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策略探究

作者: 叶继连

摘要:体验式教学是基于存在主义、构建主义以及多元智能化标准而诞生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特定情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取知识提高自身能力。基于此,文章从实际情况出发,首先明确了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阐述了小学语文高年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思路,并针对性提出体验式教学的运用策略,希望能为小学语文教学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034-05

一、 引言

体验式教学的本质与重点在于学生在体验中学习的真实感受,学生在自身感受的指引下自发地形成认识,从而驱使自身投入学习,并构建出健康的、自然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科学、合理地运用体验式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加强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二、 体验式教学的内涵与特征

(一)体验式教学的内涵

体验式教学的理论最初源于杜威“做中学”教育理念,美国学者科尔布以此为基础对“做中学”教学理念进行了创新,体验式教学理念由此诞生。科尔布指出体验式教学是利用实践活动的方式对理论知识与学习能力的渗透,其教学模式的核心是被教育者的“体验”。一般情况下,体验式教学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由正规教学机构所组织的整体学习情境,教育者带领被教育者在情境中进行实践,利用亲身体验的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另一种是学习的体验,在非正规学习背景下使学习者受问题驱使,在自身的生活中进行体验与学习,实现个人的自我成长、自我提升。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中追求技艺与知识点吸取的重点不同,强调的是更加高级的学习认知层级,除了一般的学习成果,也注重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体验式教学强调经验的持续累积与沉淀,强调将学习者作为主体来制订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就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发展情况进行教学目标的制订,通过活动设计与情境搭建的方法,使学习者能够在亲身体验、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自我内化与主动构建,以此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提高。体验式教学与“说教式”教学的区别在于,前者更加注重学习者的情感参与与经验积累,强调的是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后者更加注重学习者的知识点记忆,强调对他人知识经验的吸取。在这种情况下,体验式教学的组织与实践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培养。

(二)体验式教学的特征

首先,体验式教学具有整体性特征。引用科尔布的话来说,体验式教学由“经验”与“知识”构成了完整的学习框架,并以此框架为基础用于教育的批判与升华,强调个人与个人发展之间的体验式联系。因为整体性特征,教师可利用体验式教学实现经验与课程学习的有效对接,实现旧概念与新思想的宏观层面把握,从而帮助学生在学习内容的基点中超越,掌握到更高层次的技能,比如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其次,体验式教学具有实践性特征。体验式教学的奠基理论—构建主义认为,被教育者通过实际的任务与活动作为学习导向,能够使抽象知识与直观生活进行意识上的构建,从而诞生“学习”这一行为。实践性是体验式教学的根本形式与本源特质,能为学习者提供实践的机会与平台,使其脱离理论课堂之外感悟世界、体验世界,实现思想层面的拓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发性与积极性。最后,体验式教学具有恒久性特征。教师在体验式教学模式下,通过设计情境与活动为学生带来学习的生动体验,在这种体验中学生会产生稳定的沉浸感,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恒久保留与持续感悟。另外,体验式教学的情境搭建也为学生学习拓宽了道路,能够将较为抽象的语文概念进行直观呈现,简化了知识形式的同时又提高了学习的深度,从而打造出深刻的、恒久的学习模式。

三、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一)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

意识与无意识统一原则来源于洛扎诺夫所提出的暗示教学理论,其中,暗示教学指的是学生学习过程所处环境的轻松、自然,减少外在压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利用教育者提供的学习动机激发自身潜力。体验式教学的运用原则需要注重被教育者的意识与无意识统一,结合传统教学中的有意识理性教学,以及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无意识活动,将被教育者看成理性与感性的活动整体,摒弃以往的讲解式、填鸭式传统教育方式,利用讲故事、做游戏、观看视频等暗示性艺术方式调动被教育者的无意识思维习惯,从而推动体验教学的有意识与无意识融合发展。体验式教学在遵循本小节原则的前提下实现无意识的学生情感调解,并利用情感调节因素补充学生的有意识学习能力,进而升华学生的理智因素。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对各个年龄段学生的有意识与无意识暗示,比如教师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身的想法,这就是一种无意识暗示的表现方式,暗中指出学生的表达能力有所不足,需要勇敢表达自身想法。

(二)轻松、愉悦的体验原则

体验式教学的主旨在于被教育者的认识活动,其深层次特点与被教育者的心理状态、行为模式存在很大关联。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的体验感,如何营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是教师所应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学生能够有意识地独立思考问题,从而形成自身的价值观判断,进行问题的求解与辨别。以此原则为基础,体验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与最终获得的结果具有价值上的一致性,所追求的是寓教于乐、因材施教。在高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体验式教学方式应是一种趣味性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可以针对性地将语文知识进行形式上的转化,调动学生内心的积极情感,让学生能够自发地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来。因为小学高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思维能力有待发展,情绪调节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存在很强的不稳定性,再加上信息时代下学生很容易接收到各方面的信息,也更加容易滋生消极情绪与负面心理。如果教师没有做出适时引导,任由学生发展,学生很有可能就会衍生出厌学、厌世等心理问题,因此,教师在很多情况下就需要注重对学生情绪与价值观的引导建设,注重联系语文教材中的正能量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自发学习、吸取知识,勇敢表达自身想法,鼓励学生追求真理、学习知识,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优化与扩充,夯实学生学习基础,进而使学生达到乐知者的境界。

