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分析
作者: 曾思旺作者简介:曾思旺(1973~),男,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东园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赏识教育理念,是目前教学改革阶段的主导方向,若能推行赏识教育,将改善教学质量,增强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文章简要分析了赏识教育的内涵及其应用准则,重点围绕督促全体学生进步、满足学生心理诉求、塑造健康品格观念、培养语文探究兴趣等重要性建立明确的教学优化思路,以营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明确教师赏识教育态度、开设家校共赏实践活动、丰富课堂赏识教育内容等举措,强化赏识教育职能,落实人本教育方针。
关键词:小学语文;赏识教育;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2-0019-05
一、 引言
赏识教育属于爱的教育,以尊重生命规律履行教育职责。在“天才教育法”“自然教育法”中均有所体现。为取得显著的小学语文教学成果,应积极融合赏识教育理念,完善教育改革计划,以全新的教育观、教学观,为小学生打造优良的成长环境,既能增强小学生心理体验感,又能在承认差异与允许失败的教育场景下规范小学生行为举止,提高修养水平,亦能深化立德树人任务。
二、 赏识教育的内涵
赏识教育理念中的赏识可拆分为“赏”与“识”。前者泛指“赞赏”“欣赏”,后者具有“识别”“认识”的含义。在渗透赏识教育理念期间,教育者应在识别学生长短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予以欣赏,由此表明教育者在赏识教育活动中,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具体涵盖以下两项:第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理念,于赏识教育场景中,教育者应深入领会“赏识”内在特点,在知识传输与性格培养中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以主体地位的表现为教育根本,进而促使小学生在赏识教育中获得充满人情味与生命情感的教学服务;第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思想,在师德规范中要求教师“关爱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见识、家庭环境、天赋水平都有显著差异,故此教育者在赏识教育中应当积极释放学生个性,激发学习潜力,以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为依据,保证每位小学生都能在“拓展长处”“弥补短处”中拥有长足性进步,无论是智力还是体力,都能实现良性发展。教师在教育岗位上融合赏识教育理念期间,务必立足于教育内涵明晰教改思路。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应用准则
基于赏识教育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应遵循下列准则,由此强化教学效果,保证小学生在赏识教育中健康成长。
(一)因材施教
赏识教育中教师的赏识评语、赏识行为都要结合学生的个体特征予以转变。该项准则可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在潜能释放中实现个体化成长。所谓的因材施教准则先期在孔子教学中有所展现,即孔子对待弟子“子路”“颜回”时,分别以“约之以礼”“博之以文”,促使门下弟子各有成就。赏识教育务必贯彻因材施教,以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与之匹配的“赏识”指导。
(二)激励性
赏识教育中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表示认可,并在学习过程以及思维轨迹中进行激励,进而在乐观积极的态度导向下增强情感体验。同时,经过教师的激励,学生还能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更深刻的感悟与反思,并且指引学生逐步拥有创新精神。故此,适时激励是推行赏识教育的重要准则。
(三)包容性
赏识教育并非“不分对错”“不分时宜”地进行赞赏,也不是设立唯一的赏识标准漠视学生的缺点。而是以包容的态度看待学生发展中的“得失”“优缺”。赏识教育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既要懂得以包容态度对待全体学生,又要引领小学生在教师的赞赏与指引下建立正确的包容观,这样才能确保小学生成长为拥有健康人格与端正品行的优秀人才。
(四)承认差异
