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讨
作者: 孙新亮摘 要: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具备专业的知识,还需要可以熟练应用基础信息技术,因此,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尤为重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通常是以教师的知识讲解为主,该种教学模式现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而合作学习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和合作讨论的空间,对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重点分析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可以为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合作学习模式;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7-0001-05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要求,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形成信息意识,并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可以具备一定的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尝试解决生活中的各类问题。但是目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部分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知识内容的讲解方面,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操作以及合作探究的时间相对较少,而教师也未能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主要教学目的,导致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还有待提升,需要教师针对教学模式积极探索。
一、 合作学习模式概述
合作学习模式是指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实时教学互动,促进学生个体的进步,教学任务的设置以及教学评价都需要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可以达到教学目标、完成学习活动。合作学习模式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作学习是以小组的形式存在的,小组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单元,在合作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交流互动、共同探究,实现共同进步;第二,合作学习是互动合作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给予指导性的意见,保证学生的合作讨论可以顺利进行;第三,合作学习是为了完成一项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学习活动,但合作学习的目标不仅仅是完成学习任务,而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的提升;第四,在完成合作学习之后,教师需要针对小组的成绩评定,重点突出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二、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一)目标性原则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需要遵循目标性原则,该目标主要分成两个部分: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合作学习的主题以及任务设置都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目标中需要包含本节课知识内容的重难点,学生需要掌握的信息技术知识点等;另一方面,目标是针对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学情的整体分析,也是教师备课的成果,在教学中遵循目标性原则,可以保证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提升教学方案的可行性。
(二)合作性原则
合作学习模式需要遵循合作性的基本原则。该种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的教学内容,例如,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的目的,如果应用合作学习模式会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而对一些具有思考性、探究性、合作价值的问题,学生单独完成具有一定的难度,就可以采取合作学习模式,让学生通过合作的形式深度挖掘教材,并在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拓展。
(三)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开放的空间。开放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需要使教学主题更加丰富,合作讨论的问题可以有多种探究方法,探究结果更加多元。此外,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预留充足的讨论空间,鼓励学生表达不同的观点,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时的思维碰撞,提升自身思维的灵活性。
(四)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原则是指在应用合作学习模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具有均等的机会。小组成员学习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发言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每位小组成员都可以为小组做出贡献,所有的小组成员所取得的成绩、付出的努力都要得到认可。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需要重点突出公平性原则,引导小组成员积极承担自己的责任,为学生提供均等的表现机会,从而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一)合作学习任务设计不合理
合作学习模式的有效开展需要设置科学的任务内容,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提供目标和方向。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包含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教师应全面考虑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基础。但实际情况是教师在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存在内容不合理的问题,任务描述不清晰,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模式作为教学任务,为了合作而合作,未能针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一些简单的知识内容也采取合作学习模式,不仅起不到探究学习的作用,还会浪费课堂教学时间,部分学生也无法真正投入合作讨论中,还有部分教师会将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得过于复杂,但是讨论过程设计不合理,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任务的理解出现偏移,合作学习效果不佳。
(二)学生合作学习时间不充足
合作学习需要学生在基础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重难点问题进行讨论和探究,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应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时间,结合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课上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解演示为主,学生自主操作的时间不足。如果直接进行合作学习模式,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基础知识,会导致整体的讨论缺少重点,讨论深度和效果也不佳。
(三)学生之间的合作流于表面
目前多数教师已经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多数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但是只有部分学生可以呈现出积极的状态。通过对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进行分析,在合作讨论开始之后,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是深入观察学生的表现可以发现,学生的参与深度差异较大,性格外向比较活跃的学生会积极发言,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愿意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是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中也是自己在自主学习,还有学生的讨论偏离学习主题,“说闲话”“随意聊天”的现象比较严重,导致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流于表面。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在教学组织的过程中,做好监督工作,引导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鼓励性格内向的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避免学生脱离学习主题。
