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林雅惠摘要:毋庸置疑,阅读和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直接影响。同时,阅读与写作活动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现行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经典范文十分注重阅读和写作的融合,所以从文本解读到写作教学延伸成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在这种情况下,读写结合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因此,笔者通过资料分析与直接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对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在文章中,笔者结合研究当中产生的认识,分析了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现状与意义,思考了在初中语文课程中组织读写结合教学的原则以及具体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改;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018-06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有言:“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现代教育技术,努力探索网络环境下新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重视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探讨高效课堂是提升教师个人素养的最有效手段,而从文本解读到写作教学延伸的探讨是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方式之一。做好文本解读到写作延伸,能使统编教材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实际,更能帮助学生攻克写作心理障碍、写作成就感不高等问题。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有意识地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并根据教学现状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具体的教学策略。这样有利于逐步优化教学过程,从而推动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现状
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中依然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写结合教学意识比较薄弱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有时仍然会将阅读和写作视为两项独立的教学任务,导致阅读活动和写作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读写练习机会是比较少的,难以得到系统的锻炼,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学习质量产生不利影响。
(二)读写结合教学流于表面
这一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设置的读写结合任务比较简略,学生只是简单地由读到写或者由写到读,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尽管在这样的学习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一些读写结合知识,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过于简略的学习方式很难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在长期以来的初中语文课程中,语言讲授一直都是教师比较依赖的教学方法。实际效果表明,尽管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知识建构的效率,更加准确地传递教学信息。但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到比较枯燥,甚至容易对语文学习产生抵触情绪,从而阻碍读写结合教学的顺利进行。
(四)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
尽管教师的教学观念有着一定的改变,但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中,“一言堂”的教学现象仍然是存在的。在这样的教学现象中,教师往往掌握着教学活动的绝对主动权,而学生则处于从属位置,只能根据教师的思路被动理解,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受此影响,学生的能动性容易受到一定的抑制,从而阻碍学生学习创造性的发挥。
(五)教学活动存在一定的封闭性
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有时会缺少开放性的思维。比如在教学中比较依赖课内教学内容,忽视了向课外的拓展与延伸,导致学生获取到的学习资源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容易使读写练习活动出现一定的局限性。
(六)教学评价有待完善
当前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评价环节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对教学评价环节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错误地将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读写练习任务视为教学活动的结束;另一方面,使用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评价过程比较简略,难以真正发挥出评价环节的积极作用。
二、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意义
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在语文课程中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从总体来看,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弥补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
在长期以来的初中语文课程中,缺少专门的写作教材一直是写作教学的突出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习的写作方法往往流于表面,难以产生深刻的理解。借助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语文教材以及相关的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写作的经典范本,将阅读中获取的相关知识延伸到写作活动当中,使学生更加准确地理解如何使用写作方法。同时,在阅读活动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积累一些不同类型的写作素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生在写作中出现无事可写和无话可说的问题。
(二)有利于加深学生的阅读认知
从文本解读到写作教学并不仅仅是指利用阅读活动推动写作进行。反过来讲,写作活动的实施同样会对阅读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一方面,读写结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当学生在写作中感到无从下笔时,会有意识地通过大量的阅读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另一方面,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能够通过写作活动巩固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帮助学生加深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同时,在写作中运用阅读中获取的知识,能够使学生在自身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从而扩充知识结构。由此可见,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对阅读质量的提升具有推动作用。
