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让语文与生活对接感受语文的魅力
作者: 杨泽慧作者简介:杨泽慧(1985~),女,藏族,甘肃卓尼人,甘肃省卓尼县藏族小学,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摘 要:语文是一门贴近生活的科目,对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再将学习经验反馈于生活是一条很有意义的成长路径。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对生活的观察与体验,从生活中积累学习素材,并注重指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笔者从教学实际出发,探析如何让语文与生活对接感受语文的魅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小学语文;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2-0029-05
语文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小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长期的积累和锻炼。而对当代教师的工作而言,语文学习生活化的教学是一大重点,更是一大难点。生活化教学需要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引导学生在走进学习的同时走入生活。
一、 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意义
(一)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小学阶段的学生身心处在发育的阶段,所以教师要选择更具综合性的教学手段,借助一些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事物展开教学,如此不仅满足了学生对生活的好奇心,还可以很好地消解其面对新鲜事物时的陌生与恐惧,确保每名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生活化的教学模式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近年来,我国的教改力度在不断加大,当今的小学教育基本摆脱了传统教学手段,与生活紧密联系。同时新课程标准还强调,我国的教育工作要以现实生活为风向标,将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准则,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让每一位学生的特长都在课堂中得到发挥,保证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跟上理论知识的教学步伐。所以,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应践行生活化的教学要求,以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利于学生学习习惯和生活素质的发展。
(三)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即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和消化能力,最终使得学生对学习产生厌倦感。同时由于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处于发展阶段,还不能理解学习语文对自己有何意义。此时,如果教师一味地将知识强加给学生,只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以,对接生活与小学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学习兴趣,从而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够提高教育质量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新型教学模式开始融入小学语文课堂,但是教学工作者发现,并不是所有的新型教学模式都能使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得到提升。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教师虽然采用了新型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并不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仍然得不到重视和满足。比如教师虽然对班级学生进行了层次划分,但在进行教学任务布置时仍然是统一要求,并没有关注到低层次学生的诉求。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仍得不到提高。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小学语文课堂之中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上述问题。因为生活化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感受与反馈,关注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生活中的实践能力。
二、 生活点亮小学语文教学
(一)关注生活,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教育应当时刻以“以人为本”为核心,语文内容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一种情感表达。语文的教学应该以课本为基础,同时也应当做到“关注生活,走出书本”。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中心思想的提炼固然重要,但联系生活实际、充实学习内容才是让语文学习更上一层楼的方法。
例如,语文老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周完成一次周记作业,用文字记录生活中的所思所感,许多作文题目都是墨守成规的,有些学生如果没有生活经验,很难以自己为出发点真正记录自己想要记录的事物。而开放式的写作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所写的内容,并且内容的多少也可以自己把控,这样可以在轻松快乐中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知识与我们的生活以及其他学科都息息相关,有着紧密的联系。把语文的学习固定在薄薄的课本之中实在太过可惜。教师应当带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发现更为广阔的世界,拓宽视野、挖掘生活素材,让语文之花的芳香在真实生活中逐渐萦绕周围。
(二)观察生活,捕捉学习素材
学习的素材往往来源于生活,小学语文教学的开展无疑应当从教会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开始。教师应当立足这一点,注重学生观察生活、捕捉素材能力的培养。
以小学写作课程为例,语文教师要做的第一点是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逐渐学会收集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素材。由于多数小学生平时没有留心观察的意识和习惯,所以这种习惯的培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教师可以教学生从由近到远、由上到下,或者按时间顺序的观察展开,或者按自己习惯的方式观察也是可取的办法。在观察中不仅要用眼看,还可以用手触碰、用嘴巴品尝、用鼻子去闻等,每一个感官的使用都是一个新的角度的切入,都会有更为新鲜和丰富的收获。除此之外,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的过程中,还应当注重不能只“看个大概”,而要做到细致入微;不要只将观察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探其内涵;不要让观察的结果趋于单一的方向,而是要让内容通过写作的方式变得更加细腻、丰富且富有感染力。语文教师要做的第二点是鼓励学生学会体悟生活,我们生活的花花世界充满不一样的色彩,若只是匆匆走过不仅过于可惜,还会让我们对生活的理解流于表面,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若是能养成体悟生活的好习惯,对今后的学习大有裨益。
例如,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习作课《身边哪些有特点的人》的学习中,需让学生抓住某个人的特点,运用能够表示特点的词语来介绍一个自己身边的人。这节习作课的开展就需要教师充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要留意观察周围的人,然而,简略粗糙的观察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细节的挖掘往往是需要时间与耐心的,除此之外,还要不断地发现、分析、纠错,这些环节缺一不可。作为小学生应当从小培养捕捉生活细节的敏锐度,这样才能够把握人与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完成写作。