(四)合作讨论混乱、效果不明显
通过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多数学习小组的讨论过程中都存在混乱的问题,部分学生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善于聆听他人的想法。很少有学生会将讨论中的重点问题记录下来,多数都是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认为找到问题的解决方式就代表完成了合作学习的任务,导致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力的提升也比较有限。
(五)合作学习的教学评价单一
当学生完成合作讨论后,需要将讨论的内容和结果进行展示,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评价。多数教师会将学生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作为评价的标准,只有少部分教师会重点关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具体表现情况,这种评价模式无法全面展示出每个学生在合作过程中的具体状态,总结发现的学生也多为小组组长或信息技术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这就导致部分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参与度比较低,教学评价模式单一,无法直观展示出该教学模式的应用效果,无法为后续教学模式的改进提供有力支持。
四、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合理划分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模式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前提是合理划分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合作的优势。通常情况下,教师可以将4~6名学生划分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小组的规模需要合理控制,如果小组成员过多,讨论环节很有可能出现混乱的情况;如果人数过少,学生的学习讨论会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分组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可以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等多个方面进行分组,尽量保证小组内学生各具特色,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可以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实现能力的提高。在分组阶段教师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男女比例分配应合理。由于在性格特点、思考模式等方面,不同性别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分组需要注意性别的搭配,让小组成员在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都可以拥有不同的视角,从而实现合作学习模式效果的增强。第二,做好学优生和学困生的搭配,保证小组成员的信息技术成绩分布在各个层次。合作学习任务是在知识内容的基础上针对重点知识进行探究,对学困生而言,学习、探究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学优生在理解能力以及探究能力方面更具优势,可以作为合作学习的指导者,帮助其他学生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让学优生进一步加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学困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可以得到及时的帮助,可以减轻学习负担,真正发挥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第三,学科优势合理搭配。合作学习模式为学生之间的互帮互助提供了机会,教师在分组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信息技术的教学内容中不仅包含计算机的操作知识,在数学、美术等方面都有所涉及,例如,在制作PPT时,关于版面的设计就涉及部分的美术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了解学生的优势学科,合理划分小组。第四,学习小组的划分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并结合目前分组中存在的问题,对合作学习小组成员的划分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增强合作学习模式的应用效果。
(二)明确合作小组分工
小组分工是指教师在明确合作学习任务之后,需要让每个小组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在小组中划分具体的任务内容,并指导学生之间高效合作,通过学生的积极配合以及密切协调,完成合作学习任务。教师可以让小组成员自行选择组长,在教师和组长的组织下,制订小组的组规、组名等,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小组产生一定的归属感,让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产生信任。同时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需要监督学生自行完成组内任务的分配,保证每名学生都有事情可做。例如,在“演示文稿”的制作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组内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任务,可以以“介绍某一景点”作为合作学习的主题,学生需要共同完成演示文稿的制作,并在制作的过程中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法和操作流程,教师可以让小组中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的学生负责查找资料,包括图文、视频,尽量获取丰富的素材,由1~2名的学生负责上机操作,将资料内容制作成演示文稿的形式,其余学生可以记录制作的具体步骤和设计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在此过程中,小组的全部成员都需要参与讨论,共同解决制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制作流程和问题进行梳理,对演示文稿的制作方式进行总结。
(三)合理设计讨论问题
在合作学习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合理设计问题是保证合作探究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也是学生思考交流的主要方面,教师在设计合作讨论问题时,可以从初中信息技术的核心素养出发。第一,在设计问题时,教师需要提前分析新课程改革以及素质教育对初中信息技术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合作学习的目标,可以将目标内容分成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以及情感价值三个方面,结合目标内容设置针对性的合作讨论问题,同时,教师也可以将生活化的元素内容融入问题设置中,使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合作讨论问题的设计需要基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特征,选择具有探究性质的问题,可以利用与信息技术相关的现代科技作为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第三,教师需要提升开放性问题的占比,该类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基础知识内容,对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从知识内容、应用以及上机操作等方面出发分别设计合作探究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监督指导作用,全程跟进学生的讨论情况,并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在“添加动画和超链接”的教学中,教师需要深度分析本节课内容的课标要求“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对信息表达、加工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需要确定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可以设置为“理解超链接在演示文稿中的作用,学会设置超链接对象,可以在演示文稿中添加动画效果”,过程方法目标为“提升学生对信息表达、加工能力以及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价值目标为“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习他人优点,增强合作意识”。完成目标的设置之后,教师需要结合目标内容设计合作学习问题,可以选择开放性的问题内容,激发学生讨论的兴趣。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文字资料,提出问题“阅读过程中有怎样的感受”,部分学生可能会对大量的文字失去阅读兴趣,此时教师可以提出第二个问题“通过怎样的方式可以让这些资料更加生动”引出本节课学生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