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质量的研究
作者: 王俊秀摘要:音乐是初中生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学科,是培养学生艺术细胞,陶冶其情操,给其带来更加丰富有趣的校园学习生活体验的一门学科。努力提升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是每一名教师重要的工作目标之一。但在当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却面临着学科教学地位有待提升、课堂教学方式有待优化、知识巩固方式有待优化等问题。在充分认识这些问题的基础上,秉持对症下药的基本思路,文章提出了提升音乐教学地位、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实施以赛代练方针、深入挖掘课程主题以及鼓励开展课余活动等多项建议,希望这些策略的贯彻对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关键词:初中音乐;学科教学;教师;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09-0144-05
一、 初中音乐教学现状
(一)对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认识
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是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重要目标之一。结合初中音乐学科,我们对教学质量形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1. 有效培养学生素养是课程教学高质量的表现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将初中音乐核心素养归结为三个方面,分别是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和审美感知。这也就意味着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培养学生这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为目标,顺利达成目标或积极向目标方向靠拢的教学课程被认定为高质量的课程。
2. 教学组织形式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传授学生课程知识的主要方式,组织形式的科学性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决定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和巩固效率。而一节高质量的课程,其所对应的教学组织形式也必然是科学合理的,师生之间能够形成高度的教学默契,无论是在课堂教学环节还是在知识巩固环节都能顺利完成相关任务。
3. 知识与思想并重是课程教学高质量的另一标志
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教育可以概述为“立德树人”。树人,就是要指导受教育者掌握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帮助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立足,谋求更好的发展。立德就是指导受教育者确立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想道德。这一词语充分强调了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是以人才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并重的教育形式。而“立德”在“树人”之前的表述更是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立德之重,重于树人”的含义。因此,做好这两个方面的工作是新时期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基本要求,更是一节高质量的课程应当具备的基本内容。
(二)初中音乐教学面临的问题
当下阶段的初中音乐教学主要面临着学科教学地位有待提升、课堂教学方式有待优化、知识巩固方式有待优化和教学深度有待提高这四项问题。
1. 学科教学地位有待提升
音乐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所占地位相对较低是我们在现阶段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这一客观现实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了束缚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科教学一方面要促进学生综合学习素质和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一个更理想的结果从而谋求更为优质的高中教育机会。因此,以中考为导向是现阶段初中教学工作组织的一项重要指导理念。而音乐不是中考必考科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校在教师资源分配、教育资源分配和课时数量安排方面并不会将音乐作为绝对的核心。初中音乐所享受到的来自学校的人力、物力资源相对有限。特别是随着毕业季的来临和中考的日渐接近,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复习工作进入冲刺阶段,也会存在音乐课被其他文化课所占用的情况。音乐课最基本的教学时间都受到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自然也就无从谈起。
2. 课堂教学方式有待优化
音乐是一门知识性和趣味性并存的学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会掌握众多专业音乐知识,也会充分享受知识学习过程,感受音乐作品的优美韵律。但在当下的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待优化,特别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教学方式影响音乐课程魅力散发的问题。例如,在带领学生鉴赏某音乐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几乎不会要求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而是在经过简单的介绍后直接把非常专业的赏评内容呈现给学生,要求他们做好笔记并在课余时间熟练读诵。这种教学方式非常保守,不仅没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意愿和学习思想,也没有真正显现出音乐学科的内在魅力,导致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距离我们预期自然也存在一定差距。
3. 知识巩固方式有待优化
教学的过程不仅仅是传授新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指导学生不断和遗忘做斗争最终将所有知识点熟记于心的过程。而设置作业是指导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表现得更为明显。音乐课的排课数量相对较少,两节课之间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这也就进一步体现了教师设置课程巩固知识的必要性。但在现阶段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不注重课后作业设置,往往是对学生提出一些非常简单的作业要求,甚至在很多时候不会设置课后作业,这导致学生的知识掌握效率较低。另外,虽然也有教师重视课后作业,但设计方式不合理。例如,音乐作品鉴赏教学结束后,教师将要求学生熟练背诵音乐作品鉴赏的思路和内容作为作业。这种作业设计方式不符合音乐学科的实际情况,也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课堂知识。
4. 教学深度有待提高
在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教育发展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不仅要注重专业的音乐知识传授,更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价值观,这与我国立德树人的时代教育理念是一致的。但在当下的学科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存在只注重专业技能传授而轻视甚至忽视思想道德培养的问题,特别是没有对一些蕴含丰富思想道德教育元素的知识点进行深入挖掘,导致课堂整体教学质量有待提升。
二、 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提升音乐教学地位,提供教学时间保障
在现阶段的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课时数量安排相对较少、享有的课程教育教学资源支持力度相对较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教学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资源和教学实践的高效利用,给每一名学生带来更加优质的音乐知识学习体验,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此,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与其他学科做好教学沟通,实现教学时间的合理安排。对音乐课被其他学科教师占用的问题,我们应当做好学科教学沟通工作。特别是进入毕业季以后,学生也诚然面临着一定的毕业和升学压力,对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会产生更为迫切的需求。在综合考虑这一情况的基础上,音乐教师可以酌情换课,为学生开展其他课程的文化知识学习提供帮助。但教师也要在课余时间把之前受到影响的音乐课程补回来,可以在学生经历了长时间的高强度学习后为他们安排一节音乐课。音乐课的出现会放松学生身心,学生也会充分享受音乐课程,课堂学习效率自然也就能得到提升。第二,争取来自学校的支持。音乐课程给学生学习能力和个人发展所带来的积极作用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因此,教师要向学校充分反映音乐教学工作开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最终得到来自学校的支持与帮助,这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时间相对不足的问题。
(二)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教学手段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效率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探讨如何提升初中音乐教学质量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优化教学组织形式是我们要重点处理的部分。关于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1. 实现媒体技术设备与课堂教学的有效结合
