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方丽琼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是一种具有系统性的教学模式,可以大大提升教学质量,被广泛应用在各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知识庞杂、内容零散,提高教学实效不但关乎学生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提升,还对学生今后其他学科的学习具有一定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要从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立足新课改要求和核心素养培养目标,设计针对性的单元整体教学方案,以此促进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和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7-0063-0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强调,教师要积极开展整体化教学,以单元的形式构建系统化的数学知识结构,以帮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更有效地掌握单元知识点。就单元整体教学而言,就是把一个单元中的知识当作整体来教学,结合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合理整合规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针对性、整体性地把握单元知识,进而使教学广度和学生学习深度得以不断延伸。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积极转变以往片面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积极运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把碎片化的知识加以整合、串联,引导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关系,进而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实现“从学到用”的转变,进一步促进初中数学教学改革。
一、 单元整体教学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概念更系统,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以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开展初中数学教学活动,可以使数学概念更加系统化。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数学概念无疑是其正确理解知识点、提高数学技能的一个基础和关键,但由于数学知识覆盖面广,数学概念多而杂,因此学生学习起来较吃力。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接触到的数学概念大多是彼此独立的,概念之间缺少一定的关联性,导致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难以联想到以前学过的数学概念,从而增加了学习压力。而通过单元整体教学,教师可以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在讲解学生较难理解的概念时,以学生之前所学的有关概念为指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掌握数学概念,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规律性更强,有助于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相较于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来说,单元整体教学的规律性更强。规律性是数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总结理论的一种方法体系。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下,教师更加关注课本理论知识“满堂灌”,缺乏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学生难以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而单元整体教学立足单元层面,整个教学活动经历“理论——实践——统一”的过程,将课本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并构建系统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关联性更高,有助于知识串联和举一反三
分析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可以发现,单元知识点不是独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教材围绕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按照先易后难的递进式模式进行编排,将知识点分布到各阶段教材中,教师通过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活动,可以再次串联起碎片化的知识,有助于学生构建新旧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准确地把握单元知识结构,同时在教师针对性的引导下充分理解数学概念、图形性质、数学公式等知识,准确地把握数学知识间的内在逻辑,从而改变以往“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学弊端,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二、 当前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理念认知不足,重视度不高
对部分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在繁重的教研压力和教学压力下,很少会花费太多时间去深入研究和优化课程体系,在备课时投入的精力较少,教学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零散的现象。同时,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对数学课程标准和要求把握的不够准确,导致其单元整体理念认知不足,难以站在整体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方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利用单元整体教学,可以使教师准确地把握教学要求和课程标准,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但教师对数学整体概念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从而导致单元整体教学难以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单元教学模式落后,整体性不强
受教师重视程度不够、相关实践经验不足等因素的影响,单元整体教学体系仍存在诸多不足,具体表现为在课堂教学中,仍有部分教师采用传统照本宣科的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并未形成系统的单元整体教学体系,导致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点时,仍以零散的方式进行记忆,从而使得学生学到的知识缺少连贯性和完整性,难以形成一个整体。不但无法充分发挥出单元整体教学的优势,还会导致学生的知识结构难以统一起来,进而使得单元整体教学难以顺利开展,教学质量也得不到明显提升。
(三)教学内容讲解浅显,关联性不强
在初中数学教材中,只是对数学知识进行简单的理论介绍,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和延伸,引导学生针对某一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和学习。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在教学中部分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不够细致和透彻,导致学生理解起来存在混淆和模棱两可的现象。同时,部分教师是在应试教育目标下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此外,教师在讲解知识点时缺乏横向联系,虽然教材各单元自成体系,但单元编排存在一定的关联性,部分教师没有重视这一点,仍使用“各个击破”的教学方法,导致知识的横向联系不足。
(四)课堂知识单向传授,针对性不强
相较于传统单一的知识点教学来说,单元整体教学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这就对学生的逻辑能力、思辨能力和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部分学生学习数学时比较吃力。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就要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优化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而忽略了“学”,课堂知识讲解呈现单向传授的特点,师生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良好的互动交流,造成“教”与“学”相互脱节,未能实现彼此的协调发展,导致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大大增加,单元整体教学也未能充分发挥出教学相长的作用。
