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的策略探究

作者: 郑智旺

作者简介:郑智旺(1981~),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石码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摘 要: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其着重强调在不同的环节渗透落实德育,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健全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德育为先,质量为本,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德育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将其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渗透,是教师当前最为重要的教育任务和教育使命,争取做到课课有德育,时时有德育,突出数学课程的育人赋能功能,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文章首先分析了德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了当前德育渗透存在的具体问题,明确落实德育应该遵循的原则以及可行性措施,让德育之花绽放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植根于学生的心田。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融合教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6-0043-05

小学数学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生这一阶段最为重要的学习课程。而基于数学这一学科的课程本质而言,具有启发性、基础性的作用,且教材中囊括了大量的知识内容,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发展以及数学教学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不断提出德育的重要性。一定程度而言,于课程教学中有效落实德育,给予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是助力学生成为高素质人才的关键所在,对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推波助澜的作用。但是在教学实践环节,多方面因素的阻碍,使得德育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渗透度不足,德育实施效果不佳,难以切实地彰显德育的价值和功能,不利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发展。所以当前积极在数学教育中落实德育,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教师应该注重从不同的维度挖掘学科特色,有效利用德育资源,展开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突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提升数学教学效率,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上开花结果。

一、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他们处于世界探索的初级阶段,通过学习实践探究,了解到更多的新事物,获得更多的新知识,领悟到更多的新道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于课堂中的各个环节渗透德育理念,全面加强思想教育,助力学生塑造优良的品格,形成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下,加强对知识的消化吸收,内化迁移,由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质人才。

(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忽视了德育,往往更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讲解,而这也使得数学课堂的整体氛围比较枯燥、乏味,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佳,课堂投入感不足,数学学习的效果并不理想。随着教学改革不断地深入发展,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为了贯彻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性的任务,于各学科教学中融入德育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当前教师应该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实现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落实德育,使得整体的课堂氛围变得更加轻松、愉悦、自由,让学生在德育情境中获得新的感悟、思考,由此既能够使得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开阔、发散,同时又能够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状态,端正学习态度,规范行为思想,引领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数学学习中,真正意义上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人翁,提高知识掌握水平,增强学习能力,继而投入持续性的动力和热情,在数学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在无形之中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

(三)有助于推进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改革进程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背景之下,德育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和时代内涵。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社会的栋梁、是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应该将德育放在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积极找准德育于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切入点,担当重要的德育职责,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从不同的维度、不同的层面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研究精神,让小学数学课堂释放出满满的正能量,使得德育之花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由此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为小学数学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使得其呈现出更强劲的生命力和生长力,促使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推动小学数学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助力教学改革驶向新的征程,踏入新的阶段。

二、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存在的不足

(一)教师对德育的重视度不够

新课程标准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并且着重强调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展开思想品德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数学教学非常重要的任务,是教育主要的落脚点。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教学改革也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和禁锢,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很难转变角色定位,仍然占据大量的时间展开理论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没有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德育资源,没有推进德育与课程教育的深度融合,难以打破学科本位、知识本位的局面。一定程度而言,教师缺乏对德育模式的创新性研究,缺乏对德育的重视,由此使得德育渗透缺乏持久性和艺术性。德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且教学效果也不是及时呈现,具有一定的延时性,很多教师欠缺正确、科学的德育理念的支撑,仅仅是有时候、偶尔会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另外,很多教师渗透德育的方法缺乏艺术性,偏向于说教,这使得学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同时还难以理解德育知识的内涵和精髓,进而使得德育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学生的课堂参与感不足,学习兴趣欠缺

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主体性、自觉性的高低会对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但是就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德育的渗透情况而言,存在着许多的弊端和不足。一方面,教师德育的模式相对单一、枯燥、机械,缺乏灵活性,也缺乏实践性,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轨,使得学生对德育的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另一方面,整个课堂的氛围比较沉闷、枯燥,很多教师往往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但仍然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手段,注重灌输、讲解重难点知识,而忽视了德育的渗透,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质、学习习惯的正向引导。在整个课堂中,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主流方式,师生之间的互动不足,无法为德育的教学效果保驾护航。

