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音乐课堂美育渗透路径分析

作者: 张宏敏

作者简介:张宏敏(1981~),女,汉族,贵州安顺人,安顺市第六小学,研究方向:小学音乐教育教学。

摘 要:随着教育的进步,学生需要全面发展,教师应该强化学生的审美素养、音乐素养教育。音乐教学的发展中对美育的重视程度逐年增加,需要教师给予有效落实。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课程设计应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美育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仅是身体的成长、意识的成熟还有思想的变化。音乐教师需要分析教学对象的情况,从年龄特点入手,结合美育渗透的教育理念,为学生创新多样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全身心沉浸到音乐课堂中,并从不同的学习路径中汲取营养,学会欣赏音乐的不同元素,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形成双向促进。

关键词:小学音乐;美育渗透;必要性;教学设计原则;教学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7-0136-05

新课改实施后,小学教师对素质教育进行了深度思考。随着“以美为基、以乐育人”教学理念的引入,很多音乐教师逐渐意识到自己在以往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单纯地讲解教材知识、追求教学成绩是非常狭隘的,并不能将立德树人的理念落实到位。强化美育是当代我国小学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也是各位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更多思考的内容。教师应发挥小学音乐课的育人功能,帮助学生接受良好的审美熏陶。美育的贯彻落实靠的不是口口相传的理论,所以简单直接的知识传授并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需要将小学音乐课程与美育进行良好融合,带给学生优秀的教育培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一、 小学音乐美育渗透的必要性

小学生成长速度较快,具备优秀的审美素养是学生个人素养的综合体现。在新课程背景下,我国仍然存在部分教师注重“应试教育”,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现象。在“应试教育”的理念下,小学音乐教师往往强调的是音乐的“工具性”,却忽略了音乐学科“人文性”的基础特点。正是因为存在这种不健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制度,许多小学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小学音乐科目的育人性质,未能注重对美育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开发。

一味地注重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往往会背离新课程教育理念下强化音乐学科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出发点,造成学生越发不重视音乐学习,其审美素养以及学科思维的发展都趋于停滞。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贯彻落实学科育人理念,美育的落实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审美素养,建立对音乐学科的正确认知,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学生对是与非的判断力、社会的认知都处在懵懂过程中,音乐教师必须要意识到美育的必要性。影响学生未来发展的因素不仅仅是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思想素养是重要因素,这就是教育部门一再强调重视美育渗透的原因。

二、 小学音乐美育渗透的教学设计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美育渗透的教育目的,学生的情感体验与课堂教学内容无法建立联系,限制其审美素养的发展。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完成美育渗透的前提,是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让学生得到最为适宜的培养,不会对音乐学习产生抗拒和压力,从而获得更加真实的、具有活力的知识。

要想让学生在音乐课堂融入情感,教师就要利用教学素材,调动学生的音乐学习情感。音乐学习活动是相对轻松的,教师应该设法保障学生在课堂中保持学习的活力。但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存在对审美教育重要性的认知不足、教学方法不当等一系列有损教学效能的现状。小学音乐是学生实现艺术素养培养的启蒙,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讲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懂得审美能力对掌握音乐技巧、发展音乐素养是非常重要的。音乐教师一定要做到以人为本,从学生角度去发掘与审美教育相关联的教学素材,将课堂的环境、教学活动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

教师应该合理地开发教育资源,精心选择生动的教学素材,提升课堂活力。同时通过改善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不但会在课堂上投入全部的努力,同时在自己的课余生活中,也会积极自主地去寻找、探索音乐知识、音乐资源,这样学生的知识储备、音乐审美都能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所以教师必须重视依照学生内心特点运用审美教育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多样性原则

很多音乐教学大部分基于课本,虽然布置了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学生的知识吸收并不理想。审美教育的教学渗透需要拉近学生与音乐知识的距离,有助于学生深度理解和吸收。因此顺利完成美育的渗透,关键在于多样性的教学活动设计,并与教材中的音乐内容形成良好的呼应。新课改下对教育的全面性和人文性提出了要求,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本知识的传授。音乐美育应该与学生的内心情感建立联系,了解其心中的渴求,并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音乐教师应注重通过多样性的教学活动构建审美教育活动。

很多小学音乐课堂都是教师作为主讲人,学生只能根据教师的语言来确定思考的内容。在多样性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了锻炼,不断提升内心的感受,也会迸发出审美的灵感,能够积极运用自己的意识去理解音乐内涵,发展审美素养。教师必须进行教学整合,改变以往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不仅可以利用审美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探析音乐中包含的不同元素,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更多相关联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灵活运用技巧。

因此多样性的审美教育引导成为当下音乐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为音乐课堂添加了不同的元素。音乐教学的浅层目的在于扎实学生的音乐知识基础,帮助小学生建立初步的音乐认知,还能够培养学生受益终身的音乐爱好与个人审美素养。审美教育的渗透必须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避免学生机械学习的情况,要从自己的真情实感去体会、欣赏、思考,从音乐中发现美、感受美。

三、 小学音乐美育渗透的教学设计策略

(一)深度解析歌词,提升学生歌词审美能力

歌词是歌曲的重要组成,其蕴含了歌曲的主题思想,抒发了作者的情感。为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音乐教师需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习能力,带给学生最为优质的学习路径,把教学设计与修正教学不足进行融合,促进音乐课堂的不断完善。当前,教师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非常注重强化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带着情感去鉴赏歌曲,同时通过对歌词的深度解析,引导学生提升对歌曲内涵的认知,以此完成学科育人。信息化课堂非常符合学生的兴趣趋向和学习认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带给学生丰富的教学内容。同时能够从氛围营造、趣味教学等不同角度,结合丰富的教学路径,帮助学生完成歌词深度解析,并掌握优秀的学习方式。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情境导入,充分结合互联网的广阔资源,提供更多的教学素材帮助学生理解歌曲,从中得到思想熏陶,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