三、 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划分单元结构,明确知识点间的逻辑关系
就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而言,每一单元的内容都是新课标要求的具体化呈现,能够充分反映出数学知识之间的结构和层次。因此,在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要尊重教材结构,基于教材结构明确单元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单元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学经验分析单元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尊重学生数学学习能力和知识接受程度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活动,进而推动单元整体教学的顺利开展。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一次函数》时,结合一次函数结构图,将本单元结构划分为“引出思想——学习思维——研究内容——研究路径”,以这四条分支帮助学生准确地把握单元知识体系。同时,教师还可以将上述分支再次细化为:①一次函数思想。这部分内容需通过数形结合和分类列举等方式,对一次函数的思想展开重点研究。②一次函数思维。这部分内容主要带领学生研究“如何将x转变为y”。③一次函数研究路径。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三个模块,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即“函数的图像、性质”“特殊函数”和“函数应用”。④一次函数研究内容。这部分内容具体分为“函数图像”和“解析式”,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自变量取值、形状、位置、特殊点、增减性和函数值分布”等知识点。又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一元一次方程》时,本单元教学知识点在于让学生准确把握“方程”的知识体系,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本单元结构划分为“初步认识——学习求解——综合运用——总结回顾”,在此基础上设计教学板块、罗列知识点,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化地掌握单元重点内容。通过划分单元结构,明确单元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将其整理成系统的结构图,使学生把握单元学习方向。
(二)分析教材内容,把握单元主题和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都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教学目标不应仅局限在知识的教学中。因此,在单元整体教学模式中,初中数学教师要综合考量学情和教学内容,把握单元知识的重难点,并结合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目标,合理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关注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数学思维的养成,将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从而凸显数学学科的实用价值和育人价值。
例如,在教学九年级上册《一元二次方程》时,本单元的核心主题在于“方程的解法”,因此,教师要围绕“一元二次方程解法”来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基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单元知识点,可以将教学目标设计为:①知识和技能。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学习其一般形式,并能够结合具体方程正确判断出“一元二次方程”的系数和项。②过程和方法。通过概念讲解和具体问题的罗列,引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使其学会分析数量关系,进一步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特点,并润物细无声地引出各式各样的方程,以及如何进行最优解出,循序渐进地抛出“一元二次方程的几种解法”。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体会一元二次方程解存在的合理性等,也正确意识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只要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并发挥重要作用。这样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以此为依据设计针对性的教学活动,能够使学生明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从而促进单元教学目标的落实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细分教学目标,将“一元二次方程解法”这一单元主题渗透单元教学的各个方面,并将零散的知识有效串联起来。因此,教师可以将其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前期目标。通过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引出生活中相关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学习中。二是中期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法,使学生思考并探究具体问题,加深对“一元二次方程”的认识,并对各种解法形成自己的理解学会适当准确地应用。三是后期目标。通过设计针对性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及时巩固“一元二次方程解法”这一知识点,并学会灵活运用。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将单元主题贯穿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加深对单元重难点的理解,并内化吸收和有效运用。
(三)设计活动支架,创新并丰富单元教学形式
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教师在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还要以教学目标为切入点,以学生牢固掌握单元知识内容为目标,结合教材内容合理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支架。为此,教师要根据单元教学目标,从易到难、从浅到深搭建层序性活动支架,这一活动支架的逻辑顺序就是学生知识生成的逻辑顺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一步步解决梯度化问题,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为了实现情感与价值教学目标,教师还要不断创新并丰富单元教学活动形式,充分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意识,积累更多的数学经验以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时,可以将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支架设计为:模块一:单元绪论课。在本模块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预习,浏览本单元的知识点,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绘制单元知识结构图,然后和教师进行讨论,划分出本单元的教学重难点,明确学习方向。模块二:利用转化理论,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基于学生对四边形的学习,在已有认知和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习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并找出生活中与平行四边形应用相关的现象。模块三:根据具体的图形和四边形定义,学会区分不同的四边形,并分析它们之间角、边和对角线之间的关系,用图示展示出来,并总结出各自的性质。模块四:巩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并学习正方形、菱形、矩形等特殊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原理和方法,推理出相关原理,并从中选择一种验证判定原理的证明过程。模块五:任意选择一种四边形为着手点,分析各种四边形之间的演变规律,找出共性规律,形成规律性认知,并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网络。模块六:引导学生结合本单元的学习,总结个人收获和感受。通过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锻炼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并展开评价。通过设计单元整体教学活动支架,使学生实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并在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中逐渐提高自身的综合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