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研究

作者: 胡敏

摘要:随着学生学习压力的增大,中学生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学校在新课标下对教师也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在培养学生的物理解题方面的能力上,需要教师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构建主义学习理论中,想要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就需要学生处于真实情境下,所以情境创设成为教师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在运用中还是会存在问题,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情境与真实生活脱节,让学生无法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中。如果教师发现生活中的教学资源,利用生活化情境创设,通过实际生活情境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物理知识的探索中,以此提升学生的物理学习水平。文章主要围绕初中物理,分析在教学中利用生活化情境创设的有效策略,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方式,帮助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物理;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3-0106-05

对于初中生来说,物理课程中的学习难度较高,需要有一定的思维拓展能力,而且在教学中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学生听课的状态,教师授课的状态都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新课改下想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使用多种多样的手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是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用得较多的方式。其实生活中很多现象都与物理有关系,有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融入,能够提高学生的探索欲望,从而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于教师来说,生活化融入初中物理教学中,让教师能够选择更多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形式,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物理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一、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意义

物理是一门注重引导学生逻辑思维、留心观察的学科,而生活现象融入教学情境中为观察和实验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脱离了生活化情境观察,接下来的教学也就没有了落脚点,所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教学中应用生活元素,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让学生从生活化的情境中观察事物,深化学生对物体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应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激发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开启学生学习知识的钥匙,也是学生学习动力持续产生的必要保障。在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中使用的问题情境脱离了实际生活,对部分学生来说这些问题并不能帮助其将物理知识情境化,最后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因而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的问题情境创设,将实际生活现象中的例子融入物理教学中,消除物理与学生之间的隔膜,进一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物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体会到物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探索物理知识的欲望,帮助学生巩固物理知识,并通过实际生活现象的引入,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教学氛围。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物理教学中实施问题创设的目的也是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能够从根本上理解物理原理。但是在以往物理教学中教师使用的问题情境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并不能帮助学生对相关问题展开深入理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发挥问题情境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不断更换假设的生活情境,将同样的知识套用在不同的场景中,通过这样的方式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知识并加以思考。这样的方式虽然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物理知识在不同环境下的相关作用,但是并没有与实际生活有联系,也就很难让学生对相关问题作主动串联。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来创造问题情境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从物理的角度去思考在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还能在实际生活中探索物理知识,让学生根据自身经验提出更多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

(三)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

在以往教学中,教师中总是把物理教学当成概念性教学,学生对了解到的理论知识处于封闭状态,教师的讲解也是无趣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死记硬背,对物理概念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对物理公式进行死记硬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印象,但是在考试中学生并不能灵活地使用这些公式,学生只是记住了公式,并没有对其真正的原理进行探索,一旦在教学中转换了场景或者是数据,学生便不知道要从何开始解决问题。而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导学生理解物理中包含的基本规律,在物理实验中应用公式,通过学生在生活中的探索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让其实现知识迁移。

(四)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物理是基于对生活的观察,无论是伽利略在教堂中看见天花板上的吊灯摆动,从而发现了钟摆原理,还是在苹果砸中牛顿的脑袋,发现了万有引力,都可以发现一个道理,即物理是基于对生活现象的观察,来自生活。即使这些故事被赋予了很多传奇色彩,但是因为时间太久已经无法考究其中的真实性了,虽然是这样却没有人怀疑这些原理与生活实际相关,来源于生活。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很难在教学中利用这一点,甚至是忽略,在物理教学中常常是为了教学而教,这种刻板的教学形式无法促进自主学习,甚至会为了学习而学,无法理解深层的含义。最后的结果就是,教师按照教材上的内容教了,学生也学到了教师讲授的内容,但是物理成绩就是不理想,学习效果不好等。生活现象创设问题的教学能够加深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物理知识,这样也能降低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的难度。

(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物理知识来源生活,也会应用于生活,无论是我们现在人手一部的手机,还是在宇宙中的探索器,都会应用到物理知识。由此就可以看出,物理学习最终还是要应用于生活。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所以学生对物理知识的了解只局限于教材中,局限于课堂中,对物理知识的应用也只是在习题中,学生很难将物理知识应用在生活中,即使在生活中遇到了相关的生活现象,学生也很难联想到物理知识。面对生活中出现的物理问题,学生更是难以解决。所以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源,应该怎么运用,在问题的创设中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物理应用能力,那么学生的物理成绩会更上一层楼。