赏识教育应用阶段,教师还要秉承着承认差异的准则开设语文活动。通常情况下,在小学班级上,总有“学霸”与“学渣”之分,教师应承认两者之间在分数、学习能力等多方面的不足,但也不能完全忽视差等生的卓越优势,如记忆力强、思维灵活等,教师需在“差别对待”中承认“人各有不同”,以此避免出现敷衍赏识现象。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的重要性
(一)督促全体学生进步
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较为主要的是语文教师能够通过赏识教育督促全体小学生获得长足进步。以往在语文教学中,无论是对“宿建德江”“浪淘沙”古诗词的讲解,还是“少年闰土”等记叙文的分析,教师的教育重心多放在优等生身上,并不会一直关注差等生的学习进度,这就导致理解能力薄弱或学习水平低下的小学生,无法在新知学习中获得进步,长此以往势必会加大学生之间的差距。而赏识教育理念的渗透可促使小学生在小学语文课程学习中,逐渐树立自主学习观念,以清晰的学习动机增加课堂互动活跃度,由此促进高效课堂的形成。
好比在某次“浪淘沙”教学工作中,教师在课程导入以及原文讲解全过程均体现赏识教育内涵。其中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询问学生预习情况:“在诵读诗句前,老师想问问同学们预习得好不好?”待学生给出“认识生字”“简单背诵一句”回答后,教师可在多媒体技术辅助下,为学生列举“簸”“淘”等生字,以识读生字、点名背诵等形式认可学生的预习成果。而且还可以鼓励学生对“黄河”典故以及相关诗句进行拓展,某位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激励下,为其他同学讲述“徐霞客探寻黄河之源”的故事,促使该名学生在师生赞叹的语气与赞扬的眼神中得到了相应进步,并对该首古诗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满足学生心理诉求
小学生通常从三年级开始,逐渐重视他人看法,且渴望赞赏的欲望日渐强烈,不但会在认可中提高愉悦度,而且还能建立强大自信,反之则容易形成自卑心理。而赏识教育能够促使教师在锻炼学生语文学识能力的基础上,关注其心理需求情况,从而有方向性地给出客观评价。同时,因赏识教育可对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带来促进作用,更易保证小学生对教师产生深切信任,便于在成长中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尊重感与关爱感。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因小学生对古文表述方法与语序习惯较为陌生,造成在文言文课程学习中易出现挫败感,若教师开展赏识教育,可依据小学生的心理诉求给予所需教学指导。
好比在“伯牙鼓琴”教学环节,教师向学生提问:“伯牙认为钟子期是自己的知音体现在哪里?”某位学生以“其一,伯牙心仰高山,钟子期则夸赞其弹得如高山;其二,伯牙心慕流水,钟子期则说伯牙弹琴如流水”作答。教师可就学生的答案进行赏识教育,即夸奖学生条理清晰,能够利用“其一,其二”词汇有序描述,进而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夸奖下,其自我效能得以提升,也能形成自豪感,为下一次学习文言文奠定有力基础。所以,赏识教育的应用能提高学生心理诉求的满足度,产生情感教育效应。
(三)塑造健康品格观念
在古代教育中常以“尊师重道”进行惩戒教育,包括戒尺、抄书等惩戒手段的应用,促使学习者凭借自律性与执行力主动完成阅读任务。而今在新时代背景下,单一使用惩戒教育不但会破坏家校和谐关系,引起投诉事件,而且还会危害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加剧品行不端可能性。因此,当代教师在积极履行岗位职责的同时,应对惩戒教育产生排斥,出于“明哲保身”的目的,不再过多对学生进行批评。虽然此种淡化惩戒教育思想的渗透是为了维护小学生身心健康发育,但有一定风险会形成失职甚至是“放任不管”现象。而赏识教育因其在教育阶段兼容惩戒教育中的“纠正”职能,故此可以引导小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形成健康的品格与正确的学习观与人生观。
好比教师在查阅学生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词的背诵情况时,渗透赏识教育后,需先行认可学生的背诵结果,而后识别学生在背诵行为方面的欠缺,并进行提醒与激励,这样方可增加学生背诵成功率。关于古诗词背诵中应用赏识教育可以采用下述语句转变学生的背诵态度:“你能够从头到尾顺下来,表示你确实花工夫记忆了,我相信在你足够认真时,不但能够完全背诵,而且还能学会默写,想必下一首古诗的背诵对你而言也很简单。”在赏识教育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充分的正能量指引,以此在乐观积极的品格下,逐渐形成越挫越勇、勇往直前的观念。小学语文教师应参照学生的实际学习成果进行合乎时宜的赏识教育。
(四)培养语文探究兴趣
