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背景下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作者: 欧阳怡
作者简介:欧阳怡(1990~),女,侗族,贵州三穗人,三穗县民族高级中学,研究方向:高中语文教学。
摘 要: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的阅读教学模式,有效弥补了传统阅读教学模式阅读量不足、阅读视野过窄等局限性,逐渐成为语文教学中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由于群文阅读普及时间尚短,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较少,存在很大的优化空间。因此,研究人员基于群文阅读法的教学价值,深入分析高中阶段群文阅读法存在的问题,从主题设置、文本组合、教师指导、教学评价等方面入手,全面提升高中生阅读水平,通过这种方式实现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助力语文阅读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关键词:核心素养;群文阅读;高中语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5-0009-05
阅读能力是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切实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和语文阅读教学效率,相关教职人员积极尝试利用各种先进的阅读教学法。而群文阅读法的出现,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开辟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因此,相关教职人员积极尝试将群文阅读法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这种方式对高中语文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与完善,进一步提升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充分发挥群文阅读法的教学功能。
一、 群文阅读法典型特征
(一)主体性
群文阅读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特别强调以“人”为中心,从整体出发来组织阅读教学,通过集体智慧来实现对课文内容与结构的整合。第一,语文教师在布置阅读主题前,对高中生学习情况形成全面的认知,倾听高中生对各种阅读主题的真实看法,由此筛选出适合于高中生身心发展水平的课文。与传统的单篇阅读教学法相比,群文阅读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备课,不仅提高了阅读教学效率,还培养了高中生的语文素养。第二,群文阅读法能够让高中生切身投入读书过程,开阔思维,主动思辨,在教师正确的引领下快速提升阅读水平,对提高考试能力、养成阅读兴趣大有裨益。
(二)开放性
群文阅读教学中,开放性是其最核心的特点。群文阅读是多篇课文组合在一起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方法。第一,阅读内容开放。围绕某一个主题将若干篇存在内涵联系的文本组合在一起,引领高中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验阅读的乐趣与价值。群文阅读内容不囿于课本中规定的范围,语文教师围绕主题对阅读文本自由分组,通过这种方式令群文阅读更自由、包容。此外,群文阅读不仅从不同角度分析和阐释同一主题中每一个小题目的联系与区别,还需要学生自主选择文章的切入点,并通过多种方法深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意蕴。第二,阅读教学策略开放。该阅读模式下,语文教师不再单方面阐述其对阅读文本内容的理解,而是与学生一起讨论。通过多元的教学方式令每一位高中生都能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思考、研究阅读文本内容。
(三)探究性
群文阅读法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基于教师的视角,每一次群文阅读教学,都是对阅读活动的一次深入探究。为了确保群文阅读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需要深入了解高中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综合考虑高中生的阅读倾向以及阅读能力等因素,在不脱离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对群文阅读主题的设定以及阅读资料的组合进行深入探究。基于学生视角,每一次群文阅读教学,都是一场围绕主题所开展的思辨活动,在自主阅读过程中,高中生独立分析阅读资料内涵,通过大量的阅读逐渐对该主题形成共识。从本质上看,这种阅读共识的形式,其本质就是对阅读文本不断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
二、 群文阅读的教学价值
(一)优化课程体系
1. 完善课程体系
理想状态下的阅读教学体系,应该包含单篇阅读教学、群文阅读教学、整本书阅读教学等模式。传统语文教学体系中,对阅读文本整体结构把握以及高中生阅读经验积累等问题较为忽视,导致语文阅读教学任务无法实现预期目标。从属性方面来看,单篇阅读是在微观层面提高学生阅读素养,通读全书则是从宏观层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二者之间缺少中观层面的阅读法作为桥梁,而群文阅读法的出现有效弥补了中观层面阅读教学短板,令语文教学体系变得更加完整。