二、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

在物理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的基本原则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概括:一是发散性原则。教师在教学中设计问题情境时,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合适的教学切入点,保证整个班级的学生都能够体会到物理的魅力,从而提升学生创造性思维。二是教师在选择问题情境的时候要以发展的眼光进行。在教学设计中选择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深度思考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学习,让学生有一套自己学习物理知识的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是要遵循学习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要了解班级学生的基础水平,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把握问题的难度。四是要尊重熟悉性原则。利用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通过生活化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看见物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将生活现象作为学习物理的基础。

三、 目前初中物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依然使用传统教学方式

物理课程不同于其他学科,在教材的使用上没有其他学科灵活多变,具有一定的单一性。虽然学校中的物理教师团队偏年轻化,但是教学方式并不“年轻”,教学模式还会以传统授课的方式为主,让原本复杂的物理知识在枯燥的讲解中更难理解,而且也无法活跃教学氛围。灌输性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后很难将知识点记住,学习效率低下,很难将知识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相关知识点只能根据课本内容进行理解,死记硬背。如果不通过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学生很难将琐碎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导致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知识都是分散的,增加了学生记忆和接受知识点的难度。

(二)教师的角色定位模糊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很容易对自己的角色产生定位模糊的现象。在物理教学中教学任务重,教学内容多,教师往往在完成教学任务、追赶教学进度的过程中忽略了和学生互动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外,还需要在教学中扮演其他的角色,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其实在现阶段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依然还是以教师为主,对在学习中不主动的学生很难成为教学中的主体,从而导致课堂气氛压抑。这种教学模式早已不符合新课改政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教师要创新物理教学形式,通过生活实际现象的融入,让学生感受学习物理的乐趣,调动学生在学习物理中的探索欲望。

(三)不重视在课堂教学中的氛围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教育改革中对教学创新的认识不足,在实际授课中依然是教学中的主体,对学生进行填鸭式教学、单方面的知识输入,让学生无法理解物理知识的基本意义,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会出现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在物理教学中不只是需要学生记住物理公式,运用物理公式解题,还需要将物理原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运用到其他学科中。教师如果过度在乎理论教学而忽视了课堂教学中的氛围,就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很难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不能满足新时代下对初中物理教学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可以进一步活跃课堂氛围,让原本单一的教材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变得有趣,并且减轻了学生在记忆物理知识点中的压力,学生可以将相关知识点串联起来,提高学习效率。

四、 基于生活现象创造物理问题情境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开展物理课堂实验

物理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基于生活现象得出的,通过对生活的留心观察得出其中的基本原理。回想古今中外的科学家都是在自己的身边发现其物理现象后再展开研究的,并以此提出大胆猜想,然后进行实践,最后求证猜想。由此可以看出,现象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在教学中利用生活现象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也要利用初中生对一切都感兴趣的特点,对所有的新鲜事物都感兴趣,有动手实践的积极性,对实验课和实践操作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生活现象的基础上展开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对物理实验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并且实验课程的开展能够提高物理教学中的学习氛围,因此利用生活现象展开的问题情境创设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是很重要的部分。例如,在“蒸发”这个原理的讲解中,教师可以提出一个学生经常接触到的生活场景,如何让衣服快速变干,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调动学生在物理课堂中的积极性,在讨论中产生新的物理火花,培养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创新思维。又如,在进行“声音”的学习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听听生活中各类声音,加快学生对“声音”基本概念的理解。在学习“摩擦力”时,可以让学生用汽车模型在不同的材质上进行滑行,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体会不同材质之间产生的不同摩擦力。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在教学中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提升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记忆力,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然地懂得物理原理,运用物理公式,这为提升学生物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近几年中考物理考试题型来看,发现物理实验的题目越来越多,对物理实验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所以在教学中开展物理实验十分重要。

(二)教师要掌握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时机

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进度,在合适的时间提出问题情境创设,既能调动课堂教学中的氛围,还能将问题情境创设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放大到最大化。一般我们可以从这三个时间进行提问:一是课堂导入中。课堂导入进行适当的问题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并且带着问题进入课堂教学中能集中注意力。如在“碘气体”这堂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向学生提问“由于‘蒸发’的原理可以让衣服变干,那气温低的时候衣服会干吗?这个过程有出现水吗?”通过这样的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答案,让学生能够深入思考教学内容,在学习中会发现冰的熔点是0℃,并没有到熔点就由液态直接变成气态。二是在知识点上进行问题情境创设。如在“人耳听不见的声音”的课堂教学中,对次声波的理解是抽象的,教师可以根据地震中出现的不同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此类现象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三是在课堂总结部分。这个环节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延伸,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结合当堂课中学习到的内容,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与物理知识有关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