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的教学策略探析
作者: 陈淑女摘 要:“四史”教育教学是《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借助学科素养强化对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使学生知史明理,进一步实现协同育人,增强学生对国家和党的认同和归属感。文章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四史”教育教学进行思考与实践,突出“四史”教育的内涵和重要性,并结合当前小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四史”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恰当的教学策略,增强实际的教育教学效果,并作为课题研究成果加以推广。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四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1-0153-05
一、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对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和道德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为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帮助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应加强对其的教育,提升其个人修养的同时,重视社会教育和家国情怀的引导,使其核心素养得到稳定提升。“四史”教育中包含中国共产党的基本知识和发展历史,将其作为教育内容,能够使学生从小树立坚定的信念和目标,从而使爱国情感和红色基因能够顺利传承。
二、 “四史”教育的内涵与必要性
“四史”教育中的内容包含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其中各部分内容各有侧重,但同样为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发展史和实践史。“四史”教育中凝聚了庞大的力量,不仅能够使党员干部总结历史经验,优化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路径,同时能够为青少年儿童提供良好的教学资源,使儿童能够明白现在良好生活环境的来之不易,理解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实践逻辑,从而形成爱党、爱国、爱集体、爱人民的理念。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渗透“四史”教育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四史”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通过对四个阶段历史的学习和对不同阶段历史故事的学习与思考,能够激发学生奋进的力量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感,继而培养正确的意识形态和道德素养。另一方面,“四史”教育过程中,能够有效渗透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能够提升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
三、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的内在逻辑
“四史”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发展历史,更重要的是借助历史经验和历史故事进行爱国、爱党的思想教育,这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高度契合。由此可见,《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四史”教育之间存在较为紧密的内在联系。一是二者性质存在统一性。“四史”教育是当前环境背景下提出的重要政治教育策略,其中含有丰富的指导思想和明确的政治观念。在解读历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有效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构架,强化意识形态。而《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并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因此二者在性质上较为统一。二是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四史”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同时避免西方不良文化侵蚀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生活和学习中存在的思想困惑问题,并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与荣辱观,其与“四史”教育目标一致,在二者的作用下,共同推动学生德育水平不断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综合水平。三是内容上的关联性。小学《道德与法治》中设置了六大生活领域,与儿童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中包含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意识和民族团结教育等。“四史”教育的内容主要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史、建设史,同样包含大量的革命教育内容和国家发展相关知识,因此二者在内容上同样具有关联性。基于二者的内在联系,在推进“四史”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将其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进一步提高实际的教育质量,强化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四、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现状分析
加强对青少年的“四史”教育是当前国家宣传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通过调查了解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的情况,并分析和总结不同学校的教育现状。从总体上看,“四史”教育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融入情况仍处于初级阶段,但教育部门逐渐加强对思政课的重视,加大对思政教师的培养力度,提倡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得教学前景相对良好。但仍存在部分教师的教学引导方法相对不足,小学生对该方面内容的了解较少,无法有效激发学生对“四史”教育的学习兴趣,导致课程教育质量难以达到满意标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对“四史”内容多采用讲述的方式,未能将其与《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进行有效整合,导致课程教学存在割裂感。而且,目前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生活与课程教育内容的有效联系,且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情况。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也不能有效落实到实际生活中,长此以往,必然会消耗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取得实际的教学效果。
五、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的难点思考
(一)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主要是围绕学生生活内容展开,由远及近地设置“我的健康成长、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公共生活、国家生活和共同的世界”六个领域。其中与“四史”教育关系较为紧密的是国家生活领域。除此之外,其他内容在与“四史”教育相联系时,往往需要进行一定的延伸。但若教师本身对“四史”教育的了解不足或对相关教学方式掌握不理想,导致在实际融合教育时较为生硬,将难以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兴趣,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分散,不利于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同时,课堂中缺乏足够的教学活动,仅凭借单一的口述,学生往往无法有效理解“四史”教育的内涵,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对教材的利用不足
