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246”高效课堂建设分析

作者: 林丽婷

作者简介:林丽婷(1981~),女,汉族,福建龙海人,漳州市龙海区石码第二中心小学,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摘 要:为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需要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中,加强对知识的掌握效果,从而能够减少课后的学习和复习时间,降低课后学习压力。文章通过对小学数学“246”助学课堂进行分析,了解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具体优势,将其应用到小学数学课堂中,共同构建高效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在课堂中能够完成对知识的学习和记忆,有效减少对课后时间的占用,帮助落实“双减”政策要求。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246”;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2-0060-05

一、 引言

小学数学相比其他学科来说难度较大,其中不仅含有大量的理论知识和计算内容,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记忆力和计算能力,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这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存在明显的畏难情绪,严重制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基于此,学校积极推动和落实“246”助学课堂,通过优化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主动性,使其能够更好地沉浸在课堂学习中,有效构建高效数学课堂,提升学生的实际学习效率。

二、 “双减”政策分析

“双减”政策是由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订的减轻学生负担的措施。受到功利性和短视化等不良教育观点的影响,中小学阶段学生不得不承担大量作业和培训。该情况下,学生在知识学习上消耗全部精力,导致其无法有效提升综合素质,不符合学生自身发展和国家综合发展的需求。同时大量资本涌入校外培训项目中,严重影响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落实。因此,应积极推进“双减”政策的落实,高度落实相关的教育问题,深化教育改革的发展,有效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双减”政策的总体目标任务包括两方面:一是校外方面降低培训热度和培训负担;二是校内方面提升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这意味着课堂教学质量应更加科学有效,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回归校园,并在课堂中完成学习目标。在该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应积极创新和优化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升实际的教学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中充分掌握相关知识,避免在课后花费更多精力,带来较大的学习负担,从而有效助力“双减”政策的落实。

三、 “246”助学课堂概述

“246”助学课堂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246”分别指代两种助学手段、四种学习思维理念和六个课堂学习环节。通过落实“246”助学课堂,能够明显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使课堂氛围更加积极,从而有效增加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收获,减少对课后学习和课外培训的需求,帮助学生实现有效“减负”。

首先,两种助学手段分别为视频导学和助学单助学,视频导学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制作或寻找的视频教学素材,其内容主要针对本节课知识点的讲解。助学单在设置时,需要围绕课堂学习内容进行,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问题化和板块化处理,突出课程教学核心内容,并助力学生提升学科素养。两种方式在课前或课程前半段实施,能够起到良好的预习效果,有利于为课程知识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其次,四种思维理念包括:①导思。引导学生理解课堂教学思维,引导其进行深度思考和探究,从而提升学生对课堂学习的兴趣,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②导学。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教学视频和助学单,完成对课堂的自主学习,并在该基础上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③导疑。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出疑问,或者主动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充分锻炼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独立思维能力。④导练。引导学生主动完成课堂和课后的练习作业,检测自身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情况,同时在课后完成知识点的复习与巩固,进而有效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全面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最后,六个课堂学习环节是指:专项训练、视频预习、知识探究、课上练习、当堂测验和课后应用。教师结合实际的课堂教学内容,将以上环节联系起来,构建活动串,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内化和应用。以上环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教师结合具体的课堂知识情况,调整不同环节内容,使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得到激活,并向新知识进行迁移。鼓励学生对课堂中的新知识和问题进行探索,在体验中了解和掌握知识内容。

四、 “246”助学课堂的优势分析

(一)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

“246”助学课堂中设置的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环节,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充分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避免传统教学中课堂听课、课后做题增加学生的被动性。在自主学习中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在课堂中保持主体地位。

(二)能够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

不同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速度不同,“246”助学课堂中,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或直接设置学习小组进行问题探究,能够最大化满足学生认知差异,同时能够降低学生的恐惧心理,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246”助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课堂中自主性较强,在合理引导下,学生达成各种目标要求,从而使其学科素养、思维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促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五、 “双减”背景下“246”高效课堂建设路径

(一)做好高效课堂准备

“双减”政策落实背景下,为合理构建“246”助学课堂,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师应积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1. 教师应加强学情分析

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设计教学环节,才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更加契合,从而提高实际的教学效果。教师应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情况和学习规律以及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在此基础上合理预设课堂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给出相应的应对方案,降低课堂教学风险。

2. 教师应做好教学设计

教师在落实“246”助学课堂模式前,应明确课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确保整体课堂张弛有度、顺利进行。以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为例,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明确本单元教学中运算的顺序和方法,以及教材中图片、情境、例题等内容,以便合理搭配构建恰当的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进行划分,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与目标,并构建相应的教学流程,使学生在课堂中完成整体知识学习、锻炼和应用。

