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德育渗透的探索和实践
作者: 张浚贤作者简介:张浚贤(1992~),女,汉族,安徽蚌埠人,江苏省昆山高新区吴淞江学校,研究方向:中学物理教学、德育管理。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教师在开展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德育教学工作进行有效渗透。保障学生在获得物理知识以及学习技巧的同时,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教师应当注重利用物理学科的特性,培养学生物理精神以及科学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获得创新思维的有效提升。教师在进行教学渗透中,需要不失时机渗透安全思想教育;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坚定的意志力;提高教师的道德修养,为学生树立良好榜样;将生活实际与课内教材进行有机结合;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达到灵活渗透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物理;德育渗透;教学探究;教学实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2-0121-05
着眼于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物理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应当将教学重心放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上。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使得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体验。初中阶段的物理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以及理论性,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教师应当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以及信息素养,帮助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应当深度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使学生能够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促进自身物理知识的积累,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
一、 德育对物理教学的重要性
将德育引入初中物理学科,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端正的学习态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专业职能,严格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榜样,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获得健全的人格以及健康的成长。要想保障德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就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以及正确的价值观念。只有品质高尚、意志坚定的教师,才可以使学生获得身心的健康发展,对其未来的长远发展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教师将德育教学工作渗透到物理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得坚韧的意志力,促进自身道德品质的形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物理知识,并在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施以援手。鼓励学生坚定信心,走出困境,促进自身顽强意志力的形成。在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保障学生受益终身。在良好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有利于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的提升,实现素质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 初中物理教学中德育渗透的意义
在物理教学中注重德育的有效渗透,可以使得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以及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针对物理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与分析,促进自身物理知识以及科学素养的提升。
(一)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初中生是我们祖国的希望,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应当注重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将德育教学渗透到物理教学过程中符合当今时代的社会发展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将对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国家长治久安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物理教师应当肩负起这份使命感与责任感,严格要求自己的言行举止,为社会的平稳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教导青少年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教师应当注重这一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需求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及探究性,教师应当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动手能力,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新课程改革进程的顺利开展。学生在参与物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知识储备的提升,还可以养成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人素养以及思维品质都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三、 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策略
(一)在物理教学中不失时机渗透安全思想教育
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还未形成完善的思维意识。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以及实践活动时,应当引导学生树立起安全意识,避免出现意外,伤害自己的身体。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的初中生思想不够成熟,安全意识淡薄,对其进行安全思想的有效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要想使学生切实掌握安全技巧并树立安全意识,需要教师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自己探究物理学科中蕴含的安全教育知识,从而提高教学的质量以及水平。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教师通常通过下达指令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物理学习中,这会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不利于自主思维的形成。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初中物理教师在开展安全教育时,要将生活实际与教学知识进行有效的整合,使得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物理能力的提升,还可以积累生活阅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以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电路初探》为例,在本章节的教学框架中,教师需要带领学生针对家用电器的简单电路图进行初步认知。再将电路的连接方式向学生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可以针对电学产生较为深刻的认识。教师在讲解本节课程的过程中,应当将用电安全事项以及安全用电意识向学生进行传授,保障学生在安全、科学的环境中探究电路、电表知识,促进自身物理知识以及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为了加强学生的用电安全意识,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中视频播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由于不规范用电所造成的后果,从而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此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影响用电安全的因素有哪些?通过此方式,使学生逐渐获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当告诉学生正确的用电方法,以保障学生的人身安全,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二)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好习惯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教师应当抓住这一教育时机,充分利用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性格特征,设置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教学内容,在保障学生掌握物理知识的同时,促进自身良好品质的形成。根据《中小学生守则》中的要求,学生需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坚持低碳环保生活,从小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以及做事原则,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受到新课程教学内容的影响,教师在进行物理课程讲授时,需要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学生熟悉的方式开展教学设计,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间,留给学生较多自由的空间进行物理知识以及物理现象的研究与探讨。教师应当帮助学生精选适合的教学内容,实现课内教学的拓展与延伸。
以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下册第十八章《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为例,教师需要结合本章节的各种不可再生能源进行教学讲解,使学生意识到能源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看待问题,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教师需要将德育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树立起勤俭节约的好习惯。通过参与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中,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能源的有效转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学生在掌握能源转化以及合理利用的同时,获得意志品质以及道德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不可再生资源被消耗殆尽,我们的生活会受到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意识到保护资源、维护平衡的重要性。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看有关于解决资源、爱护环境的宣传片,强化他们的环保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三)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思维,是当今时代发展最主要的教育目标,能为国家的繁荣富强提供智力支持,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渗透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需要结合初中阶段的物理教学内容,设置具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活动。创新是当今时代最需要具备的品质,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并增强其创新意识,以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基于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意识。改变一直以来单一的教学模式,给予学生更多自主探索研究的空间,使得学生可以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进而得以全面发展。
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物态变化》为例,在开展本章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物质的三种不同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从而使学生获得物理知识以及学习能力的提升。云、雨、雪、霜、雾等都是水的其他形态,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探究水在不同的状态下具有哪些特征。本章节涉及较多的实验活动,要想顺利完成本章节的实验教学内容,首先需要引导学生对“温度计的使用方式”以及“使用酒精灯的注意事项”进行充分了解。保障学生在实验操作规范的前提下,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促进自身物理素养的提升。教师需要在针对“水”的不同形态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既可以掌握物理知识,还可以获得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例如,在学习“汽化和液化”相关知识时,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参与到“水的沸腾”实验中,并做好记录,从而使学生对水的沸腾条件产生清晰的认知。需要注意在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要避免碰翻烧杯,以防烫伤。学生需要一边做实验,一边思考:“停止加热后,水是否继续沸腾?”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进行猜想,在实验结束后,再进行验证,以强化自身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意识,实现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
(四)正确引导学生进行网络学习,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师在开展物理教学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网络开展学习探究,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强化其自主学习意识。初中阶段的学生心智尚未发展成熟,会存在贪玩的现象。如果教师放任学生运用电子设备进行娱乐,会导致学生的学习意志逐渐丧失,从而阻碍他们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学生沉迷网络无法自拔。教师需要联系家长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正确价值观念以及学习方法的引导。将德育渗透到物理教学课堂,使学生可以获得正确的教育。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深度了解,创设多种多样的创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解决种种问题,实现自身全面素养的有效提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来辅助自己的学习,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阻碍自身的健康发展。
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十章《压强和浮力》为例,在对本章节的“压强”“浮力”知识进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利用互联网的查询功能来搜集学习资料。通过对有关于压强和浮力的视频进行观察的方式,可以使得学生对物理现象产生更加直观、生动的感受,强化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生活中处处会出现压强现象,如窗外有风吹过窗帘向窗外飘、小孩子的玩具水枪、自行车在烈日下暴晒车胎容易发生爆炸等。这些现象都可以说明压强的存在,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运用互联网进行举例说明。这种新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其物理综合能力的提升。浮力现象在生活中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茶叶浮在水上、人在游泳时浮在水面上、鸭子在水中游、木头浮在水面上等。物理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实际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促进自身物理知识储备的提升,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五)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坚定的意志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中重要的教学内容,在进行物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探究态度以及坚定的意志力。物理实验是对自然现象的一种揭露形式,具有较强的权威性。教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德育的渗透,应当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进行有效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定理以及概念知识,促进自身物理素养以及科学精神的有效提升。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具有创新形式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意识的强化。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大胆地探索物理现象,参与物理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兴趣,推动素质教育的有效落实。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来对物理现象以及实践过程进行探索与研究,使学生严谨认真地进行实验探究,促进自身实事求是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