,应该有自己的理性认识和清晰的判断,但是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中进行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价值逻辑,清晰地判断事物的本质,拒绝被短期的、肤浅的利益所蒙蔽。例如在讲述中国的地矿资源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矿产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矿产资源对中国的价值。个人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该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而不应该肆恣开发,重视短期利益,忽视长远利益,竭泽而渔。

(三)新高考综合性指向

2022年秋天,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将面临新的高考形式,所谓3+1+2模式,也就是说,3是三大科目(语文、数学、英语是必选科目),1是历史或物理,2就是地理+生物等组合。由此可见,学生面临的选择越来越多,考取好成绩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但是同时学生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高考考查的不仅是学生的知识面,更是学生的整体价值观和逻辑能力。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端正的品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地理课堂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二、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现状

(一)融入手段不太灵活

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每位地理教师初心都是讲好课、教好书、育好人。但是对课程思政元素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导致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地理教学的手段比较生硬。比如,部分老师在讲地理知识的时候,往往只是生硬地呼吁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话,导致高中学生在吸收地理知识和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困难。

(二)融入内容不太丰富

在地理知识中包含诸多著名的地理学家、历史文化遗产等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其中内含的思想和精神。但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只是简单陈述地理知识,不能够深度地挖掘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因此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表现为教学内容不够丰富。

(三)融入节点不太适宜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有效地把握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时间节点非常关键,但是在日常课程中教师在全部讲完地理知识之后,直接抛出来爱国、爱家乡的这种思政教育内容,导致学生有很强的割裂感和强势带入感,以致很难消化吸收、加深理解、增强感悟。

三、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意义

(一)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在高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很多地理常识,了解祖国的大好河山,因此在融入思政元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认识祖国大好河山的过程中,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提高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兴趣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感受,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学习地理文化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地理的同时不仅能够收获知识,同时还能够增强文化修养和拓宽眼界,提高格局。

(三)强化对学生人格素养的塑造

学生人格特质的塑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教师之间进行长期的接力和传递。因此,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思政元素,帮助学生塑造人格,培养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增强对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进而养成良好的情感和态度。

四、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的元素

(一)认知层面

1. 尊重科学精神,培养科学态度

高中地理相对初中地理来说,其不仅涉及是什么,而且涉及更深层次的为什么以及怎么办。因此高中地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有科学精神,有探求知识的科学态度,有认真地钻研科学知识的求实精神和实证精神,有利用地理知识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究意识和科学思维方法等。

2. 运用地理哲学思想,形成辩证思维

人类始终是生活在地球生物中的一种,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因此高中地理教师讲课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观、普遍联系观、质变量变观、否定发展观等”地理哲学思想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二)道德层面

1. 树立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促进人地协调

在道德层面中,涉及地理相关内容比较多。如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环保意识、节约意识、人口观、资源观、人地协调观等。

2. 培养家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

在传授学生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应该积极引导学生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帮助学生在逐渐成长中树立民族自信、民族自豪感、国家安全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三)审美层面

提升审美情趣,弘扬传统文化

地理知识,不仅有自然气候变幻的美妙,还有各地地理景观的和谐美、色彩美、结构美,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养成审美意识,发现中国地大物博的变化美,以及蕴含在其中的中国地理文化美。

五、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地理课堂思政教育融合的原则

(一)尊重课程建设规律

课程建设必须得遵循本门课程内部的结构和发展规律,在当前各地轰轰烈烈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课程建设的基本规律,尊重学科的特点,而不是强加在课程之上的思政教育。比如,我们的地理学科知识里面有一部分,可能是很难恰当地融入思政内容的,因此并不能要求每一节课都融入思政元素知识,强调教师要有课程思政的意识,而不是全盘把地理知识思政化。

(二)尊重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在认识事物的时候有个人基础的知识、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学生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有一定的规律,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强制灌输,把“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等思想内容一股脑地倒给学生,而不理会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比如,在高中生正值青春的年纪,本身就有一定的叛逆情绪,不喜欢他人的说教,如果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顾学生的接受与否,强制灌输一堆思政内容,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三)尊重差异化的需求

当前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在为国家培育栋梁,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教师要尊重差异化的现实需求,进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启发教育,而不是一味地按照自己的逻辑和想象,笼统地“大而化之”地去进行说教。例如,我们在进行地理教学的过程中会分析地形问题或是资源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社会的发展形势以及社会的真实需求,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得地理教学与德育同向而行。而不是千篇一律地将思政教育认为就是应该喊“热爱祖国,保护资源”等口号,进行这些笼统的教育。

六、 思政元素融入高中地理教学的路径

(一)以理念为先导,深刻认识思政教学本质

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先进的教学理念,有较高的引领意识,才能充分理解思政教学的本质。教师在理解思政教学本质的基础上,从而更加全面地认识地理教学,全面统筹思政元素的融入过程。比如,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融入思政教育,其中宏观层面包括政治认同、民族情怀、历史使命、国家大势、时代责任,中观层面包括科学精神、区域规划,微观层面包括学科素养、探究意识。

(二)以素养为核心,深入挖掘思政教学元素

素养不仅涉及学生个人素质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祖国未来的强盛和发展。在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素养为核心,在引领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深入地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引导学生真正地掌握地理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达到地理教学的培养目标。例如,在执教高中地理人教版《土壤》时,可以从土壤的成分组成来进行讲解。中国的稀土储量丰富,稀土提取和利用技术在全世界遥遥领先,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使学生能够从内心生发出一种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情感。

(三)以学生为根本,精心设计思政教学案例

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中心,在研究思政元素融入地理教学的过程中,应该以学生的感受为基础,以学生的心理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规律为逻辑,精心地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的案例,引导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塑造品格,提高素养。例如,在执教高中人教版地理《海水的性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关心海洋保护事件出发,以日本向海洋排放核废水事件进行导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当前,随着各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肆恣排放污染,将工业废水排入河流甚至海洋当中,导致水体被污染。其中影响最为恶劣的是日本的核污染,不仅导致海洋生物的基因突变,同时也会影响周围的人类。目前为止已经有证据表明核污染将会严重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人的身体致残或基变。这样的思政教育融合能够激励学生增强海洋保护意识。

(四)以实践为基础,合理调整课程教学育人体系

当前国家要求广大高校教师要提高自身教学本领,以身示范,立德树人,为国家培养骨干力量,为社会培养实践型应用人才。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曾经倡导在“做中学”,其实也就是实践教育。因此在课程思政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调整教学育人体系,使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够融入课程思政元素,并且在形式、逻辑和时间安排上都有一定的顺序,使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实践活动的始终。例如,在执教人教版地理教材《植被与环境》时,可以讲解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有不同类型的植被,在土壤保护和环境改善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植被也被人们用作治疗疾病、保持健康的药材,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以生活为载体,创新地理思政教育融合

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地理知识。教师通过在课堂中举日常生活故事,将日常生活中地理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中,能拉近学生与地理之间的距离,缩小地理与思政元素之间的距离,使得思政教育生活化,使学生逐渐喜欢课堂内容。以生活故事为媒介教会学生基本地理知识,同时也能够利用故事启发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教育、道德教育、品格教育等。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常见地貌类型的过程中,可以插入不同地域文化故事。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的地域文化故事,增强自身对地域特征的理解与感受。与此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故事分享、即兴演讲等,组织学生以地域文化为题进行表演活动,使学生在探讨交流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地域特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