2. 促进校本课程建设
群文阅读法具有开放性特点,因此在实际运用该教学方式的过程中,相关教职人员可以基于地方特色,灵活调整群文阅读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阅读课程。此外,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视角,高中语文课堂逐渐形成“群文阅读+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模式。高中语文教学组可以将“群文阅读”作为切入点,开设校本课程,组织广大语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并对群文阅读相关理论进行细化分解,通过这种方式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语文阅读精品课程”。此外,为了更好地发挥群文阅读的作用,教师需要与学生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将群文阅读由课堂延展至家庭,打破课堂教学在时间以及空间上的桎梏,借助这种方式将群文阅读内化为高中生学习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
(二)提升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
1. 提高阅读效率
分析近些年高考语文试卷可以发现,语文试卷中阅读文本的篇幅逐渐增加,学生如果不具备良好的阅读能力,则无法在规定时间完成阅读,对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自信心造成严重影响。而采用群文阅读法,能够在平时授课过程中让高中生熟悉大篇幅阅读节奏,不断磨炼阅读技巧,熟练掌握默读、跳读、精读等常用的阅读方法,帮助高中生在考试中顺利完成阅读题目。
2.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大量的文本阅读,让高中生逐渐形成“边阅读边思考”的思维意识,在阅读文本过程中思考阅读材料的主旨内涵,通过这种方式培养高中生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高中生进行阅读讨论,针对群文阅读文本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引导高中生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对本次群文阅读中所有资料进行总结和概括,逐渐形成高阶思维。
(三)促进教师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传统语文阅读模式下,教师通常会将注意力放在与高考相关的阅读资料中,没有足够的时间与高中生欣赏课外美文。这种背景下,语文阅读教学呈现出程式化倾向。而采用群文阅读教学法,能够围绕某一个主题,深入开展课堂讨论,令语文阅读课堂变得更加多元。因此,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阅读群文作品。在此过程中,教师也需要积极体会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对课堂、学生以及教师自身所带来的变化,感悟语文课程教育改革思路,积极投身语文教学改革大潮。
三、 应用群文阅读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主题设置不合理
从本质上看,群文阅读法是一种探究性学习活动,设定明确的阅读主题是实现群文阅读目标的基本前提。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一些语文教师设置的群文阅读主题缺乏合理性,令群文阅读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1. 没有考虑高中生的阅读需求
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参与到群文阅读主题设置工作之中,大多数学生对群文阅读主题的认知较为模糊。群文阅读所选的文本与高中生阅读需求脱钩,导致语文教师组织的群文阅读活动无法调动高中生的阅读积极性。
2. 缺少学科依据
除了与学生阅读需求不符,主题设置得不合理还表现为主题设置缺少学科依据。通常情况下,语文教师都是基于语文大纲以及实际教学进度,针对语文科目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设置群文阅读主题,以期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高中生攻克语文学习高难度知识点。此外,还有一些教师会照搬互联网上好评率较高的模范课例,结合目前的教学进度设置主题。这些设置主题的方式虽然效率较高,但是缺乏科学依据,前者令群文阅读成为教材内容的延展,容易让高中生产生畏难情绪,后者则忽视了高中生的学情,令高中生无法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阅读知识体系,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阅读文本组合不恰当
一些语文教师在挑选群文阅读文本时,没有跳出语文教材的框架,将目标聚焦于某一个单元,以单元的形式挑选、组合阅读文本。尽管这种设计方式能够节省大量筛选阅读文本的时间,但是一味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群文阅读材料,则失去了群文阅读教学的作用。高中生无法冲破教材的框架,阅读活动逐渐变得片面、教条,感受不到阅读带来的快乐,只能被动进行阅读活动,令高中生逐渐丧失对群文阅读的期待与热情。
