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篮球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的策略研究

作者: 崔春雷

作者简介:崔春雷(1977~),男,汉族,福建浦城人,浦城县临江中学,研究方向:初中篮球教学。

摘 要:在初中篮球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体能训练需教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指导,通过日常教学中每位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对学生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培养,使学生有正确的体育精神。并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熟练地掌握篮球体能训练的内容、技巧等,持续提升学生的学科能力与身体机能。同时,教师提出多种教学方法的科学运用,直接影响着初中篮球教学的综合成效,从体能训练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初中;篮球教学;体能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7-0102-05

一、 引言

初中篮球教学中,体能发挥较大的作用及影响力,需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改变传统化的教学方法及模式,突出学生课堂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与学生的主动交流,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反而有助于教师全面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需求、体能情况,加大对学生速度、力量、耐力等的练习力度,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身体素质的交叉联系,保证学生在安全的情况下开展专项性的体能训练活动,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提高篮球教学质量与效率。

二、 开展初中篮球体能训练活动的意义

篮球运动属于一项对抗性较强的项目,在运动的过程中考验着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初中阶段开展此项活动,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篮球运动水平。教师要发挥较强的育人作用,重点考虑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期,要保证篮球体能训练的科学性、合理性。

首先,对基础知识的详细教学,便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充分理解与扎实掌握,为实践训练及教学提供基础保障,也会在学生自主参与、分析等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认知意识,逐渐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开展体能训练活动的难度。

其次,教师在开展体能训练实践活动时,把训练要点放在篮球技巧的运用方面,须以体能为前提,训练学生的运动速度、身体耐力、运球灵敏性等。再结合篮球比赛的举行,讲述一些战术性的知识,也能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与能力。因篮球比赛的时间较长,为确保学生体能坚持到最后,需在日常培养阶段重点训练学生的体能,只有学生亲身参与、感受,才能充分意识到开展体能训练活动的重要性。

最后,体育精神的培养,从学生接触体育项目前就会有一定的了解,经教师在各阶段的训练与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比如:力量训练,经教师对训练方案的科学设计,通过实践活动持续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考虑初中生的竞争意识较强,为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可以选择对抗性的比赛增强学生自信心。而耐力训练却明显不同,不单单是强调对学生身体素质的训练,还会影响学生的意志品质,保证学生具备奋勇拼搏、坚持拼搏的体育精神,均能突出初中篮球体能训练开展的重要意义。

三、 篮球体能训练要点

(一)力量训练

篮球体能中的力量训练,会影响初中生的机能水平,经周期性、规律性地训练,也会影响学生的肌群平衡,使其肌肉收缩速率发生较大的变化,避免盲目地运动出现伤病情况。力量训练最重要的阶段是肌肉增粗,会影响学生肌肉力量、耐力、无氧能力等,经教师各阶段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变化分析,可以加大训练强度,从基本力量训练上升到高强度小运动量阶段,减少训练次数,缓解学生的疲劳感,使其体能明显加强。对此,在力量训练时还需注意超量恢复的标准及超量恢复。

比如:超量恢复的标准,是指能量物质的补偿和存储,主要是CP、蛋白质、ATP、肌糖原等,也是解决“肌肉酸痛”的主要条件,经乳酸转变,成为部分糖原,虽然“肌肉酸痛”消失,但不能绝对性地代表着超量恢复,需在后续的训练过程中做好超量补偿工作。在训练部位肌肉发硬、肌肉围度增大等情况下加大训练负荷,才能确保良好的训练效果。相反,就错过了最佳的训练时机,也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此方面需引起教师的重视,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细致地考虑每位学生的身体机能,随着基础能力的提升调整训练方式及手段,实现预期训练目标。超量恢复是指营养与睡眠,因肌肉处于超负荷状态下,在及时补充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的同时还需有充足的睡眠,有助于恢复学生的精力,也能确保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速度训练

篮球运动中最主要的基础条件就是速度,在日常训练阶段需在此方面展开细致分析,通过学生运动速度的加快,可以在赛场上准确、快速地移动,尤其是处于攻守转换时刻,速度极为重要。对此,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会对学生不正确的跑姿及时纠正,比如上下坡跑、小步跑、冲刺跑、跨步跳或者是组合跑等,均能提升学生的运动速度。

(三)灵敏训练

在篮球运动的过程中既要保证队员之间的默契合作,又能提高进球率,不单单考验着运动者的专业技能,还需在保持身体平衡的前提下有灵敏的反应力与运动力,在篮球体能训练中占重要地位。灵敏训练包括速度、力量、平衡力、反应能力,为提升训练效果,建议教师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一些较特殊且专业性的器材,最常用的栏架、反应变向球软体、标志盘等,配合闭合式训练形式、组合训练形式等提升训练效果。

(四)有氧训练

初中生篮球体能训练最重要的基础内容就包括有氧训练,能影响学生的耐力水平,在身体疲劳的状态下能快速将地恢复,遵循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初期阶段是以一些较简单的内容进行训练,让学生有一些基础、学习、掌握的过程,随着学生运动能力的提升,会在训练内容、强度等方面持续地加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也能达到预期训练目的。

例如:某初中体育教师对学生开展有氧训练活动,选择专项组合有氧训练方法,遵循由简到难、由弱到强的设计原则,先是长时间慢节奏地跑动;再通过节奏训练、重复训练,保证学生身体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训练效果较突出。

(五)无氧训练

篮球体能训练中的无氧训练,重点考虑篮球竞技特点及性质,在激烈的篮球比赛中,无氧供能体系占80%~85%,有氧占10%~15%。体育教师会重点考虑初中生自身的身体机能及需求,在训练方案与计划设计的过程中有新的“想法”,经教学理念的自主优化,教学模式也呈多样化特点。

