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安冬艳摘 要:新课标指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内容,对数学学科而言,教师需要重点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文化品格及思维品质。章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基于新课标的教学培养要求,教师需要关注章起始课的设计,并联系学生的现实发展情况来思考教学过程的有效设置方法。文章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设计的方法作出了研究,笔者先对章起始课的概念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其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联作出了论述,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教学操作方法,以期对教师的教学可以产生借鉴启发的作用。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6-0066-05
初中数学章起始课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倡导。为了更好地构建章起始课,教师需要对章起始课的概念与价值进行解析,在此基础上联系章节研究分析上好章起始课的关键点,并结合实际去寻求有效教学设计的方法。
一、 章起始课的概念分析
从时序维度上,章起始课是指这一章正式授课的第一节课;从课程维度上,章起始课用学生能听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本章的学习目标,体现本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主要思想、基本内容结构、学习建议,特别体现与已有课程体系的联系;从结果维度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始终清晰学习目标。对于数学教学而言,章起始课的设计可以帮助学生在章节学习的初始时期对数学学习的内容产生系统的认知,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可以提升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系统化了解程度。
二、 章起始课的设计与核心素养培养之间的关联
在当前,我国新教材的编撰思路为“整体——部分——整体”,在此结构下,章节的章头还增设了章引言内容,其可以理解为“章头图”“章头语”“章头问题”等,在这一结构下,教师需要设计章起始课程来配合教学的总体设计。由于章起始课程是面向章节起始的整体内容,其构成丰富多样,且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教师可以在章起始课中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来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并让学生对章节学习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而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发展的关键能力集合,其需要教师来创建综合化的情景,给学生创建思考分析并发展自身思维的有效过程。由此可知,在章起始课的有效设计中,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可以被教师巧妙地融入。
三、 初中数学章起始课教学设计方法
(一)做好课下研究,分析章节内容
为了设计有效的章起始课教学,教师需要作好课下研究,并在课下研究的过程中对章节的结构、内容、重点进行分析,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教学流程的构建方法。在实际中,教师除了需要对章节的知识内容进行结构分析外,还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对教学目标进行分析,抽离出具有代表性的教学目标。
1. 依托教材研习,解析章节内容
教材研习是帮助教师实现教材通透理解的关键,只有教师自己有效地了解了章节的内容构成,才能合理有效地设计课程。对于章起始课而言,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展示本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并解析单元的中心内容,让学生实现基本的知识了解。为了推动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教师还要从学生的各项能力培养出发,结合章节的知识内容,在章起始课的教学中展示情境,设计活动。
例如,在进行“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时,教师需要借助课下研究对章节内容进行解析,分析本章节的主要教学构成。在实际的研究中,教师需要从本章节的主要教学概念与解题教学重点出发,思索需要学生掌握的内容有哪些,分析有哪些内容需要在章起始课的教学中给学生作出初步展示与解析。研究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章的知识内容重点在于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的学习、实际问题的解答应用、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认识和解法学习,在明确了这一点后,教师可以统领每一小节的关键点作出联系,从学生的现实发展入手来挑选关键的内容,思索章起始课教学的设计方法。
2. 联系学生发展,把握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有效设计是教师需要关注的一大内容。在章起始课的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教学的进行对章节的主要知识内容进行展示,实现“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三个新课标提出的要求。为了在章起始课中推动学生进行系统思考,教师需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联系单元的总体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的抽象。在总结出教学目标后,教师可以将其联系学生的发展,生成学习目标,并结合学习目标的合理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其在课堂学习中应该掌握的知识内容构成。
例如,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教学而言,教师可以从单元的知识内容入手来作出研究,解析章起始课的教学目标,并联系教学目标生成学生学习目标并展现给学生。通过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界定章起始课的教学目标,其具体设计如下:①借助章起始课的教学,让学生认识本章知识的框架;②通过章起始课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方程的内涵,并联系前面所学的一元一次方程内容;③为学生点明初中阶段方程学习的基本路线,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盲目。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设计后,教师便可以构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可以设计为如下形式:①通过学习了解方程的内涵;②认识二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差异;③了解本章都需要学习哪些知识内容。
(二)综合单元内容,创新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创新设置也是章起始课设计中教师需要关注的一大内容。在过去,虽然有部分教师也认识到了章起始课的价值,但其构建的章起始课程仍以讲授教学为主,整体教学过程缺乏吸引力,未能实现章节知识的有效梳理,部分学生在完成章起始课的学习后仍不能对章节的知识构成产生一个基本的了解。为了实现教学的革新设置,教师需要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选择关键的知识概念来作出诠释。