举例来说,在《游击队歌》教学时,为调动学生的情绪,教师在正式教学前用播放器导入情境素材,为学生带来一位位英勇的游击队员,在森林里、高岗上穿梭,打击外来敌人的场景。这种画面对小学生来讲感染力是非常强的。现在小学年龄段的学生没有亲眼见证过这段历史,通过教学影像与案例素材的解析,能够帮助学生还原歌曲背景,提升学生的内心感触。同时从音乐的角度帮助学生对相关素材进行剖析,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力与领悟力,并且让学生的内心燃起浓厚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既是审美教育理念的综合体现,同时对学生客观地分析音乐、提升审美能力都有积极影响。

由此要求学生边听歌曲边分析游击队歌的意义,促使学生积极理解歌词大意,让学生对歌词的核心“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无论谁要抢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学生分析过程中充分了解歌词蕴含着爱国情怀,并激发内心情感。同时学生分析歌词的过程中明确歌曲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使得学生进一步懂得本首歌曲的内涵,掌握歌曲的演唱和表达方式,完成高质量的美育渗透。教师要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给学生更多音乐学习的选择权、讨论权、思考权,让学生通过歌词解析发现音乐知识的盲点,并在互动中找到新的音乐学习思路。或者以自身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完成探究式音乐欣赏,尝试欣赏更多音乐素材,提升审美能力。

学生在内心热爱的驱动下,不断地思考歌曲的内涵。通过情境的引导,让学生带着感情去鉴赏本首歌曲。完成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的有效渗透,实现学生审美素养的培养。学生目前对歌曲的理解能力不足,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音乐的曲调节奏中,审美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深度理解歌曲蕴含的精神实质,提升音乐审美。所以信息化资源的导入对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落实审美教育理念是非常有效的。

(二)创设趣味教学活动,提升学生乐器审美能力

音乐的元素是多样的,怎样让学生去感受音乐的不同元素,是提升学生音乐认知的关键,也是我们通过创设趣味教学活动需要去解决的困惑。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注重发挥引导教学功能,帮助学生把课堂所学音乐技能融入实际生活中,使学生产生音乐的爱好。而在音乐趣味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争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实现情感与课堂的有效连接,从而提升教学的整体性。很多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关注歌词或者曲子,而忽视了音乐中蕴含的其他元素,造成审美能力不足。

在音乐的学习中,乐器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的。音乐旋律首先是用乐器演奏出来的,不同的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也不相同,对乐器有一定的了解能够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培养审美素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去了解身边的乐器,让他们去收集生活中的声音,将这些声音与乐器的学习进行结合,就像玻璃杯也可以像乐器一样完整弹唱一首歌,将生活的实际与课堂知识进行结合,可以使学生的创造联想能力有所提高,同样也提高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

音乐和乐器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掌握了音乐知识那么对了解乐器也有一定的帮助,因此,除了与实际结合,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们创造音乐情景,学生可以通过音乐活动使音乐课堂变得多元化,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接触乐器、实践操作等方式来提升自身的乐器审美。举例来说,在乐器的教学中,单纯地讲解乐器的功能、作用或者演奏形式并不能真正让学生去掌握乐器知识,反而会造成课堂活动的枯燥无味。教师结合学校的教学资源来为学生提供乐器,比如《认识小号》教学指导中,小号一般学校都会有,在运动会或者一些公开演出的时候会用到,并搭配一些其他乐器。

发动学生的自主性,比如很多学生自己也参加过一些音乐学习,或者有一定的音乐爱好,可以鼓励学生把自己的乐器带到课堂上来,让会演奏的同学使用乐器进行伴奏,给学生展示自己个性和能力的机会。教师与学生实现合作伙伴的关系,大家共同构建一个乐队,把音乐课堂变成一个欢乐的音乐演奏现场。趣味乐队演奏活动的举办可以拉近教与学的距离,而且学生也能获得展示自己个性、能力、音乐水平的机会。学生在乐队演奏的过程中也认识了不同的乐器,有利于学生音乐素养的发展。学生在趣味性的乐队演奏活动中尽情地挥洒汗水,努力完成学习任务。

另外教师不要忽略了没有参与演奏的学生,可以布置合唱任务,在乐队演奏的时候,大家一起合唱,这样教学的整体性得到显著提升,不会造成学生的自信心受挫。与此同时,也能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尝试练习,钻研一些乐器的演奏技巧、歌曲的演唱方式,把音乐带入生活中,对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有很大帮助,这也是趣味活动教学的价值。教师结合符合学生需求的教学形式,提升情感体验,也可以促进学生音乐学科素养的成长,更利于理解能力和学科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与此同时,趣味教学活动通过拓展教学内容的融入,带入更多的音乐元素,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培养音乐学科素养。

(三)开展生活化体态律动游戏,提升学生律动审美能力

律动是音乐的生命,只要你用心聆听,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优美的声音,泉水叮咚的律动,琅琅书声的律动,歌唱、跳舞、乐器的演奏都离不开律动的掌握,由此可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价值。律动不仅有助于音乐的韵律表达,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音乐律动审美。《自控力,与身体为友》中指出,肢体动作可以与律动形成良好的呼应,所以音乐教学中体态律动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体态律动应让学生在“想象”中找到律动学习的路径,一定要让学生在良好的体验下用心去感受律动。体态律动游戏活动就是非常适合小学生的律动学习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律动游戏活动,让学生完成深度的观察和模仿,感受音乐的脉搏,同时也能掌握新颖的音乐学习途径。通过音乐游戏活动的重新设计整合,营造一定的体态律动游戏环境,为音乐教学打开新的大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