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的策略研究

作者: 陈亚卿

摘要: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要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及数学学习技能外,还应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让学生具备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让数学知识不再停留于纸面。与此同时,“双减”政策的不断落实,也使得小学数学教学改变了原有的模式,在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及学习负担,可以根据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学生布置分层次的作业内容,以实现阶梯式的学习能力提升。

关键词:“双减”;小学数学;分层次作业;作业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3-0064-05

“双减”政策的首要目的,是降低中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学生的作业量。而“双减”主要关注两大方面:一是学生的课后作业数量;二是学生的课外辅导班学习压力。教师需要深入了解“双减”政策“减量不减质”的核心要求,改变原有的课后作业设计思路,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学生始终处于轻松、愉快的心态学习数学。因此,为进一步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教师需要引入分层作业设计的方式,为学生布置合理的分层作业。但就现阶段的小学数学课堂教育情况而言,分层作业布置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改善,教师必须全面掌握分层作业的核心原则,从学生实际角度出发,以合理的分层作业内容及分层作业设计,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一、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求

(一)减少数学作业总量、作业时长

“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各中小学校应全面减少学生课后作业总量及做作业的整体时长,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确保学生可以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其中,针对一、二年级的学生,教师不应为其布置书面类型的家庭作业,尽量利用校内时间安排课上知识点的巩固及练习环节;而小学3~6年级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总完成时间应低于60分钟。由此看来,基于“双减”政策需求,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级、年龄,为学生布置适量作业,避免过多的作业占用学生的课后时间,或布置大量作业给学生造成负担,导致学生出现厌学心理等情况。

(二)降低学生作业负担、学习压力

除尽量降低作业总数量及作业时长外,“双减”政策也要求教师合理布置作业,提高课后作业整体质量,使作业发挥出实际价值。同时,利用作业,及时诊断学情、评估学生能力,以便了解学生学习现状,并基于现有学情,调整后续的教学设计。因此,教师需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年龄阶段特征、课后学习能力及自主学习规律,以高质量、低数量的作业,促进学生的课后自主能力发展。与此同时,采取分层次布置作业的方式,打破“一刀切式”作业的局限性,避免过多无效作业、机械性作业、重复性作业占用学生课余时间。另外,教师还需注意,“双减”政策中禁止小学教师为学生布置惩罚类作业。

基于此,为提高作业在教学中的价值,教师需要加强作业指导及作业讲解。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尽量以面批讲解的形式,指导学生在校内完成作业,并完成答疑、指导等工作。此外,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正确利用课余时间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确保学生可以在完成基础书面作业的同时,依然保持着稳定健康的作息习惯、生活习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

二、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原则及价值

(一)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的原则

1. 以生为本原则

为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的有效落实,实现高质量的分层作业设计,教师需要遵循以生为本的核心原则。要求教师能够意识到学生主体意识发展的重要性,同时将课堂主体、学习主体交还给学生,以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公思想。教师还需尊重学生的主观思想意识及主体价值,给予学生主动思考的空间,在作业布置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意识,让“教学”转变为“指导学生学”,打破原有的教学局限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发自内心地热爱学习,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2. 精简化原则

“双减”的重要思想之一,便是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基于“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必须遵循精简化原则,减少作业总量的同时,尽量提高作业质量。教师在布置作业时,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删除作业、练习册中无意义的习题训练,以提高作业价值。精简化原则在分层作业设计中,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现实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针对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减少基础类练习题的数量,此类基础题在书面作业量中的占比保持在10%~20%之间即可,剩余的习题内容以思维训练为主。这可以让学生在掌握数学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及探索意识。针对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要求提高基础类练习题的数量,占比在70%左右,并适当辅以思维拔高训练。

3. 针对性原则

数学分层次作业必须要遵循针对性原则,教师需要结合本课的实际教育内容,为学生安排与课堂知识点有关的作业习题,使作业成为课堂教学知识点的有效延伸,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除此以外,教师还需要将新知识与此前学习过的旧知识有效结合,帮助学生建立起完善且系统的数学知识体系与知识框架,以针对性原则,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及课后作业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发挥出数学作业的实际价值。

4. 差异性原则

“双减”背景下,分层次布置数学作业时,应遵循差异性原则。教师应明确不同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思辨能力均存在差异性,以至于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对新知识的掌握能力不甚相同。分层作业立足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从差异的角度上,为学生布置作业内容。要求学生的作业难度、作业量与其个人能力相匹配,才能利用数学作业激活学生的发展潜力。为学习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安排基础类作业,用以夯实基础,再为自主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拔高训练,让作业匹配学生能力,以提高分层作业的价值。