1. 贴合实际生活,构建教学情境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的使用可以利用情境的构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章起始课程的重要目标是让学生实现章节教学内容的基本了解,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动力是上好章起始课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在实际中可以联系现实生活,选择合适的要素来构建教学情境,运用教学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实现教学情境的有效构建,教师需要作好课下研究,预先选好在教学中需要展示的意象内容。
例如,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实际生活情境的构建出发来调整教学设计,让学生可以在学习中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进而作好完成本章知识深度学习的准备。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从学生过去了解的一个概念“等式”出发,选择购物、植物、行程等多个情境,为学生展示其中存在的等量关系。在这一方面,教师可以展示问题:“幼儿园分苹果,若选择每人分3个,则剩余2个,若每人分四4个,则有一人会少1个,问幼儿园有几个小朋友,苹果共有几个?”在完成这一展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一章所学的二元一次方程的知识解读问题中出现的等量关系,而后作出问题的调整,引入不等式的概念。调整后的问题可以设计为“幼儿园分苹果,若选择每人分3个,则剩余2个,若每人分四4个,则有一人会少1个,若幼儿园想给每人分5个苹果,且剩余的苹果不少于3个,还需要再买几个苹果?”通过这一问题的展示,就可以实现情境的构建与问题的迁移,让学生实现不等式的基本了解。
2. 围绕关键概念,作出系统归纳
关键概念的解析与分析是教师在章起始课中需要关注的一项内容。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单元知识学习的准备,教师可以在章起始课的教学中为学生诠释单元的重要知识概念,并选择合适的拓展资源进行关联性分析,让学生对相关的资源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在解析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作出对比呈现,让学生归纳新知识的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核心素养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例如,在“不等式与不等式组”这一章节的教学中,教师需要在章起始课中为学生展示不等式的概念,让学生类比等式来作出了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概念解析与对比来作出诠释,让学生思考不等式与方程之间存在的区别,让学生从解的数量、数学意义两个方面思索不等式的含义。作为引导内容,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展示这一章中需要学习的几节内容,让学生类比之前对方程的学习,让学生猜测本章中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内容构成。最后,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类比的方式来作出展示,为学生归纳本章学生需要学习的主要知识内容。
(三)开发教学工具,作出系统展示
教学工具的有效开发与运用也是上好章起始课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实际中,教师可以对可用的教学工具进行分析,思考运用其构建有效教学的方法。在明确相关的教学理论依据后,教师便可以入手探索有效教学的设置方法。在实际中,教师可以从计算机多媒体和电子白板的运用出发作出研究。
1. 利用课下检索,获取充足资源
资源的丰富与否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总体效果。章起始课作为章节教学的第一课,教师需要借助丰富资源的诠释和现实案例的解析来帮助学生实现透彻理解。为此,教师需要利用课前时间进行研究,想办法获取丰富的教学资源来构建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的普及为教师提供了访问互联网获取教学资源的有效手段,教师可以利用课下时间作出研究,从章节的总体特征出发筛选出进行网络检索的关键词键入搜索引擎。在完成资源的基本收集后,为保证教学可以达成预设的效果,教师还需要就资源的有效性做出研究与筛选。
例如,在进行“全等三角形”的教学时,教师便可以结合章起始课的教学需求来作出检索,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获取教学所需的资源。通过分析发现,本章节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全等这一概念,并让学生掌握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三角形全等的方法。基于本章节的内容,教师需要在章起始课中为学生作出全等的诠释,并让学生了解本章需要重点学习的三角形内容体现。在明确了教学的需求后,教师便可以在课下结合全等三角形优秀教案、课例、单元设计的检索来获取教学资源。在完成资源的获取并作出有效性分析后,教师可以着手进行章起始课的设计。
2. 借助白板呈现,实现重点解析
电子白板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工具,这一教学工具的应用对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可以在电子白板的应用过程中进行相关案例的有效观察与思考,获得能力的提升。为了实现电子白板的有效运用,教师需要利用课下时间对电子白板的功能作出分析,并灵活地使用拖拽、缩放、拉伸等方法进行所选内容的展示与解析。
例如,在“全等三角形”这一章的章起始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电子白板作出教学展示,借助图解的方法为学生演示全等这一概念,并让学生思考何为全等三角形。在实际的展示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联系字典中对全等的释义“若两个几何图形的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则称这两个图形是全等的图形。”作出展示,在学生从字面意义做出了解后,教师便可以将课前收集到的全等三角形图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观察全等三角形与一般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尝试着思考如何判断两个三角形是全等的。在这一解析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对全等的概念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并认识本章节针对全等展开的学习内容。
(四)设计合理问题,引领学生思考
问题导向教学的构建是现阶段教师研究的一个要点,对章起始课的教学而言,教师需要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思考,让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发展与锻炼。教师可以结合章起始课的构成作出分析,想办法对课程的模式进行改造,将问题作为串联整个教学过程的要点。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有效问题的设计和提问时机的选择两方面入手作出研究。
1. 综合章节内容,构建有效问题
有效问题的设计是教师在课下需要思考的一大内容。在教学实际中,教师需要联系章节的知识内容与章起始课的学生学习需求来开发资源,生成教学问题。其中,为了保证问题的合理性与有效性,教师需要面向单元的结构认知与主要知识了解来构建问题,并联系问题提出预设教学展示过程。这样一来,问题的提出融合展现的构建,便可以起到更好的学生思考引导效果。除此之外,教师需要认识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在问题的难度设计上融入梯度化要求,以此适配发展阶段不同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