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探究

作者: 莫红

课题项目:文章系2024年度贵州省教育科学规划——民族地区基础学科(领域)质量提升专项课题(子项目Ⅲ)立项课题“新课标下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研究”(立项编号:MJ24107)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莫红(1986~),女,汉族,贵州松桃人,贵州省铜仁市松桃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研究方向:初中英语教学。

摘 要:小学生初入初中往往出现学习压力大、缺乏英语学科学习自信心的现象,主要原因在于新课标对小学和初中教学要求各不相同。为避免学生产生学习焦虑、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重视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文章分别从教师层面、教学层面以及学生层面等多个维度探究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并提出多元化教学策略以及评价方式,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为促进学生学科综合素养形成提供保障。

关键词:新课标;中小学英语衔接;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8-0102-05

在教育理念不断变革的今天,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已经成为中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工作开展的重要方式。实现中小学英语教学有效衔接,能够有效避免不同学段学科教学工作出现断层现象,为学生提供具有连续性教学活动。小学英语教师需要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推动中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衔接。

一、 研究背景及课标要求

(一)研究背景

我国教育领域早期发展期间主要以传统教学为主,教师需要根据各学段学生开展针对性教学活动。但从实际教学角度来看,不同学段对学生能力素养要求各不相同,尤其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七年级学段。进入初中,学生所学内容及难度将会大幅度提高,但学生思维认知及知识储备依旧停留在小学阶段,可能会对部分学生产生学习压力,最终影响学科素养的形成。

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基础教育,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着手关于教学衔接的研究。学者认为教学衔接是九年义务教育领域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教学衔接。例如,中小学英语教学目标方法、课时安排以及评价体系各不相同,同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思维认知也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转变。因此,需要开展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为学生构建完整的教学活动。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旨在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一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教师需要与学生构建长效化沟通机制,充分发挥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合力作用。构建良好的学习伙伴合作关系,通过开展各项合作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英语学科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二)新课标对教学衔接提出的要求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从学生能力素质角度出发,将课程内容划成了三个等级。小学五至六年级学生以及初中七至九年级学生分别对应二级和三级。教师在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规划以及教学评价指标构建期间,严格遵守新课程标准,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为导向,落实素质教育。

同传统英语教学大纲对比,新课程标准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以及基础教育课程的有机衔接。以基础教育课程有机衔接为例,新课标要求教师结合小学高年段以及初中一年级教材特点,将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确保教学活动的连续性,培养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

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是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与学生构建科学有效的互动关系,引导学生通过主动学习的方式实现知识建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是指教师不仅需要利用教材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充分利用绘本、互联网平台等辅助教学渠道,充分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探寻学科知识的内涵。多元评价体系是指教师需要为学生开展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型评价方式,重视学生知识建构过程,结合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学科成绩评判学生综合素养,并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要想实现中小英语教学衔接,教师不仅需要通过多元化方式实现中小学教材资源的有机融合,还需要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着重关注学生知识建构过程,评判其综合素养。

二、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分析

为探究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文章以贵州省松桃县第六完小和第二中学为例。小学英语教材为湘少版,初中英语教材为仁爱版。通过对该校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现状分析得出结论后,为后续教学工作开展提供重要数据参考。

(一)教师层面

教师层面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是教师对中小英语教学衔接的看法,其次是对中小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关注程度,最后是教师职业素养方面。以教师对中小英语教学衔接的看法为例,两校67.5%的教师在本次调查中认为,中小英语教学衔接能够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15%的教师认为该教学理念可能会对学生产生学习负担,最终影响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以对中小英语教学衔接问题的关注程度为例,两校约32.5%的教师能够正确看待中小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教育作用,实际教学期间能够为学生提供部分初中英语学科知识。约52.5%的教师没有正确认识到中小英语教学衔接的重要作用,难以有效地将其应用于实际教学。以教师职业素养为例,通过对教师数据调查发现,62.5%的教师具有较强的听力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能够准确利用英语知识组织教学活动。根据上述数据可以看出,现阶段我国中小学依旧存在着教师对中小英语教学衔接存在认知偏差的现象。虽然部分教师自身具备专业的职业素养,但依旧存在这样的现象:少数教师无法正确利用英语知识组织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自身跨文化交际能力差,难以从不同角度出发帮助学生深入探究英语知识的内涵。既无法有效实现中小英语教学的衔接,也会影响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形成。

