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视域下语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践

作者: 方薇

课题项目:文章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立项课题《信息化2.0背景下语文课堂培养高阶思维的策略研究》(编号:FJJKZX21-470)的阶段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方薇(1981~),女,汉族,福建福州人,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第三中心小学,研究方向:语文课堂教学。

摘 要:近年来,在新课标背景下,“学习任务群”这一理念应运而生,并在慢慢推行中逐渐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认可与重视。学习任务群包含丰富内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就是其中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鉴于此,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各任课教师需加强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指导工作,并不断改进具体策略,以有效推动学生综合素养迅速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任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8-0023-05

当前阶段,在学习任务群视域下,思辨性阅读与表达逐渐成了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的教学内容,需要其在相关工作中投入大量心血与精力,而且相关教育目标也向各任课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由此,平时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时候,语文教师需要打破机械传输知识的习惯,并着力引导学生在阅读学习过程中积极拓展思考与大胆质疑表达,以有效丰富学生学科知识的同时,充分锻炼学生包括思维能力在内的综合素养,最终达到理想教学目标。但从实际情况看,部分教师一直以来所用教学方法与手段都不适用于上述教学活动,所以他们需要在不断反思中探索总结科学性与有效性的教学引导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阅读与表达机会与条件,助力教师教学,切实推动学生整体综合能力大幅提升。

一、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简析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六个学习任务群之一,细分为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两个版块。在具体展开实际教学与相关研究活动的时候,教学工作者可以在不同时机将重点落在阅读、表达、阅读与表达之间的直接联系等不同的点上,为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思辨性阅读通常以批判性思维为基础,也可以称为批判性阅读。思辨性阅读向学生提出了不同于以往的要求,即学生不能如以往那样不加思考地吸收课文当中的知识,也不能机械接受教师所讲相关内容,而要在阅读过程中积极思考,敢于质疑与创新,更要大胆地进行批评,以逐步形成独特的感悟和意见,逐步提升自身阅读综合能力。思辨性表达通常以思辨为立足点,主要分为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两方面。其中,思辨性书面表达要求学生从独特的视角切入进行理性分析,并最终以文字形式将所得结论传达出来,并有能力进行逻辑论证。思辨性口头表达要求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与教师或者同学进行讨论交流,以充分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从同学那里获取有益知识养分,拓宽自身思维与眼界,同时也要求学生在课外自主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流,以训练提升自身思维敏锐度、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口语交际能力等。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具体表现为两者都是以思辨为核心的教学活动,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即思辨性阅读可以为思辨性表达提供丰富的语料,为学生顺利组织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与想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思辨性表达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辨性阅读活动中,优化学生的阅读思想体系,助力学生阅读能力迅速拓展。另外,思辨性阅读与思辨性表达通常共同服务于思辨性思维,促进学生积极锻炼拓展思维能力,为其提升综合能力与素养增添助力。

二、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现状

在当前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小学阶段广大语文学科教师慢慢加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教学工作,着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只为达到预想育人目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中都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都或多或少影响了学生学习进步。具体问题包括: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主体作用重视不足,没有借助有效手段充分挖掘学生兴趣与欲望,那么最终的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习惯排满教学计划,很少为学生留出自主时间与空间,所以无法使学生在阅读表达中充分进行思考探索,无法拓展学生思维能力,进而影响学生包括阅读在内的综合能力与素养;部分教师没有认识到学生个体思维的局限性,较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活动,自己更是很少与学生探讨教学内容,所以无法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拓展,无法促进学生阅读表达能力等显著增强;部分教师习惯简单、直接地将自己所掌握语文知识以及阅读技巧等传输给学生,而很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获取相关知识与能力,不利于学生扎实学习进步。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有一个清楚的认知,并加强针对性探索研究活动,尽力优化学生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最终顺利地实现学生培养目标。

三、 学习任务群视域下引导学生进行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策略

(一)营造积极氛围,诱发学生阅读表达欲望

在整个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鉴于学生主体作用的重要性,教师需加强重视并充分利用起来,否则其将难以顺利完成既定教学任务。由此,小学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总结多元有效措施,尽力营造积极氛围,将学生阅读表达欲望挖掘出来,促进学生有效锻炼增强自身阅读与表达能力。

例如,平时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白鹭》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紧抓各个恰当时机,采取多元有效策略,为学生营造积极有益的课堂氛围,助力学生学习实践。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播放一些动态视频,主要向学生介绍白鹭相关知识与故事,同时为学生形象展现课文所描绘的一些画面等,进而由此引入新课阅读教学内容。其次,在知识讲解分析过程中,当发现学生出现厌烦等消极情绪的时候,教师需要暂停讲解,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游戏活动,具体教师可以根据对学生的了解而将他们划分到一个个不同的小组当中,鼓励各小组学生合作探讨文章中每一个画面,共同创作相应的绘画作品进行评比,最终大家一起选出较为生动形象的作品,并给予优胜小组各个学生一定奖励。最后,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也可以引入竞争元素,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竞答活动,即先根据课文相关知识向学生提出一个个问题,并鼓励学生在听问题的时候积极快速思考,然后大胆举手示意抢得机会,以将自己认为的正确答案说出来,最后回答问题较多的三名学生不仅可以得到口头表扬鼓励,还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奖励,如一枚书签、一块小橡皮等。这样一来,通过上述有效手段,教师即可以在整节课各环节营造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进而顺利诱发学生阅读表达欲望,为最终有效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与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组织情境表演,强化学生阅读表达意识