三、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应该贯彻的原则

(一)相容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首先应该遵循的原则即是相容性原则,立足于小学数学这一学科的本质特征,联系具体的教育内容,找准渗透德育的最佳结合点,由此能够使得课程教学和德育彼此配合,相互成就,达到更好的教育实效,避免生硬、机械地渗透德育。一定程度而言,德育融入小学数学课堂中,就好比在一盘菜肴中增添适量的盐,盐与整道菜肴相融合,无处不在,又毫无痕迹,但能够使得菜肴更加美味、更加可口。

(二)现实性原则

于小学数学课程中渗透德育,强调教师要遵循现实性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提升渗透内容的真实性,注重与学科内容的相互衔接以及各种数学历史、数学思想的有机契合,保证渗透的科学性和严谨性,不能够夸大其词和随意杜撰,否则很容易给予学生错误的导向。另一方面,教师在落实德育的过程中,要切实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把握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应用多样化的德育手段,展开丰富的、有趣的德育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等过程中,提升学习参与度、自主性,而不是一味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这样能够使得德育与课程教育的融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点突出原则

德育在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渗透要讲究艺术性,遵循重点突出原则。做到课课有德育,时时有德育不是说德育要面面俱到,而是应该有主次、有计划、有目标、有层次地渗透德育,能够抓住重点,立足于学科的本质,突出学科的特色,提升德育的系统性和连贯性,如此使得德育的渗透效果更加理想、更为优质。

(四)适时性原则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实遵循适时性原则,善于把握德育渗透的时机,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融合德育知识,引领学生积极挖掘德育的本质和内涵。另外,把握好德育渗透的时机和分寸,则不会出现喧宾夺主的情况,既能够有效、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同时又能够实现德育的目标。

四、 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德育的主要策略

(一)以生为本,深度挖掘德育资源

在素质教育背景之下,强调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德育作为五育之首,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性的学科之一,教材中囊括了丰富的德育资源,但是德育的内容并不明显,强调教师要加强对教材内容的深度研究,认真钻研、有效挖掘,整合各种潜在的德育因素,然后有效地、灵活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让德育贯穿于知识分析和教学的整个过程,给予学生思想行为的正向引领,由此强化学生的德育素养。

1. 拓展德育空间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很多教师往往以考查重点为中心展开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忽视了德育。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当前强调教师要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积极运用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衔接数学史料、数学家的故事、数学知识的发展背景等多方面的内容,提升学生的认知层次,拓宽学生的认知视野,为小学数学中的德育提供肥沃的土壤和良好的条件。

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这一模块知识为例,教师可以衔接圆周率、祖冲之等知识内容。数学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教师在课堂中积极介绍数学历史、成果以及古代数学家为数学的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能够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中华民族祖先用智慧才干所创造的价值,由此引领学生挖掘其所蕴藏的民族精神,有效落实德育。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圆周率的概念,然后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给学生介绍古代数学家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让学生认识到圆周率是我国南北朝的数学家祖冲之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发现的。然后,教师在演示文稿中展示祖冲之的图像,简要介绍他的生平轨迹以及数学研究经历:祖冲之从小勤奋好学,对世界、对数学充满了无限的求知欲和探索欲,阅读了很多天文、数学方面的书籍。得益于自身过人的才干和天赋,后来他在数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通过长期的不懈探索和研究,在反复演算过程中,求出了π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并且得出了分数形式的近似值,也正是由于祖冲之所取得的成就,他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的数学家,比其他国家的数学家算出这样的精准值提前了1000多年。通过给学生讲解祖冲之在数学追求之路上的种种事迹,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的祖先非常伟大,充满智慧,助力学生形成民主自豪感、自信心,激活学生为社会发展、民族发展而艰苦学习、努力奋斗的社会责任感,接过历史棒,建立极强的历史使命感。

2. 有效利用知识栏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实关注每一个板块的内容,比如有很多“你知道吗”这样的知识栏目,教师则可以通过问题的引领,衔接课外资源,落实对学生的德育。比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涉及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则可以借助知识栏的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发展。小数最初是在我国提出和使用的,而在西方国家小数出现时间比较晚,直到16世纪的时候,一个法国的数学家才开始将小数运用于区分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界的实践中。通过对知识栏目的有效运用,学生从不同的维度了解小数的相关知识,明确小数的重要意义,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国家的伟大祖先在数学探索领域成绩遥遥领先,且他们拥有执着的精神追求,为世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由此陶冶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