5. 动态发展原则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其思想意识始终处于高度发展的状况,因此教师的分层作业设计必须遵循动态发展原则。教师要掌握学生当前的学习情况及其学习能力的提升情况,再适当调整作业布置方案。教师必须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及结果性评价,从整体视角上掌握学生的情况,实时调整班级内的学生层次划分情况,改变原有的作业布置层级,确保分层作业的适配度。随后,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基础能力及其提升情况,制订动态化调整目标,促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以及动态变化的作业难度之下,慢慢培养学习自信。

(二)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的价值

1. 激活学习热情

在一个班级中,不同的学生存在个性差异,学生的性格、爱好不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针对学习的态度也有所差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布置的分层次作业内容,可以让作业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符合学生的兴趣偏好。如教师可以设置趣味性较高的分层作业、具有探索性质且需合作完成的小组合作作业等,利用趣味性的创新作业,提高学生做作业的热情,激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除此以外,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个人情况,设计合理的作业难度,以此降低学生因作业过难或作业负担压力大等情况出现厌学心理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有趣、合理的作业,搭配适当的教师引导,便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使学生以正确的态度面对数学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自愿、自发地完成数学作业,认真对待数学作业。

2. 促进个性发展

小学阶段的学生个体差异明显,分层作业恰好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可以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在全新的素质教育思想下,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是极为重要的教育目标之一,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中使用分层作业,改变原本数学作业千篇一律的状态,真正从学生的差异性及学生的个性发展角度出发,以因材施教为核心原则,为不同能力或不同性格的学生设置针对性的作业内容,便可大大提高数学作业的完成效果,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分层布置作业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在课后为学生创设出满足其自主发展规律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发挥个人的创新思维,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3. 提高作业效率

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抽象性特征,导致部分学生在刚刚接触数学学科时,无法理解过多的抽象知识,认为数学学科极其困难。想要学好数学,需要学生具备极强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从全面角度、大局观角度思考问题,并能灵活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过去的教育模式下,部分教师会使用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解题思维,让学生记住某类题型的解题方式。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发展会被局限在各种题型之中,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制订分层作业内容,提高数学作业质量,让学生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尽可能多地完成数学作业,在教师量身定制的作业内容之下,慢慢夯实数学基础,再配合有趣的分层作业类型及符合学生能力的作业内容,便可以提高学生的作业完成效率。

三、 当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作业量较多

在“双减”政策正式推出之前,我国教育界的学习压力体现出了低龄化趋势。越来越多的学生面临着集中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对各项知识的基础掌握能力,教师会为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习题,力求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熟能生巧”,掌握各种题型的处理方式,并将各类数学知识点牢牢记在脑中,这便是“题海战术”的典型特征。此类教学形式过于固化、死板且大量的习题会给学生带来极重的作业负担。在“双减”政策正式落实并持续深化的过程中,已经有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的作业设计思路,并尝试减少作业数量,但部分教师又担心这样的做法会拉低学生的学习成绩,导致学生进步缓慢。还有部分教师主动减少了学生的作业量,但这部分学生需要在家长的要求之下,耗费大量的时间完成额外的练习题或练习册。这种情况若长期持续,多半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或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学生越来越不爱学习数学。综上所述,在种种原因之下,“双减”政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推行效果不佳。

(二)作业形式单一化

为了追求课后作业与课堂知识点的联系性,部分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内容时,均以教材中的知识点或者习题为主,通过习题培养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点的应用方式。因此,小学数学作业内容往往以大量的书面作业为主,与“双减”政策的要求背道而驰,也不符合当下的多样性教育理念。“双减”与素质教育的双重推动之下,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学生的综合能力并不仅局限于解题能力或考试成绩。从这一角度上看,教师需要改变单一化作业形式,以创新的思路为学生布置分层作业,避免学生在大量作业习题的影响下,出现思维僵化或思维固化等现象。要求创新类分层作业能够满足学生的主观需求,利用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培养学生的思考意识,让学生在课后的自主学习中探索数学知识。

(三)作业评价不合理

教学评价应始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实际上,部分教师针对作业的评价设计并不合理。教师在作业评价时会将习题完成度和正确率作为单一性的评价标准,难以全面掌握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情况及学生的进步水平。且部分学生之间存在抄作业等不良的学习行为,也会导致此类单一性作业评价的结果失真。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学生布置分层作业,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合理分配作业内容,便能够清晰、直观地掌握学生当前的进步情况,降低学生互相抄作业的概率。

四、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分层次布置作业的策略

(一)严控作业总量,选择性布置作业

数学教师必须立足“双减”政策的实际要求,在教材规定的教学内容基础上,完善作业布置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降低学生的作业总量,选择性布置合理且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树立整体的教学观,按照学生实际学习的能力,划分为不同层次,基于学生的课堂表现、随堂反馈、考试成绩与日常学习态度等多个角度,开展系统、全面的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真实情况,再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情,布置难度各异的内容,以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