(三)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原则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对学生的行为思想进行管控与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师生之间的互动多以单向的命令式为主体。传统教学中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只能屈服于教师的权威式管理,师生关系紧张、固化,也就导致了许多学生不敢与教师进行交流,甚至不敢与教师发生课堂以外的互动。美国教育学家威廉姆斯·多尔曾在其著作中多次强调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重要性,并提出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并进行引导。因此,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有效运用的基础,就是师生之间平等互信的和谐关系。教师需要对传统的威严式、严肃式教育理念进行转变,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在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与尊严的前提下赢得学生的信任,倾听学生的想法,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师生互信互重下的自主原则强调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还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教师实施体验式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体验式教学在某种方面也可以表述为师生之间的互动交往,只有师生之间互相信任、互相尊重,教师才能利用体验式教学方法为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价值观建设上的扶持。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并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审视与自我评价,在不断审视自我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与创新意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合理设置学习任务与教学目标,使学生能够在主动积极、自发向上的状态下度过小学学习生活。

四、 小学语文高年级体验式教学模式的运用思路

(一)课前的研修体验

传统的语文教学预习阶段,预习的重点往往在于对课文内容以及相关字、词、句的认识上,强调的是在正式教学前学生需要对文本形式与其内容提前学习,并拥有一定的认识,以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课前预习的模式较为死板、固定,呈现的是一种灌输式、机械化的学习状态。在体验式教学开展过程中,应注重课前的研修体验,预习重点不应放在对文本或字词内容的认识上,而是放在对文本的疑问上。课前研修体验要求学生在整体层面上对课文文本进行研修,并将实际生活经验与文本内容相联系,在联系的过程中形成对文本内容的疑问,将不理解的知识点与研修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带入课堂,教师通过适时的引导,针对性地搭建学习模式,从而实现课前与课中的有效对接。在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够更加快速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并能够夯实学生的学习基础。课前研修体验是体验式教学的起始阶段,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举措之一。随着我国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核心素养,是教师目前所应考虑的重点,教师应灵活运用课前研修体验,凸显其实效性,进一步落实新课改的相关要求。

(二)课中的情境体验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说教式教学过于枯燥,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思维涣散、对学习产生抵触心理等不良现象。体验式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期间学生的情境体验,将抽象的、乏味的语文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打造出自然、灵动的学习氛围。课堂情境的有效搭建,能够使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从而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主观意识,使学生带着疑问与思考走入学习过程。教师通过对课堂情境的搭建与模拟,充分契合学生的认知发展与生理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自发性,实现体验式教学的深层次渗透。比如,在《安塞腰鼓》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黄土高坡》的歌曲,在音乐的带领下营造出豪放、热烈的学习情境。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在天安门广场演唱的《安塞腰鼓,欢乐道情》,使学生在视频的直观呈现中对安塞腰鼓拥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在体验中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再比如,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中,教师需要从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利用大自然的“文字”形式针对性搭建相关体验情境,使学生在情境中受求知欲的驱使展开阅读。在《负荆请罪》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分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对廉颇和蔺相如两个主要角色产生深刻了解,一方面利用角色扮演的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利用表演的形式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历史场景中对课文进行深层次领悟,让学生站在角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进而使学生能够对文中描写的历史人物命运进行更深层次的体会。在进行分角色扮演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全面熟悉,进行更加投入地表演,在表演中夯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课后的表达体验

体验式教学的开展过程中,需要注重教学效果与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与反馈。教师需要通过课后的观察与感悟,对体验式教学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反思,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时整改。比如,在《大自然的文字》一课中,教师可以在课堂授课结束后,带领学生进行课外体验,在户外观察大自然的奇妙,体验天空的宽阔与大地的厚重,让学生从“小课堂”的学习迈向自然“大课堂”的体验。《牛郎织女》一课中,教师在对这个经典的民间神话故事进行讲解之后,也可以通过划分小组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了解的民间故事或神话故事进行讲演,教师就学生讲演过程中的优势与遇到的问题展开客观评价,使学生在讲演的过程中深入体会故事的内涵。

五、 体验式教学在小学语文高年级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设贴近生活的体验式教学法

在体验式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体验与感悟,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从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教学情境,是体验式教学法运用的主要方式之一,教师利用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调动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实现知识的深度渗透,并在生活的场景中能够灵活运用各种所学知识,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就需要教师结合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全面搭建,利用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制订教学方案。与此同时,教师还需要加强对学生心理特征的掌握,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制订调控措施,确保体验式教学的可行性。例如,在口语交际课程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口语交际的生活角度出发,设计以下情境:小明同学放学回家乘坐公交车时,在公交车上有两名乘客因为争抢座位而发生口角,在司机和乘客的调解下两人握手言和。在对情境进行设立后,教师可以挑选出两名同学扮演因为争抢座位发生争吵的乘客,一名学生扮演司机,其余学生扮演其他乘客,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判断与生活经验进行随堂表演。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