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标发展的小学音乐课程教育创新策略分析
作者: 周惠香作者简介:周惠香(1980~),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漳州市龙海区石码第二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学。
摘 要:新课标为小学音乐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如今,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育者逐渐认识到小学音乐教学的缺口,为了改善教学现状,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相关教师开启了课堂改革创新的大门,为构建高效音乐课堂做出了巨大的努力。文章在掌握新课标的基础上,对小学音乐教学问题展开了全面的分析,并提出了几点创新性教学策略。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音乐;创新;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4-0150-05
一、 引言
据调查研究可知,受教育观念、教学专业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举步维艰,依旧存在着学生主体性缺失和教学模式固化的问题,不利于学生良好发展。每一位教师都应深入课程改革当中,承担教育责任,认识到音乐教学的重要性,积极研学先进的教育理念,将新的元素融入教学当中,创新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
二、 当前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剖析和原因探寻
(一)音乐课堂教学限制太多
实际上,小学生比较喜爱音乐,但是对音乐课的兴趣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音乐课堂中的限制过多,不适应小学生发展需求。第一,在小学教育体系中,音乐课程安排较少,不受重视,甚至会出现占课等个别现象,学生学习音乐的机会少之又少,逐渐失去音乐学习意识和积极性。第二,音乐教材内容单一,在学习某一首歌曲时,部分学生因对其不喜欢而放弃学习。音乐授课过程中,不重视音乐基础知识的讲解,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以及理解能力较低,很多教师向学生讲解乐理知识时阻碍较大,这一特征的存在导致教师逐渐放弃对乐理知识的讲解。第三,音乐教师缺乏责任感,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重知识,轻能力”观念、应试思想等,导致音乐教师的积极性降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二)流行音乐成为学生主流音乐的成因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电子设备的普及,小学生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成熟速度较快,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受网络以及社会的影响,他们对流行音乐的喜爱程度较高。而大部分流行音乐缺乏育人价值,影响学生良好发展。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音乐对小学生来说中规中矩,他们认为这些音乐缺乏个性和现代化特色,因此不愿学习,影响音乐教学的顺利进行。又加上小学生音乐知识贫乏,缺乏一定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更加无法辨别音乐的质量。
(三)教师自身的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新课改对音乐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注重教师的敬业精神、道德品质、音乐专业素养以及教学能力水平,提倡教师结合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教学改革。但是,很多教师思想落后,并不具备与时俱进的精神和创新意识。从当前的教学情况来看,教师的讲课方式呆板,语言缺乏活力、形式单一、内容老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另外,教师忽视了音乐课堂的开放性,一味地强调课堂纪律,要求学生安静听讲,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严肃的课堂氛围不利于学生开放思维,无法发挥音乐帮助学生放松心情的作用。
(四)音乐环境的影响
环境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任何科目的学习中,都应注重学习环境创设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良好平台。实际上,这里所说的环境不是单纯地指教室环境,还应注重文化环境、精神环境等方面的构建。目前,小学音乐课堂上,学习氛围低沉,师生关系较为生硬,严重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以及学习热情。此外,学生缺乏对音乐文化的了解,通常情况下,教师只是单纯地教授学生音乐技巧,很少普及相关的音乐文化知识,如创作背景、发展历程、情感表达等。
三、 小学音乐教学创新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是接受知识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情绪对学习效率具有直接性的影响。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各工作环节中,都要坚持学生主体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创新教育活动。首先,在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普遍受兴趣因素影响,教师要抓住这一点,以小学生的兴趣为主线,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关注学生个体,将每一位学生看作是课堂中重要的一部分,结合学生音乐感知能力、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等特征,开展针对性指导教学活动,促进整体学生共同发展。最后,给予学生适当的权利,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快速适应课堂,激发其表达自我的积极性,帮助教师加深对学生的了解。
(二)发展性原则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在音乐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始终遵循发展性原则,转变传统教学中单向输出的局面,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注重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感。在发展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音乐课堂,帮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多维度了解音乐,不断提升鉴赏能力。要想实现学生良好发展,还应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对音乐课程内容进行拓展,开阔学生视野,只有不断地积累,才能促进音乐素养的提升。
(三)独创性原则
这里所说的独创性指的是创建个性化教学形式和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首先,在个性化教学形式创建中,要以教材为标准,围绕音乐课程内容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构建相对完整的音乐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全方位认识音乐,以新颖、具有特色化的音乐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将知识内化。其次,在学生个性化发展培养工作中,关注学生的音乐感受,了解学生对音乐的看法,并尊重学生的个人见解,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我,形成个性化音乐观以及思维方式,增强学生的思维灵活性以及创新创造意识。
(四)情感性原则