又如,教师在讲解《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让学生对“秋天”有一个充分的理解认知,对“怀念”有一种确切的感悟,这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想象一下自己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秋天”带给自己的感受,是温柔的、落寞的、惆怅的还是凛冽的,慢慢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提取信息,然后询问学生,在他们看来,秋天是否给他们带来了怀念,是一种怎样的怀念。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将这份生活带进课本内容当中去,这样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学习体验,同时使其领悟到语文的魅力所在。
(三)培养学生将生活经验提炼为学习题材的能力
将生活中收集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转换为学习内容的能力也是需要磨炼的。对小学生而言,从生活出发,留心观察到用心记录再到将素材转换成学习内容是具有连续性且难度较大的学习过程。一般来说,绝大多数简单的记录与思考很难为学习所用,要取其精华,有时甚至需要从中提取和总结出更为抽象的内容和道理才能更好地辅助小学生的学习。因此,在生活化与小学语文对接的教学活动开展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更为注重培养学生分析总结、提取概括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课《推荐一个好地方》时,课程要求学生通过写作推荐一处自己认为的好地方,要写出推荐这个地方的理由和该“好地方”的特别之处。学生对环境和景色的描写往往很容易停留在用简单普通的词汇描述清楚即可的阶段。然而,习作的魅力在于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生动描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能够用优美的语言写景,在作品中表现自己对“好地方”的喜爱之情。再比如,在开展四年级下册《我的“自画像”》的习作课程时,学生对自己的描写往往很容易停留在浅薄的层次,如肤浅的外貌描述和性格描述。教师应当立足话题,引导学生对其产生更有深度的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概括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以及对自己的期待等。这些更为深入的内容就要求学生立足实际,将生活中的素材总结概括,从而运用到习作当中去,让自己的作文更加充实并有意义。
作为新时代的小学语文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创新的背景,创新自己的思维,与学生共同成长,在完成语文课程教学的同时,也应该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我们常常说教学相长就是这个意思。以小学生现在的学习水平,可能对一些活动的意义和内涵还不能产生更为深刻的认知,但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一步,它不仅需要语文教师详细生动地讲授,更需要同学们立足生活,从生活中发现学习的素材,从学习中探索生活的奥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从小注重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
(四)在语文教学模式中运用角色体验再现生活
众所周知,知识源自生活,如果没有现实生活所提供的灵感和认知,那么所学的知识表达就无法用可靠的理论依据来支撑。因此,教师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应当将语文教学与生活进行对接,使语文课堂成为生活舞台,让学生积极扮演指定的生活角色,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常识充分融合,使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语文的独特魅力所在,了解自身所学的知识是源自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将会进一步培养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主动性,使其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当中去,同时也能够带给学生不一样的语文课堂体验。
1. 让学生试着成为“小老师”
当谈及梦想时,人们总会不经意间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查找筛选,小孩子也不例外,他们的梦想很简单,他们最想成为的往往是他们最敬畏崇拜的——教师,他们向往教师的权利,觉得可以站在讲台上教导很多学生十分有趣。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当中,要抓住学生心理,适当地将自己与学生的角色进行调换,让学生体验当老师的感觉,这样在他们进行学习的时候就会感到十分的新奇有趣,思维能力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也就更加能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所在。譬如教师有意地写错字、读错音以及适当地表现出对知识点的困扰等,来请学生对此进行批改指教,这样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点的积极性。
2. 让学生作为“小画家”进行作品设计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逻辑往往是比较天马行空的,他们通常喜欢从绘画作品当中表现自我情感,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所体验到的理解认知。如若在语文教学当中融入绘画作品,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散发学生的思维逻辑,为其提供进一步学习的创造条件。例如,教师在教学《忆江南·江南好》这首古诗时,让学生在诵读诗词、大致了解该诗所讲解的内容情节的同时,基于自身在生活当中的灵感认知来散发自己的想象,根据该首古诗所提供的有关景物的字词进行绘画,使其充分展示自己所理解到的古诗意境。学生基于绘画的过程,通过丰富的想象观赏了诗人所描述的美景,并且在感悟语文魅力的同时获得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来让自身的思维认知能力在语文与生活的对接中得到充分发挥。
3. 充分结合生活认知进行课堂表演
对小学生来说,若想要吃透一篇文章的精妙之处单靠教师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在基于教师的讲解下以表演的方式对其进行展示,用最直观的理解形式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考生活当中所观察到的各种人物形象来参与课堂表演,这种方式既能在语文教学课堂上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又能使得学生将生活舞台与语文课堂充分融合,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在讲解《皇帝的新装》该篇课文时,该课文中有许多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及心理神态等多处描写,因此可以选择多位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剩余学生充当评委,这一系列的课堂表演能够让学生充分了解该课文内容要素,再结合教师的授课,使学生完全理解课文内涵,从而对此部分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创新模式,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因此,教师传授知识时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对学生最终接收到知识的效果影响很大,由此可见教师的引导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并不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会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缺乏自主思考能力、缺乏创新能力等状况。因此,教师应该尝试着创新教学模式,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