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校的教育方式,对教师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效率都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初中音乐教学中,新媒体技术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初中音乐课堂的教学效率,还能为颠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达到提高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音乐教师应该充分挖掘新媒体的教育价值,通过多种媒体途径丰富课堂教学的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因此,在初中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致力于实现媒体技术设备与课堂教学的密切结合。
例如,在教学《茉莉花》这首歌曲之前,教师首先从音乐教学资源网或音乐库中把这首歌下载下来,而后以预习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听这首歌。这种预习作业有着非常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不仅不会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反而会帮助学生放松身心,及时恢复学习状态。更难能可贵的是,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熟悉了这首歌的歌词、韵律、节奏和基本的演唱方法,为自己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更要注重多媒体设备的应用,特别是在向学生讲述这首歌曲的演唱方法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跟随音频文件歌唱练习。这种歌唱练习组织形式能够保证领唱的准确率,进而确保学生跟唱练习不会出现跑调或其他错误。
2. 应用小组合作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音乐是一门具有一定抽象性的艺术,在学科中也存在相当一部分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细节知识内容。因此,音乐知识学习也对学生的音乐天赋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基本单位开展工作,可以有效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互动交流的频繁开展可以将那些相对抽象的专业理论讲解清楚,提升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教师应重视利用好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切实加深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课堂学习所得,为学生打造一个高效化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切实加深学生对音乐这门学科的基本认识,提升学生的音乐能力。同时,小组合作的教学组织形式也能充分发挥学生内部之间的监督与指导,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减负。
例如,教学完《国家》这首歌曲之后,教师通过随机抽查的方式检验学生的歌曲演唱情况,最终发现有五名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于是,教师便选择以这五名学生为组长将全班学生划分成五个小组,而后小组内部之间针对这首歌曲的演唱方法和演唱技巧进行交流。由于小组长表现相对出色,所以,他的意见会对小组内的其他学生产生重要的参考作用,而小组内部的学生也会在这种通力协作和良性沟通下实现对歌曲演唱的完全掌握。由此可知,通过充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在班级范围内推行小组合作模式可以实现初中音乐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化,促进音乐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实施以赛代练方针,优化学生的学习巩固模式
以赛代练的教学模式主张教师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组织全班学生参加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为主题的比赛。用这种比赛的方法替代传统的作业设置,进而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以赛代练非常符合音乐学科的基本特征,更因为组织形式的活泼能够充分调动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最终取得良好的教学巩固效果。
例如,教学完《茉莉花》这首歌曲之后,教师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自主练习,并向全班学生宣布在练习结束后会组织一次主题为“茉莉花的歌声”的歌唱比赛,有参加意愿的学生可以主动报名,由全班学生和教师扮演观众和评委,对每一名参赛人员的演唱情况进行评分,最终得分最高的学生可以得到一个歌唱奖杯。以赛代练的提出给学生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相对传统的自主练习,绝大多数学生都更倾向于参加此次的歌唱比赛。为了在比赛中获得一个更好的成绩,学生们纷纷在课余时间努力练习。而最终的歌唱比赛进展也异常顺利,受到了全班学生的一致拥护和欢迎。再比如,在《校园多美好》这首歌曲的鉴赏教学过程中,为提升学生对这首曲子的鉴赏深度,带领他们一起演唱是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同样可以实施以赛代练的方针,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组织他们开展关于这首歌曲的合唱练习工作。可以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组织合唱比赛,也可以把全班学生视为一个整体,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合唱训练工作,而后向全班学生提供一次学校范围内的表演机会。这两种练习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练习的过程中获得更为积极的情绪体验。学生的练习状态和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效率自然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由此可知,教师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能够实施以赛代练的方针,用充满竞争和趣味性的比赛取代传统的作业练习方式,给学生带来了更为充实且丰富的学习体验,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深入挖掘课程主题,德育与音乐实现有效结合
在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背景下,初中音乐教学工作不仅要注重传授学生相关的文化课程知识,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导他们具备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此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学科素质与思想品格素质的协同进步,这也是符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内在发展规律的。
例如,在《我是中国人》这首歌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手开展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从专业的音乐角度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指导,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这首歌曲的节奏、韵律和演唱方法。这属于最基本的音乐技能教学方面。第二,加强对这首歌曲的思想价值分析与指导。这首歌曲本身拥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元素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结合歌词内容向学生开展思想教育。例如,“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这句歌词的演唱教学前,教师首先询问每一名学生对这句歌词的理解。有学生表示:“龙在中国古代有着非常崇高的地位。早在千年之前的封建社会,地位最尊贵的皇帝便用真龙天子自称。而我们全体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这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与此同理,在指导学生演唱“继承祖国的灿烂文明,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句歌词时,教师同样首先讲解这句歌词的实质与内涵。学生经过充分的分析、讨论以及教师的指导最终明确了热爱自己的祖国,传承祖国的优秀文化和文明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的责任。因此,在这首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指导学生掌握了专业的音乐演唱知识,也对学生的个人思想和道德品质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和塑造。再比如,“故乡歌谣”这一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学习《弯弯的月亮》《念故乡》这两首歌,而月亮和故乡这两种意象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学中有着极高的出现频率,以此为主题的诗篇文集更是不胜枚举。教师可以在课前导学阶段为学生朗诵、播放一些符合这两个主题意象的文学作品或音乐作品。而后以此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故乡情和家国情,进一步增强学生的乡土意识和观念,实现音乐知识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的协同落实,这也有助于接下来的单元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由此可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歌曲内容进行深度挖掘,特别是加强对歌曲中心思想的解析,而后对学生贯彻道德品质教育,不仅符合立德树人的基本教育要求,更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