(二)教学层面

1. 教学内容

新课标背景下教师需要从学生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也需要注重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形成,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五、六年级以及初中一年级的总体目标对比角度来看,以语音为例,小学五六年级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认识错误发音、了解简单的拼读规律以及字母名称的读音。初中一年级要求学生根据重音和语调的变化理解句子含义,能够正确根据读音拼写单词和短语。以词汇为例,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对学生的词汇要求都为600~700个左右,学生需要掌握50个习惯用语,并且了解单词是由字母构成的。以语法为例,小学高年级学生需要了解英语简单句的基本形式以及名词的单复数形式,能够正确判断一句话中表示时间、地点以及位置的关键词,能够熟知动词在不同语境下形式会发生一定变化。而初中一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初步掌握描述时间、地点、方位的表达方式,理解表达人物和事物的方式,掌握语言基本结构的同时,了解各种语言常用表意功能。以功能和话题为例,小学高年级要求学生了解关于问候等具有交际功能的表达形式,能够正确表达出话题的简单信息。初中一年级则要求学生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并熟悉与实际生活和科学文化相关的各种话题。

根据上述相关信息可以得出,新课标对小学高年级以及初中七年级的教学要求虽然在大方向上相对一致,但在具体要求中存在差异。例如,小学高年级对学生听、说、读、写要求相对较低,而初中七年级则对学生听、说、读、写要求较高,倘若教师没有开展中小英语教学衔接,而直接从小学过渡到初中,将会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并且初中七年级要求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开展有效的交际活动并进行深层次的话题拓展,而小学高年级学生只需简单接触了解即可。具有较大跨度的教学目标可能会在学生学习活动初期产生严重的影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教学方法

对两校教师数据调查发现,小学英语教师采用常规教学方法比例相对较高,例如,高达63.5%的教师习惯采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原因在于学生对游戏存在天生的兴趣,开展游戏教学活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初中英语教师开展任务型教学法以及小组合作教学法比例更高,主要原因在于: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多种思维能力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开展上述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在思维碰撞过程中感悟心知,从多个维度理解英语知识的内涵。从教学侧重点角度来看,小学英语教师更加偏向于口语交际的培养,而初中英语教师则偏向于读写能力以及语法能力的培养。从作业布置形式角度来看,小学英语教师更加偏向于听说练习和书面双结合的方式,初中英语教师则偏向于书面。由此可以得出,随着学段的增长,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积累及应用。小学高年级学生书面作业相对较少,主要以听说练习为主,而初中学生书面作业占比相对较高。当学生过渡到初中七年级后,可能会因较为庞大的作业量而产生学习负担。

(三)学生层面

学生层面主要体现在学生适应性方面,通过对松桃县第二中学初中七年级学生进行数据调查,发现约有71.6%的学生认为,自身难以在短时间内适应七年级英语教材内容以及教师的教学方式。通过与部分学生一对一沟通交流,发现部分学生认为初中教师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严格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英语知识学习以及随堂测试练习。部分学生因较大的作业负担,逐渐失去对英语学科的学习兴趣,致使成绩出现下滑态势。