小学阶段进入高年级的学生无论是心理、生理,还是学习经验与生活经历都优于先前,而这些通常都有助于他们学习积累丰富的知识、掌握高难度的能力。但不可否认,他们距成熟还有一定的距离,意志力与自制力还较薄弱,容易因为外界因素的影响或者是困难的打击等而失去学习动力与热情。由此,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激发学生阅读表达兴趣,还需要借助有效手段对此进行强化,以促进学生持续稳步提升阅读与表达能力。

例如,平时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学习《田忌赛马》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在按照计划向学生传授基础性课文知识的过程中,还需选择恰当时机组织学生参与一定情境表演活动。具体教学当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个性等自由结成一个个不同的小组,然后各小组基于讨论交流将课文内容改编成简单的剧本形式。接着,各小组学生需要共同商讨确定由哪个人扮演哪个角色,并在一定自主时间里进行演绎练习,尽量生动还原课文场景。最后,教师可从中任选两个小组,让他们在全班学生面前进行表演,并组织学生进行更深一步的交流学习。在上述情境表演活动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受到积极影响,感受到阅读与表达的乐趣,从而进一步强化阅读表达意识,为其增强相关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也有益于其思辨性思维迅速拓展。

(三)注重启发提问,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思考

在实际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相关知识与技能传授给学生之后,学生如果不加思考机械接受,那么他们不仅难以深刻理解文章主旨,而且难以真正将所学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使其为自己进一步学习的助力。鉴于此,在平时工作中,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注重启发提问,引导学生高效阅读思考,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效果。

例如,平时组织学生阅读学习《将相和》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需要在各个教学环节向学生提问,给予学生有效启发,促进学生高效阅读思考。具体而言,在正式开始引导学生阅读分析课文之前的导读阶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向学生提出一些课文主要内容相关问题,在聚焦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为学生之后阅读思考指引正确方向。之后进入正式阅读学习环节,每告一段落,教师就要暂停讲解,为学生留出自主空间,并向学生提出一些启发性问题,如“你认为廉颇和蔺相如分别是什么样的人?”“文中将相不和的表面原因是什么?”等,鼓励学生基于此进一步阅读探究所学部分,深化相关认知。另外,在引导学生阅读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当发现学生遇到理解困难的时候,教师有必要尽可能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困难点,针对性提出系列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通过有效思考走出困境,提高阅读学习效果。这样,各个学生即可以在顺利完成既定阅读学习任务的同时,大幅增强自身包括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内的综合能力。

(四)组织小组讨论,激活学生阅读探究思维

实际当中,小学阶段学生虽然参与一定的学习实践活动,但是无论是语文知识积累还是思维能力水平等依然有所不足,因此很多时候都难以单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高效完成既定学习任务,无法大幅提升自身综合学习水平。由此,平时针对小学阶段学生开展阅读教学工作的时候,语文教师有必要适时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活动,并鼓励他们在组内大胆发表意见,激活学生阅读探究思维,助力学生高效学习进步。

例如,平时课堂上引导学生阅读学习《祖父的园子》这篇课文的时候,在开始阶段完成基础性的讲解分析任务之后,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需要选择恰当时机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小组讨论活动。具体实施当中,教师可以基于对学生学习能力与特点的了解,同时考虑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将他们划分到一个个不同的小组当中,同时为学生留出充足的独立自主时间与空间。与此同时,教师需为各小组学生提供系列阅读思考问题,鼓励学生合作探究各个问题的正确答案。在此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阐述自己的阅读见解与探索结果,同时可以从同组同学那里受到启发与刺激,认识到更多的思考角度,阅读探究思维得以激活,从而高效完成当下阅读探究任务的同时,为其之后长远阅读学习活动助力,有利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持续增强,不断趋近理想水平。

(五)鼓励质疑表达,培养学生创新探索意识

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小学阶段语文教师的任务已不单单局限于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基础知识与技巧,还包括培养学生包括创新探索意识在内的综合素养,推动学生全面进步。鉴于此,平时以小学阶段学生为对象进行阅读教学活动的时候,每个任课教师都需在合适的时候鼓励学生质疑表达,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探索意识,以切实优化学生当下阅读实践的同时,助力其综合发展。

例如,平时课堂上组织学生阅读学习《军神》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不仅需要尽量按计划完成基础性的知识讲解分析任务,夯实学生阅读学习基础,还需要借助质疑表达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为学生持续学习进步助力。在开始的基础阅读教学阶段,每当阅读教学活动告一段落的时候,教师就要将课堂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探究课文内容,并大胆思考质疑。学生提出的诸多问题包括“文中描写刘伯承伤得很重,但是他不慌张,非常从容镇定,那么这是不是刘伯承被称为‘军神’的原因呢?”“文中两次写沃克医生‘愣住了’,那么他愣住的原因是什么?”“文中沃克医生想说却什么又没说,原因是什么?”等。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学生还需积极阐述自己的理解和观点。之后,学生需就个人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活动,以共同探究文章主旨与思想,进行拓展理解。除此之外,在诸多特殊时机教师也需组织学生参与质疑提问活动,如在学生阅读思考过程中遇到问题的时候、在课堂上学习气氛不佳的时候、在学生对教师讲解产生厌烦情绪的时候等,同时要鼓励学生独立探索相应问题的正确答案,并大胆地在同学面前表达出来,以给予他人启示的同时从他人那里获得有益启示,从而使自己更进一步提高。在上述大胆质疑探索过程中,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慢慢增强创新意识,为其更加顺利地增强阅读表达综合能力等助力。

(六)引导感悟表达,促进学生深化阅读理解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