音乐课堂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态度都掺杂着情感元素,要想让学生对音乐学习秉持一个正确的态度,就应从学生的情感方面入手,增强学生对音乐课堂的认同感。在此过程中,应考虑环境因素对学生成长发展的重要影响,建立良好师生关系,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如果学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会大大提升积极性。另外,音乐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教师应引导学生对每一个音乐作品认真鉴赏,感受音乐中所表达的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丰富情感。
(五)艺术性原则
音乐是一门艺术,学习音乐可培养学生艺术素养,激发学生艺术思维和艺术情操。在新课改背景下,各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涌现出来,促进了学科教学水平的提升。在音乐教学改革创新中,教师不能将其他学科的教学经验生搬硬套地应用于音乐教学中,应注重音乐教学的艺术性,结合音乐课程特点以及新课标,对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模式进行适当的改进,突显出音乐课堂的艺术特色,为学生营造一个艺术气息浓厚的音乐学习环境。
四、 基于新课标发展的小学音乐教学策略分析
(一)确立创新教学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要想有效实现音乐教学创新发展,提升教学效率,就应先从根本的教学环节入手,对教学环境、教学意识、教学评价进行调整和改进。
1. 建立以人为本、互相关怀的教学环境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两个重要元素,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创造出一个和谐、共进的环境。教师是音乐教学的实施者和组织者,但这并不意味着占据主宰地位。新课标强调音乐素养的培育,在此指导下,单纯地“教”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促进“教”与“学”的融合,促进两者相互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上每个人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创建一个互相关怀的课堂,教师以学生为动力,学生以教师为榜样,相互关怀、相互促进,成为一个共谋进步的团队。首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的主体性,与学生共享课堂,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给予他们充分的肯定,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其次,适当进行引导,尽量让学生自主思考、发挥想象,尊重学生的奇异想法,提升学生求异思维能力,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促进整体学生共同发展。最后,让学生做自己的“参军”,让学生对音乐教学活动提出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并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建议,教师对学生的反馈进行充分的探究,并采取科学合理的建议对音乐课堂进行创新,不断完善和提升自身的能力水平。
2. 增强创新教育意识,更新思想观念
课程改革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教育工作的意义,掌握新时代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音乐课程有效创新。以往,教师存在“重知识,轻能力”的教育思想,导致音乐教育得不到重视,学生音乐素养普遍偏低,违背了核心素养教育要求。由此可见,更新教师思想观念,增强其创新意识是首要任务。首先,利用网络资源,搜集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深入的研学,丰富自身的教育经验。同时还可以借助网络中图片、影像等各种素材,丰富教学内容,向学生展示各种信息资源,创建多彩课堂,打破传统枯燥的学习氛围。其次,引发学生创新创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将学生从固化的学习形式中解放出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另外,教育部门和学校应加强教育网站的建设,拉近各地区教师之间的距离,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沟通,相互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实现教育质量的快速提升。同时设置资源共享板块,促进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利用。最后,学校开展培训活动,针对音乐教师进行思想教育以及实践训练,这也是一种最快最直接的方法,可以促进教师快速成长,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信息,可提升整体教师队伍力量。
3. 建立创新教学评价体系
在音乐教学中,教学评价发挥着极大的作用,科学的评价结果可以为音乐课程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从目前来看,教学评价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频次并不多,未能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影响课程改革的进程,因此,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势在必行。首先,树立核心素养评价目标,在评价学生音乐技能的基础上,针对其艺术思维、鉴赏能力、音乐素养等进行全面的评价,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下才可促进素质教育顺利开展。其次,采取过程性评价方式,可保证教师时刻掌握学生的发展动态和趋势,并针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同时从学生的发展情况也能体现出教学效果和质量,如果整体学生出现发展停滞现象,教师需立即转变教学方式,以适应学生发展需求。学校也应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根据教学目标,衡量教学效果和教师的教学成效,并建立奖惩机制,增强教师的积极性和课程改革的意识,促进教师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当中,为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有效规范。
(二)小学音乐教学具体创新策略
1. 将音乐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
小学生对形象、生动的事物十分感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对音乐课的喜爱程度较深,课堂前半部分时间比较积极,但是后半部分时间气氛低沉,甚至有些学生搞起了小动作,影响了学习效率。基于此,教师可将生活元素融入音乐课堂上,引入生活中有趣的事物,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事物学习和探究音乐知识,可提升理解能力。例如,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时,教师可提前备课,在本校学生升旗期间录制视频,并制作成电子课件,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播放课件,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学校升国旗的场景,“伴随着国歌,国旗缓缓升起,全校师生庄严地望着国旗”,营造一个浓厚的情境,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音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因此在音乐课堂上教师也应遵循开放性原则,摒弃灌输式教学手段,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音乐具有情境性,如果教师直接让学生跟着自己反复练唱,学生很容易产生疲劳感,失去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深入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内容进行想象,在脑海中构建相应的音乐情境,感受音乐意境之美。例如,在学习“快乐的小木匠”时,教师可以先进行示唱,让学生认真聆听,并且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内容在脑海中构建画面,然后让学生将自己想象的情景绘制在纸上,如有的学生的绘画内容是一个小木匠正在快乐地跳舞,有的学生的绘画内容是一个小木匠正在开心地锯木头等。然后教师可以在网络上搜集相关的音乐动画视频进行播放,向学生展现丰富的动画内容和色彩,可给予学生更多的灵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