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路径分析
作者: 杨辅财作者简介:杨辅财(1980~),男,汉族,湖南临湘人,福建省晋江市季延初级中学,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学生的身与心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他们也极容易受到外界各项因素的影响,导致自己心理上出现一些问题。在这一阶段,各学科的教师除了要向学生传授学科知识,还应该专注于培养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所以人格教育便在初中阶段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历史是一门人文性的学科,其中就包含着一些十分优秀的品质。比如爱国主义情怀、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并且还有一些历史事实可以让学生以史为鉴,知方寸、知正误,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及人格品质。所以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在初中课堂上实施人格教育,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青少年,整体提升初中学段学生人格教育的水平与质量。
关键词:人格教育;初中历史;实施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5-0132-05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就目前而言,培养健全人格、具备优良品质的高素质人才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要求。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学科教学中,教师就应该充分挖掘其中所涉及的人格教育因素。采取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实施人格教育,丰富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措施,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由此,整个学科才能充分彰显“立德树人”的理念,专注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一、 人格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价值分析
(一)有利于彰显新课改的本质要求
在现代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培养更为优质的人才,就应该注重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创新。所以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国就中小学改革的趋势提出了新的认知,专注于培养学生的人格。在强化基础学科知识教育的同时,要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态度。要让学生有更为深入的道德与人文认知,有效地顺应新课改的理念。所以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实施人格教育能够充分拓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帮助学生在实现知识学习的同时,发展自身的能力及素养,能够借助课内的知识去深入地挖掘各种积极的情感及价值元素。比如自尊、自信、乐观、爱国等,这些都属于健全人格品质中的重要一环。将其做深入的挖掘,能够让学生从传统的学习模式转变为契合新课改理念的学习模式,以智力为主转向以人格为主的教育,展现教育新风尚,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将他们培养成为契合社会大发展背景的优秀新青年。
(二)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
历史学科本身就是向学生讲述一些较为真实的历史事件,向学生介绍一些优秀的历史人物。在我国开设历史学科这门课程,除了要让学生铭记历史、牢记历史、以史为鉴,还要让学生能够从各种各样的历史事件中体会到一些情感,能够更好地把握这门学科。从辩证统一的观点去分析历史中的人和事,提炼出优秀的观点,形成健全的人格,更好地展开现代化的学习及生活。在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个历史事件进行描述,而后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发生过程、历史背景、历史地位、历史意义等方面进行背诵和记忆。但课堂中缺乏互动,很少让学生针对某一个历史事件或者某一个人物展开多元化的表述,说出自己的历史情感,这样就很难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与质量。而在历史课堂中融入了人格教育之后,教师就必须要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要尝试创设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能够融入历史课堂中,体会到历史事件中不同的社会背景,去感知不同的人物和事件,帮助学生有更为深入的认知。在此基础上,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深远发展,也能整体提升课程教学的质量,实现高质量的课程教学。
(三)有利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上文的分析中提到:在初中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实施人格教育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在这一阶段培养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比实施学科知识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它将决定学生一生的发展方向。在实施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专注于人格教育,让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能够以更为积极的心理和态度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些困难。在实现人格教育的同时,也能够落实学科知识教育,进一步促进学生身与心的全面发展。所以人格教育能够让学生由内而外地形成更为积极的、健全的心理及精神品质,能够让学生从辩证统一的视角着手去审视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史为鉴,知荣辱、知兴替、知进退,让他们从历史事件中获得更为深刻的认知,加深自己的体会与感悟。由此,学生也能够从更为多元的角度去展开学习,去实践,让自己的身与心得到切实的发展。
二、 人格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施路径分析
(一)情境创设,健全民族情感
在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时候,教师就应该专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以情境作引导,对学生形成积极的指示,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内容的理解。将枯燥、乏味的历史文字转变为具有画面感的故事,让学生牢记历史中发生的每一个场景,去体会当时的气氛,感悟历史人物的情感与情绪,增强自身的民族情怀,进而健全人格。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鸦片战争》这一篇课文的时候,就应该专注于教学情境的创设。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创设多媒体情境,给学生播放某些电影中的相关镜头。比如清朝末年官兵吸食鸦片的场景、政府白银大量地流入海外的情景、当时的人民家破人亡、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的情景等。从这些短片中让学生更为深入地了解到鸦片战争给当时的清朝带来的严重伤害,进一步认知到侵略者的可恶嘴脸。他们将鸦片大量流入中国,不仅荼毒了当时的清政府,也让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让学生清晰地认识到“鸦片”的危害,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进一步认识到远离“毒品”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学生也能够获得更为深入的认知。因为“闭关锁国”政策的提出,使中国逐渐远离世界,逐渐变得落后。国内与国外势力的悬殊,使中国只能被迫地挨打。从鸦片战争中就可以看出:第一条屈辱条约签订之后,各种各样屈辱条约随之增加。这也让学生看到了中国的落后,进而总结出“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在分析了这一层内容之后,学生也能从中得出一些结论。比如要想让国家的国力增强,就要让民族力量增强。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让自己成为祖国和民族繁荣昌盛的重要力量和坚石。在学生得出了这些结论之后,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给学生展现在鸦片战争时期的爱国主义人士及其代表性事件。比如林则徐与“虎门销烟”、关天培与“虎门之战”、陈化成与“吴淞保卫战”、葛云飞与“定海之战”等。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的文献资料或者影视片段。帮助学生进一步地认知当时这些爱国主义人士的情怀与理念,能够由内而外地对这些人物形成崇敬之情。以这些人物为榜样,激活自身的民族情感,积极提升自己,树立起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让人格教育落到实处。
(二)问题导学,健全人生态度
在初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积极地使用问题导学法,这是基于学生以及历史学科特点所设计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要是以问题的方式呈现,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多元化的思考,并阅读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而综合地分析出自己的答案。在这一过程中,便能够充分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以更为主动的状态去展开学习及实践,融入学科知识的探究与分析中,进而培养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健全的人生态度。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时,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向学生讲述孙中山少年的革命活动,能够掌握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的有关史实,进一步理解孙中山成为革命先行者与他早期一系列革命活动之间的关系。在识记“三民主义”内容的过程中,感受到孙中山百折不挠、追寻救国之路的探索精神。所以在让学生了解这一系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专注于人格教育的渗透。要能够让学生从感悟孙中山为中华民族之独立所做贡献的基础上,形成更为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并能够从孙中山先生的身上看到坚忍顽强、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与气魄。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与认知,教师就可以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学习与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1. 孙中山早年的学习方向是什么?