(三)教师缺乏有效的指导
实际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一些学生始终无法融入课堂问题讨论之中,语文教师与高中生之间的沟通效果不尽如人意,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缺乏有效的引导。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主要通过提问、启发的方式让高中生得到预设的答案,这种预设的答案具有唯一性与客观性,从抽象层面来看,教师对学生的引导类似于一种“口语问答题”,学生在得出正确答案之后便不再思考。而在群文阅读模式下,学生对阅读文本的感悟多种多样,并没有清晰且唯一的答案,这导致很多高中生害怕自己得出的结论与老师的结论不符而拒绝发表意见。这种情况下,如果老师依然采用传统的引导、启发方法,就只能与少数几位学生沟通,令群文阅读课堂流于形式。
四、 高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优化具体路径
为解决高中语文群文阅读中暴露出的一系列问题,相关教职人员基于高中生真实学情,发挥群文阅读教学主体性、开放性、探究性特点,从主题设置、阅读文本选择、教师指引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对群文阅读法进行全面优化。
(一)灵活设置群文阅读主题
1. 以高中生阅读需求为驱动设置主题
高中教师在设置主题的时候,要考虑高中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在符合高中生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尽可能设置与大多数高中生阅读倾向相符的群文阅读主题。只有通过对群文阅读主题的不断优化,才能引导高中生对阅读主题进行深入思考,提升高中生阅读能力。第一,教师要通过与高中生的长时间沟通,了解高中生的语文阅读基础能力,根据学生阅读能力设置阅读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根据“探索新区域”原则,适当提高阅读主题难度,令高中生能够在付出一定努力的情况下完成阅读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高中生树立对语文阅读的自信心。
例如,教师围绕“《诗经》中人物形象”这一主题,布置群文阅读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关雎》《蒹葭》等《诗经》中的经典名篇,因此,高中教师尝试对该主题进行细化,将其改变为“《诗经》中女性形象”。确定主题之外,将《秦风·小戎》《周南·卷耳》等名篇整理为群文阅读资料,高中生通过阅读上述资料,进一步了解《诗经》对女性形象刻画的技巧,并在此过程中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独特魅力。
2. 基于课程标准设置阅读主题
为保障群文阅读主题的完整性,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群文阅读主题进行统一设计。基于高中阶段语文学科12个教学目标,设置不同的群文阅读主题,尽可能令群文阅读主题覆盖所有教学目标,切实提升高中生语文综合素养。
例如,围绕“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目标,教师布置了“松梅竹菊品行高”群文阅读主题,将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关“松梅竹菊”的诗句以及文章汇总为阅读资料。一方面锻炼高中生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另一方面借助“松”“梅”“竹”“菊”这四种极具人文内涵的植物,了解古代文人对个人品行的严格要求,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审美兴趣,提高审美品位。
(二)优化阅读文本组合
针对群文阅读中存在的文本组合不合理问题,教职人员尝试从整合教学资料、严把文本数量两方面入手,提高群文阅读文本组合的合理性。
1. 整合教学资源
第一,整合课内教学资源。语文教师可以参考其他版本语文教材,将其他版本语文教材中的内容编入群文阅读文本库,并根据不同的主题对其他版本语文课文进行灵活编排。与其他类型相比,能够入选教材的课文其文学价值以及语文知识更为丰富,具有很高的学习价值。将这些优秀的语文课文作为阅读文本,能够从整体上提升群文阅读文本质量。第二,整合课外资源。课外资料种类多种多样,能够有效填补语文教材在某些方面留下的空白。在整理群文阅读文本时,可以基于互联网平台,搜集与课文存在一定联系的课外资源,通过这种方式拓宽高中生的视野,在提高其阅读能力的同时,帮助高中生以更为全面的视角解读课文。例如,语文课程进行到《六国论》时,教师可以将苏轼所著的《六国论》以及闫文峰所著的《六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作为群文阅读文本,引导高中生以不同的视角,对课本中苏洵的《六国论》形成全新的认知。第三,跨学科资源整合。除了传统意义上的诗词歌赋、文学名著,其他学科的资料也能成为群文阅读的理想文本。实际工作中,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保持沟通,将其他学科资料转变为群文阅读文本,以群文阅读为平台实现各学科知识的交叉与融合。此外,语文教师积极尝试拓展群文阅读中“文”的类型,特别是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行业深入融合的背景下,语文教师可以尝试将图片、视频、音频制作为群文阅读资料,以更具视觉冲击力的方式展示群文阅读主题,调动高中生参与群文阅读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