例如:无氧代谢包括急起急停变向跑动、人盯人防守连续起跳抢篮板球等,教师设计无氧训练场地是在标准化的训练场,以400米中速跑为训练前提,最常见的训练方式是400米×3中速、400米×4快速、200米×6快速、200米×12快速等,不能急于求成却忽视了对学生综合情况的考虑,始终以循序渐进原则为根本,持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伸展训练

伸展训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身体各部位得到彻底性的放松,也会增强学生身体的柔韧性,在竞技过程中改善学生的身体状态、运动中减少损伤。前者是在学生参加正规比赛时,会因心理或运动因素的影响,身体机能发生变化,为保持最佳状态,需及时恢复学生的身体状态,可以让学生进行简单的伸展训练。在无身体机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做伸展训练,也能保证学生的身体状态始终处于平衡,利于学生快速地投入竞赛活动中;后者是在日常训练的过程中能减少肌肉拉伤、肌腱扭伤、肌肉疲劳等损伤情况,也是一般性肌肉酸痛、痉挛的缓解措施。

此外,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也提出了肌肉解剖学原理的重要性,从呼吸上调整,是慢且有节奏,可选择静力性伸展活动、动力性伸展活动、被动伸展活动等。如果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感觉有牵拉感或疼痛,须立即报告教师,并停止继续训练,必要情况下需及时就医,避免危害学生的身体健康。经过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化引导与训练,能使学生的关节活动得到明显的改善,建议采用收缩、保持、放松或收缩、运动、放松等不同的训练技巧增强学生身体机能。

(七)弹跳训练

弹跳训练会影响比赛过程中运动者的抢篮板、封盖、灌篮等效果,在初中生篮球体能训练过程中教师需在此方面提出新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掌握更好的技巧,建议选择连跳、全力跳、单腿跳等不同的练习形式,使学生的下肢肌肉力量明显增强,也会影响肩带肌力、核心肌力等。

例如:某初中体育教师在篮球弹跳训练过程中,首先是一般性力量的训练,降低弹跳训练中的损伤风险,使学生牢记训练前的准备要点,包括热身、伸展、放松等运动;其次,根据篮球教学计划及周期安排重点训练日常,主要是神经肌肉的协调,如果在学生身体机能处于疲劳的状态下开展高难度的训练活动,会影响训练效果,并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对此,前期准备工作极其重要,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控制弹跳训练的强度,使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目的均明确。学生能掌握技术要领,教师在持续训练的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姿势,缓解学生的心理,也能提升训练效果;最后,训练次数、力量、组数的调整,以每周为例,可进行1~2次的弹跳训练,每次训练时间15~30分钟,每组2~4分钟,随着周期性及规律性的训练,提高学生篮球弹跳力。

四、 初中篮球教学训练中体能训练策略

(一)大力创新训练形式,激发学生竞争欲望

基于全民开展体育运动项目的背景下,扩大了篮球运动的影响范围,也引起更多领域的关注,从活动群体的类别方面划分,部分初中生对篮球运动的认知会受不同因素影响发生较大的变化,如果单一化地从旁观者的视角了解篮球运动特点、比赛规则等,只是对一些理论性知识的学习,无法保证学生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育人角度分析,因部分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及理念的禁锢,创新工作不到位,在篮球技术教学中出现了偏差,使学生对篮球运动逐渐失去信心,实际情况与预期有较大的差距,在期望下降的过程中也会影响教学成效,甚至还出现了溜号、不集中、分神等问题,导致初中体育篮球体能训练教学质量与效率不高,甚至会对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阻碍。为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首先是教师主动优化育人理念,明确自身与学生在学习中的角色、地位等,精准定位后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传统化、单一化的训练形式;其次,实践总结,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认知水平等,在体能训练的过程中消除学生的排斥心理,能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入手,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训练活动,提升良好的育人效果;最后,因初中生的心理及学生需求的变化,为增强师生互动性,建议教师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究欲望等方面入手,调动学生积极性,在训练活动中自主参与,凸显自身较强的学科能力与身体机能,逐渐向专业化运动员的方向发展。

例如:篮球教师组织开展“篮球运球”训练活动,学生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教师首先需清楚掌握每位学生的技术动作,关于不规范、不扎实的技术动作要及时地提出与纠正,避免学生一错再错。教师优化育人理念,使自身具备创新意识与能力,应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搜集更多的教学资源,提高各类资源利用率,以强化自身篮球运动技巧为根本;其次,教学过程中教师借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精彩的篮球比赛视频,或者是在网络上搜集学生喜欢的篮球人物的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也能逐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程,以导入形式确保实践活动的良好开展;最后,播放经典的“花式运球”视频,突出篮球体能训练的重点、难点内容,教师会根据视频对“运球”技术动作进行详细讲解,并为学生示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性。由学生踊跃报名,辅助教师教学,也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氛围越来越浓烈,便于学生直观地掌握“运球”动作及技巧,增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教师发挥引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初中体育篮球体能训练效果。

(二)突出学生教学主体,引导学生快乐学习

受新课改影响,教学模式的创新,会影响各科教学质量与水平,其中就包括篮球教学,明确该学科教学重点内容是体能训练,并与学生专业能力、健康发展等存在密切关系,学校给予多方面的支持。体育教师会凸显自身的职责作用,在日常训练过程中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重点考虑每位学生的综合情况及学习兴趣,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及增强学生的意志力、专注力等,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快乐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