“四史”教育依托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完成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四史”内容与教材进行充分结合,才能根据教材的学习进行合理的讲解和知识延伸。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无法将历史内容与教材进行有机结合,并且教师对传统优秀文化内容和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故事缺乏必要的了解,在面对教材时,不能随着教材内容的变化调整“四史”教育的内容,使得教学效果受到制约。以统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的教学内容为例,这部分内容以时间为轴,以精神为核心,呈现了中国共产党救国、兴国、富国、强国的历史进程,在实际教学中,如果我们仅仅以教材教学,没有与时政新闻热点相联系,则显得枯燥无味;如果只是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观看,则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不能做到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
(三)教师育人意识不强
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缺乏育人意识。首先,教师认为小学生年龄较小,思维方式弱化,即便教导“四史”内容,依然无法有效掌握和理解,从而忽视对其的教育。其次,师生互动作为教师与学生直接接触并对其进行教育的第一环节,教师其应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提升自身的素养与水平,对学生起到模范带头作用,通过自身的行为来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四史”的兴趣,理解道德教育和政治理念。但,受到教师自身水平的影响,课程目标达成的效率相对较低。最后,部分教师在教学中灵活度不足,不能合理融入“四史”教育,导致课程内容较为呆板。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缺少对“四史”的认识和讲解,自身认识不足时,难以做到真正地以理服人,因此学生无法产生认同感,从而无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导致“四史”教育效果不理想。
(四)与生活联系不紧密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过程中,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习内容深度增加,给学生的理解能力带来一定考验。该阶段的内容主要是国家领域和世界领域,包括国家百年奋斗历程和国家法律等,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教师结合历史和当前的发展现状完成课堂设置。但由于五六年级学生面临小升初,学习内容较多,且整体时间较紧,教师逐渐对课程的设置缺乏重视,实际的教学内容出现一定误区,影响学生的综合发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忽视当前生活与“四史”内容之间的联系,使得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学习完毕后,对“四史”教育的认同感不强烈,在生活中面对相关的问题时,对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性了解不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最终影响“四史”教育的实际质量。
(五)课堂教学方式单一
恰当的课堂教学方式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较大的推动效果。因此,想要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效果得到加强,教师应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合理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仍较为传统,课堂中仍以教师讲解为主,或使用PPT进行展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不高,导致课堂活跃性不足。学生在课堂中的状态较为消极时,其对讲解的知识内容和情感教育接受效果不理想,严重情况下,容易使课堂教学任务无法有效达成。
六、 核心素养下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四史”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课堂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的自控能力相对较弱,在课堂中若一味使用漫灌的方式进行教学,将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较为强硬的教学方式会使学生对课程内容产生排斥心理,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合理设计恰当的课堂活动,结合“四史”教育内容,构建相关的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进而加强德育和政治教育效果。
可以创设历史情境,以历史故事为主,构建相应的体验活动,使“四史”教育情景化,借助实践体验帮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面临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理解并学习相应的知识和理念。如在设置情境活动时,以“众志成城”为例,可以模拟组织学生进行一次“红色之旅”,带领学生走进“全民抗战浮雕园”“铜墙铁壁雕塑厅”“抗日英烈名录墙”,通过搜集资料,分享故事,感悟“众志成城”的真正意义,让历史走进学生的心中,让学生对抗日英烈的崇敬之感油然而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强建设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也可以基于“四史”教育构建相应的比赛活动,如朗诵比赛、革命知识竞赛、辩论比赛等。通过比赛吸引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能够主动查找相关资料,主动学习和了解“四史”相关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认同其中的精神和理念,有利于修正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如在新中国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模范人物,如焦裕禄、王进喜、邓稼先等,教师可以开展模范人物故事比赛,学生各自选择模范人物,并自主查找相关的人物资料,在课堂中和其他同学分享故事,并说出其身上有哪些精神和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最后评比哪位学生查找的内容最全面、讲解的语言最恰当。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同时强化对学生的感染力,使“四史”教育效果得到进一步提升。
还可以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让学生通过走访纪念馆、烈士陵园,看看历史物件,听听历史故事,使学生的思想得到洗礼,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并落实到学习生活中。
(二)充分利用教材内容,渗透“四史”教育
教材内容体现出教学目标,想要实现“四史”教育的有效渗透,应将“四史”内容与教材内容紧密融合,借助教材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强化学生对相关教育的接受效果。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教材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中,主要包括六个部分,其中“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推翻帝制 民族觉醒”属于我国近代史内容;“中国有了共产党”为党史的开端;“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属于国史的重要部分;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和“富起来到强起来”分别与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在渗透教育时,教师应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合理选择“四史”教育完成连接和渗透教育,进一步充实课堂内容,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感染。
如执教《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话题时,可以跨学科展开学习,结合吟诵《七律·长征》“回忆伟大征程”,为学生讲解中国共产党在长征期间发生的故事,如红军过草地、巧渡金沙江等,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学生养成不怕困难的良好品质。随后借助教材中活动园的内容,组织学生共同探讨长征为什么这么“难”,以及红军为什么“不怕难”等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讨论时,应充分结合“四史”教育内容,为其补充红军长征时的环境、红军当时的状态等影视、图片资料。红军长征的全长两万五千里,在长征途中经过20余座海拔超过4000米的雪山,与敌人进行了600多次的战斗。当时红军的经济条件较差,队伍缺衣少食,在艰苦的条件下,支撑他们的信念就是“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将长征环境与当前学生生活环境对比,使学生意识到当前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应珍惜当下,学习革命军人树立坚定的信念,从而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