三、 中小学英语教学衔接策略

(一)教学目标及内容衔接

在小学高年级教学活动开展期间,为确保学生进入初中后能够快速适应学习环境,需要教师适当增加每周的英语课时,需要由每周3个课时增加至5个课时,确保各项教学活动的有序落实,为中小英语教学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需要注意的是,小学初中教学目标各不相同且学生学习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教师在教学目标衔接期间,需要遵循分层教学理念。教师需要在教学活动开展前期对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访谈,并通过课堂测试的方式了解学生的实际学情。例如,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需要与每一位学生进行对话练习,了解学生是否能够正确利用问候语以及询问的方式向对方问好或收集基本信息,并将学生划分为学困生、普通生以及优等生。针对不同学生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针对学困生,教师可以结合湘少版三至四年级教材与仁爱版初中七年级教材前一个章节开展教学活动。

以湘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1~3单元为例,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以教授学生基础交际能力为主,要求学生学会利用英语对话的方式向对方打招呼并问好。通过询问对方名字的方式获得对方的基本个人信息。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Welcome to China章节同样要求学生利用正确的交际方式向对方问好并了解对方的基本信息。教师可要求学困生大声朗读教材中有关问候语的各种句子,找出其中的拼读规律。学生需要组成两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向对方大声朗读对话以及段落,并且能够流利背诵段落。上述教学方式中,教师以夯实学生听说技能为主,以语言教学为突破口。针对基础薄弱的学困生,要求他们掌握拼读规则以及朗读方式,从单词到句再到整个对话,循序渐进地完成各项教学活动。

针对普通生,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既可以在教学初期引导普通生与学困生一同开展基础知识复习,又可直接利用小学高年级教材为学生进行知识拓展。当普通生完成基础知识复习后,教师需要结合湘少版五年级上册1~3单元以及仁爱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第3单元Topic 2 What would you like?为学生授课。教师结合小学五年级教材前三个单元要求学生利用语句正确表达对食物的描述或喜爱,例如,Id like a hamburger. Do you like pizza?教师可结合实际情况事先为学生准备常见食物或者水果,要求学生通过对话的方式向对方表达自己喜爱或讨厌的食物。上述教学活动完毕后,教师需要结合仁爱版教材引导学生从健康饮食角度出发,探究关于自己家乡的美食以及一日三餐的饮食搭配。在此期间,学生不仅需要结合教材健康饮食,还需要充分利用绘本辅助教学资源以及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进行资料收集。教师则需要关注每位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观察学生语句是否规范表达,期间是否出现停顿现象,能否正确利用言语表述完整的事件。上述教学方式中,教师以美食为主题,将小学与初中英语教材相关知识联系在一起,学生通过学习小学英语教材相关章节能够掌握对各种食物外观形状的表达方式。学生通过学习初中英语教材相关章节不仅能够拓宽自身学习视野,还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利用正确语句向同伴科普地方美食特色,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多种思维能力的形成。

针对优等生,教师需要在优等生自身具备较强的基础知识储备后,为其提出各种创新型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从多个维度探究英语学科知识的内涵,以及与其他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以湘少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5单元It will be sunny and cool tomorrow为例,教师可以结合仁爱版七年级下册第8单元The seasons and the Weather章节为学生开展教学活动。教师首先需要向优等生提问:“What do you often do in spring/summer/fall/winter?”要求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回答一年四季所做的活动?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比如该问题回答每年某个季节做什么,因此学生需要采用一般现在时等相关语法进行对话。随后教师需要结合仁爱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分别为学生提供sunny, cloudy, rainy and snowy days词汇,要求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搜寻上述不同类型天气的特征,并通过英语表达出来。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例句:A: What is the weather like in summer? B: It is hot, we can go swimming.要求学生通过对话练习的方式向对方询问不同天气的特征,而对方则可从温度、形状等不同维度回答该问题,并提出有趣的活动办法。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acid rain一词,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搜寻酸雨的来源以及应对措施,要求学生通过英语对话练习的方式总结预防酸雨的各种措施,并书写一篇以环境保护为主题的作文。上述教学方式中,教师并没有将教学目标局限于特定教材,而是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平台探寻初中教材中有关天气的描述,并结合教师提供的单词进行知识拓展积累。该教学活动不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加强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能够锻炼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层次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满足学生群体个性化差异化的学习需求,为中小英语教学衔接提供重要保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