3. 教师应准备好视频导学和助学单

视频导学是一种具有引导性的教学视频,教师可以在网络中寻找与课堂内容相符的教学引导视频,或者按照教学要求亲自制作微视频教学素材。自主制作教学视频的可操作性更强,与课堂内容更加贴合,教师在制作时可以标记教学重点内容,提高引导效果。助学单设计时,应针对教学内容完成重点划分,按照教学内容特点,选择不同的助学单形式。常见的助学单模式包括:探学式、做学式、练学式、学思式、评析式和综合活动式。以探学式为例,在设置助学单时,适当增加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或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同时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共同探讨,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并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提升。

(二)加强教学维度研究

为使“246”助学课堂教学模式的落实效果得到加强,在教学时,应重视分层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制定恰当的教学方案,在不同维度上合理优化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更加适宜的教学课堂,从而使学生更快地融入课堂学习中,降低对课堂的排斥心理。“246”助学课堂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对学生的参与性要求较高,教师在调整教学维度时,应从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的课堂活跃度。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想要让学生更快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调整教学形式,增加情境教学和视频引导,使学生在情境中有效掌握相关内容,为后续运算法则的学习打下基础。此外,应尽量增加教学方式,通过多元化教学落实课堂探究、课堂实践、课堂推理和课堂讨论等内容,使课堂教学更加高效。

(三)落实具体教学活动

在“246”助学课堂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六个学习环节构建相应的活动,将教学环节进行分析,有效构建互动串,实现教育的连接,保障教学活动的落实效果。在教学活动落实过程中,第一步应激活学生的知识记忆,利用恰当的方式使学生相关知识经验更加活跃,以提高后续知识迁移和储存效率。此时可以借助简单的问题或者习题,帮助学生回顾以往知识内容,同时唤醒学生思维。第二步应设置新知识探索活动,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完成新知识的获取和学习,有效降低学习排斥心理,提高活动的实际质量。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该部分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学习时间,同时避免时间过长使学生状态过于松弛。第三步应设置巩固环节。对探究学习的内容进行有效巩固和学习,并适当设置相应的延伸内容。如在学习四则运算时,教师在巩固学习过程中,可以扩展讲解不同类型括号的应用历史和使用方式,为后续运算定律的学习打下基础。第四步应设置课堂检测内容,结合课程内容设置题目或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以检测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效果,帮助教师了解课堂情况,以便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深度优化与调整。在活动串联过程中,使学生充分学习和了解相关的知识内容,并有效锻炼相应的能力,完成高效课堂的构建。

六、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建设案例分析

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以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运算定律》中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为例,在课堂中落实“246”助学课堂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减小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进一步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一)二助准备

《运算定律》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需要学生具备细心、抽象、概括、分析等能力,同时对运算符号有较强的敏感性。在准备视频导学内容和助学单前,教师应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学方式使学生发现加法运算定律,并学会使用字母表示,同时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顺利应用。在学习和应用中促使学生综合能力得到提升。课程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掌握、概括与应用上。

准备视频导学课件时,教师可在网络中查找相关内容,或者自己根据课堂教学进度和内容设置录制。在录制时,应注意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如教师个人形象可以不用出现在画面中,以免转移学生的关注重点。或在设置相关的情境视频和知识点讲解时,应避免设置配乐和讲解声音,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视频的引导效果。设计助学单时,教师可以使用探学式或做学式的方法合理构建。在探学式中,设置简单的题目:1. 试一试,圆圈两侧的算式结果是否相同?5+2○2+5、16+9○9+16、128+56○56+128。2. 学一学,使用加法运算定律与不使用加法运算定律相比有什么不同?3. 想一想,关于教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还有什么疑问?在做学式中,可以设置简单的实验活动完成引导:活动一,数甲、乙两个筐子里的小球总个数,先数甲筐后数乙筐时的结果和先数乙筐后数甲筐时的结果是否相同?活动二,分别按照顺序计算和使用交换律计算以下算式,看怎样计算速度更快、结果更准确:(25+52)+18、141+(22+19)、(37+465)+35。

(二)四导设计

在四导设计时,应根据整节课内容情况,选择恰当的引导方法。首先,在导思设计时,借助视频或助学单,在课前帮助学生了解本节课内容,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上文中的助学单,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思考和试验。学生在判断圆圈两侧算式结果是否相同时,仍使用较为基础的计算方式完成运算和验证,在不断计算中能够发现,算式内容相同但位置变化时,不会造成结果的变化。此时,相对加法的交换律有了初步的了解。而在使用不同计算方法计算算式时,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使用交换律和结合律后,计算更加简单,且需要的时间更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后续的学习中占据主动地位。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