(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语文素养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所以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教学目标的设置要着眼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这几个维度,其目的就是要从不同的角度推动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而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无疑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首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加丰富的语文基础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加以融合,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其次,在语文课程中,读与写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语文学习方法,其他语文能力的发展同样是在读与写的基础上实现的。最后,读写结合有利于引导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对话,并启发学生从内心深处进行反思。通过这一过程,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有利于推动新课标学习目标的落实
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学习目标对教学活动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在现阶段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强调语文学习中要注意读与写的相互联系。不难理解,这一要求可以从两个方面解读。一方面,在阅读学习目标中要渗透写作技能的指导。比如在阅读中要认真推敲一些重点词句在课文语言环境中的作用,感受语言的表现力,了解抒情、议论、说明、描写等表达方式,认识不同的文章体裁等。另一方面,在写作学习目标当中要渗透阅读目标。比如在写作中进行谋篇布局时,可以借鉴范文的行文结构,模仿范文的写作语言,并将阅读中获取的材料作为写作素材。读写结合教学的实施,能够真正将课程标准的要求落到实处,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五)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发展
读写结合教学的开展不但会影响学生,对教师同样会产生重要影响。由于读写结合教学对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教师需要对教学过程进行更加系统的设计,完善每一个教学环节,并且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这一过程,可以及时发现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这不但能够保障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使教师的专业能力得到发展。
三、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施原则
为了真正发挥出读写结合教学的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遵循一些恰当的原则,以下几项原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
(一)主体性
在初中语文课程中,实施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根本的目标都是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无疑处于中心位置。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遵循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利用恰当的方式发挥出学生的能动性。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在读写结合练习中的参与深度。
(二)启发性
相对其他语文学习活动,读写结合练习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使学生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必然离不开教师的恰当指导与点拨。因此,在读写结合教学中,要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思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高效。
(三)趣味性
教学方式单一等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有时会感觉语文学习比较枯燥,这一直以来都是阻碍语文学习质量提升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在读写结合教学中应遵循趣味性原则。顾名思义,趣味性原则强调要设计更加契合学生兴趣特点的教学活动,适当选择学生喜欢的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整体性
由于读写结合教学是一项更加系统的教学活动,所以在日常教学中需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在这一原则的引领下,教师要立足于整体视角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教学活动出现混乱与无序,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
(五)适度性
尽管读写结合教学具有极为突出的优势,但在语文课程中并不是盲目开展的。也就是说,并非每一篇文章都需要做到从文本解读向写作教学延伸。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适度性原则,掌握恰当的读写结合教学时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
四、 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实施策略
(一)整合教学内容,明确教学起点
1. 依托单元要求,整合读写结合点
为了有效组织读写结合教学,首先需要准确把握读写结合的教学起点。为此,教师要围绕单元主题以及语文要素进行读写结合点的选择。这样可以从整体上把握单元教学的基本要求,从而为单篇文本实施读写结合教学奠定基础。
从单元整体角度选择读写结合点时,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从单元指导当中明确读的任务。单元导语包含知识要素与人文主题两个维度,教师要从这两个方向对“读”的目标进行梳理。比如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阅读主题为“挚爱亲情”。根据单元导语可以将“读”的任务设置为以下几个方面:①进行朗读,明确文本的情感基调,在朗读中注意节奏以及语气的变化。②从整体上对文本的内容进行感知,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③进行细节分析,品味字里行间表现出的亲情。第二,可以根据写作指导明确“写”的任务。同样以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为例,本单元的写作主题是学会记事,需要引导学生学习完整描述事件,并锤炼写作语言。根据这一要求,可以将本单元的写作任务设置为以下几点:①对记事材料进行扩写,使文本内容更加生动。②进行以记事为主的作文练习。③创作以“亲情”为主题的文章。第三,根据读和写的任务选择读写结合点。根据以上两项任务,可以将本单元的读写结合点设置为:在记事当中进行情感的传达。
2. 基于单篇文本,整合读写结合点
单元内选编的文本具有相通之处,但同时也有各自的特色。因此,在选择读写结合点时,除了明确单元整体的要求,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单篇文章的特点。
比如在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教学中。本单元的几篇文章以人物传记和回忆性散文为主,所以在读写结合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典型的事件以及真实的内容对人物形象进行刻画。除了明确整体要求之外,还要使学生了解每一篇文章的具体特点。从整体来看,《藤野先生》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冷峻。作者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细节对人物形象进行了刻画。《回忆我的母亲》这篇文章的语言比较质朴。作者在描写回忆母亲的内容时,穿插了抒情以及议论。《列夫·托尔斯泰》这篇文章的语言浓墨重彩。着重通过描写人物外貌形象对人物精神的伟大进行了反衬。《美丽的颜色》这篇文章在进行叙述时使用了主人公的原话,在平实的语言中蕴含诗意。在明确每篇文章各自特点的基础上,更有利于准确地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练习。
(二)创设阅读情境,激发写作意愿
在学习活动中,学习意愿是一种重要的驱动力。当学生具有比较强烈的学习意愿时,往往会更加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当中。从文本解读到写作教学延伸的过程中,阅读活动是整个学习过程的起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阅读内容创设相关的课堂情境,增强阅读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