赏识教育的实践应用还能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探究兴趣,因语文学科属于文科,需要记忆的内容偏复杂,造成部分小学生认为语文学习较枯燥,从而在多次学习中逐渐失去对语文知识的探究热情。而赏识教育可为学生建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下摆正学习态度,也能适当增强学生的被重视感。比如教师结合“爸爸的计划”课文引导学生描述“假期出行计划”时,大部分学生均以“国外游”“短程游”“回乡探亲”等计划,引起同学的羡慕与感悟。而对未制订出行计划的学生而言,将形成失落感,此时教师可以就学生实际描述场景提出赏识教育。如某学生仅在假期“居家读书”“居家看电视”,教师可围绕学生阅读书籍名称、电视节目等细节,赞赏学生的自主阅读精神。而且也能鼓励学生述说电视内容,促使学生在教师的赏识教育中体会到个人时间的宝贵,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电视,都属于一种开阔眼界、接触新知的渠道,经过赏识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拉近生活与语文的关联,使之在课外阅读活动中建立终身阅读习惯。
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十分重要,为深化实践作用,还应当依据上述提到的多项赏识教育目的,确认赏识教育理念实际渗透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指引,亦能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五、 深化小学语文教学中赏识教育重要性的实践路径
(一)营造轻松和谐教学氛围
赏识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容错性,即学生在表述个人看法或者回答提问时,尽管出错,学生也不会担忧受到批评,进而在自信心与自尊的双重体现下,提升教学质量。小学语文往往对学生的理解力、记忆力、沟通表现力具有更高要求。为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深化赏识教育重要性,应当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为学生营造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便于在增加课堂互动活跃度的基础上改善学生的学习心情。根据相关调查:在传统课堂氛围下,部分小学生常处于压抑、烦闷状态,仅以被动接受语文知识为主,且某些学生的专注度偏低,既无法从教师的教学内容中产生参与兴趣,又会加剧课堂紧张感,而教学氛围的调整是深化赏识教育理念的重要途径。只有学生先行从外在感受上产生放松感,才能从内心深处接纳赏识教育新方式。
一方面,教师可以一改往日表述习惯,采用夸张语调、诙谐态度拉近师生关系。另一方面,可增设课堂互动游戏,在游戏中消除学生的不安。以《开国大典》为例,教师在讲述该课程时,因开国大典属于较为严肃的历史事件,在调动学生爱国情怀与民族自豪感的前提下,教师可以采用“戏剧扮演”的方式烘托“开国大典”教学活动中拥有的“热闹”氛围。比如教师可以以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为主题,引导学生参照“开国大典前夜”电影片段,对开国大典的实践意义进行深刻体会。相比课文语句的描绘以及单一的诵读,此种增加电影片段还原场景的扮演类游戏,更能为赏识教育的应用创造有利契机。教师可在学生角色扮演中,对学生的“语言复述能力”“情绪饱满程度”“独特看法”予以认同,之后再对文章中具体的“两股红流分头向东城、西城的街道流去,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等语句进行分析,学生经过角色扮演活动,对开国大典流程及其主要人物有了初步了解,自此在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下专心学习,赏识教育下将取得满意的语文教学成果。
(二)明确教师赏识教育态度
现如今大多数小学教师都已经意识到“刚柔并济”教学管理方法的重要性,不再一味以刻画威严形象巩固个人的权威地位,而是凭借人格魅力与学术成就赢得学生的认可与推崇,由此表明:赏识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本身属于“自然达成”的教改成果。基于新课改背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赏识教育逐步成为教改工作中的核心理念。要想强化赏识教育的重要性,还需要保证小学语文教师对赏识教育理念持有正确认知态度。当教师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时,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愉悦度,也能在充满自信的学习场景中,增加对教师的喜爱感与信任感。对此,赏识教育应用态度的转变具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