2. 是什么让孙中山转变了志向,投身于政治?
3. 尝试总结同盟会的基本情况。
4. 将同盟会与兴中会的政治纲领相对比,得出异同点。
5. (出示历史文献)尝试从历史文献中总结出“三民主义”的内涵。
如上,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不同的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有人格教育的导向。比如,针对第1个和第2个问题,主要是激发学生面对困难与挫折时不放弃、勇往直前的情感与情绪。第3、4题是要让学生形成历史分析能力,让他们具备自主学习的勇气和决心。针对问题5,主要是让学生从三民主义的内涵中理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深层内涵,从而进一步激发自身的民族情感。学生从孙中山先生身上看到一个爱国人士应该具有的品质,将其迁移应用于自己身上,完善人格品质,健全人生态度,催动他们实现更为深远的发展。
(三)生活化教学,健全家国情怀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时候,应该积极地联系生活实际,要明白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就是要贯穿于生活实际,要在生活中积极展现。所以教师在实施教育教学的时候,就应该实施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加深自己的感悟,去理解更为深层的历史情感,感受到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变化,进而激发出家国情怀,整体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获得更为深远的发展。
以人教版初中历史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这一单元讲解了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七七事变等历史事件,为我们展现了当时中国人民被侵略者欺压的各种情形。而后也向学生介绍了全民族抗战的整个过程,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互相配合,使抗日战争获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一个单元虽然浓缩成了五节内容,但是短短的五节内容却是中国人民以巨大的牺牲和无尽的血泪凝注的。前后拉锯了近百年,既展现了中国人民被压迫、被欺辱的一段历史,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依旧誓死保家卫国的壮烈情怀。那么针对这一单元的教学,教师就应该积极地实施生活化教学,要尝试从多个角度引入生活元素,加深学生的认知,切实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组建成学习小组或者让父母陪伴自己,自选一部电影(《二十二》《金陵十三钗》《南京!南京!》《拉贝日记》《南京·被割裂的记忆》《黄石的孩子》《南京1937》《屠城血证》)观看。在观看完之后和同学或者父母查阅更多有关于电影背景的相关史实资料,写一篇观后感或者观影报告(200~400字);其次,在观看完电影之后,根据所在地域有针对性地展开社会实践。比如,位于上海、南京(被侵略者占领过的地区)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采访幸存者,通过让当事人描述历史情景的方式,进一步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可恶。如果所在地区没有幸存者,则可以参观当地的红色博物馆、抗日战争遗址等。在展开社会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拍摄视频或者照片,留存资料,完善实践调查报告;最后,当学生完成了一系列的生活化实践之后,教师便可以让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展开调查报告陈述会、辩论赛、演讲比赛、角色扮演等一系列实践活动。
将生活化的体验转变为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以自己的方式来展现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这样一来,才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与认知、感悟与思考,促进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内容发生的背景。而后在多元化的实践体验中对比现今的幸福生活,深刻地认识到现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获得爱国情感的升华,健全家国情怀,彰显人格素养的培育过程。
(四)故事讲述,内化品质
初中是学生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在这一阶段落实对学生的人格教育至关重要,能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高尚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而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人格教育是最为重要的探究课题。教师应该找准人格教育的切入点,在课堂中运用丰富的历史故事,借助生动的故事语言和明确的故事主题,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引导学生走进故事,了解故事的真谛,同时深入故事中的人物角色,代入他们的世界,领悟他们高尚的品格和情操,由此于无形之中给予了学生人格教育和指导,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和思想,有效达成了人格教育的目标。
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这一模块知识为例,该模块主要是从明朝的科技、建筑、文学等角度切入,为学生展示了雄伟的北京城和明长城,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所创造的伟大成就,有效激发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培养了学生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则可以以文本中的重要人物李时珍、宋应星、徐光启等为立足点,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科学家取得成功的原因,解读他们的故事。学生通过讲一讲、说一说等形式深入思想主题,了解艺术表现手法,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鉴赏水平,深化学生的文化内涵,循序渐进地实现人格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