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作者: 朱红亚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0

作者简介:朱红亚(1983~),女,汉族,江苏常州人,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数学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鉴于此,文章聚焦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以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为理论依据,从增强教师亲和力、还原真实生活情境、展开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有效教学引导等多个方面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与方法展开深度探讨。旨在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优化创新,为学生揭示数学学科的语言本质,推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数学语言;语言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2-0067-05

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作出了明确的概念界定,即能够用数学语言简约、精确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能够用数学语言表达与解决问题;能够用数学语言分析现象,作出正确权衡判断;能够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语言能力。在我们的传统印象中,数学是一门理科性质突出、侧重学生思维能力进阶的学科,在数学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数学学科性质存在本质性的矛盾与冲突。但在对数学学科进行深度剖析与研读后,笔者认为数学确实是一门以“语言”为基础的学科,无论是数字符号、数学公式,还是数学思想、数学原理都是由简洁的数学语言所构成。因此,在小学阶段的数学学科教学中,专注于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提升,对数学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对数学学科育人价值的开发,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

语言是人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重要手段。而对尚处于成长发展起步阶段的小学生来说,语言则是推动学生智力发育的不竭动力,也是学生实现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与语文、英语等文科性质突出的学科不同,数学学科的语言具有象征性、抽象性与可扩展性特征,这是因为数学语言并不是由发音、词汇、语法等内容构成,反而是由数字、数学符号、数学术语、数学图形等要素组成。

在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也愈发地紧密与频繁,这便让语言表达能力成为衡量人才能力素质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不但能够促进学生的积极沟通与交流互动,推动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对学生智力发育、高阶思维能力的养成也具有深远影响。

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深化学生的知识理解。对年龄尚小,智力潜力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的小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与严谨性极强的学科,即便是最简单、最基础的数学概念、数学公式、数学原理都需要思维的充分参与才能够实现全面掌握,更不必说数学问题的分析、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与数学知识的应用。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锻炼,则能够让学生在发觉与感悟数学学科语言规律的基础上,抓住理解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点,进而实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的数学学习,学会对数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二,有助于推动学生的思维发展。语言的表达与思维的活跃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抓住小学生可塑性强的年龄特点对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针对性培养,学生便能够在灵活运用数学语言的过程中得到逻辑思维、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锻炼,从而突破思维定式问题,实现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进阶。

第三,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数学语言是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的具象化表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学生便会在倾听数学语言、理解数学语言、表达数学语言、交流数学语言的过程中感悟到数学学科、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方法无与伦比的独特魅力,进而在数学学习兴趣与数学语言表达热情的激发与驱动下展开持续不断的数学学习与数学探究,其综合素质与数学核心素养自然便会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持续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策略与方法

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反而是一种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与持续性锻炼的数学素质与能力。因此,为更好保障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升,笔者便从自身的小学数学实践教学经验出发,以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教学实例为依托,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具体做法展开探究。

(一)增强教师的亲和力,促进师生紧密互动

师生关系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升有直接关系,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学生的表达欲望愈强,反之,学生则会出现畏惧表达、消极发言、沉默不语的语言沟通问题。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稳定发展,教师就必须要从自身做起,通过放低教学姿态、削弱教师权威性的方式来增强自身的亲和力,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师生互动交流频次,从而在有效消除学生语言表达畏惧抵触情绪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提升。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元、角、分”一课时,为让学生能够学会用正确、规范、简洁的数学语言准确描述与表达出元、角、分三个人民币单位之间的数量关系,学会三者之间的换算方法,教师就可基于对低学段小学生认知特点与思维能力的把握认识,将学生喜闻乐见的数学游戏与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展开与人民币换算有关的数学游戏活动,并与学生一同参与到数学游戏之中,让学生在与教师的紧密沟通与密切互动中理解1元=10角=100分,掌握不同面值大小人民币的正确表述方法。

首先,利用微课为学生展示面值大小不等人民币的图像。例如,红色的100元纸币、绿色的50元纸币、黄色的20元纸币、蓝色的10元纸币、紫色的5元纸币、浅绿色的1元纸币、银色的1元硬币、铜黄色的5角硬币与银色的1角硬币,让学生以图文结合的方式完成对人民币的认识,并主动地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可以购买哪些商品。

其次,为学生提供十元纸币、一元纸币、一元硬币、五角硬币、一角硬币和一分硬币五种人民币实物,并在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之后,向学生提问:“纸币和硬币上分别印有怎样的图案?上面印有怎样的数字?人民币上的数字代表什么?”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探讨与交流,促使学生通过描述人民币图案的方式得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启动。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还可围绕本课的教学重点“元角分的换算”为学生设置诱导性教学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1元等于多少角?多少分吗?”引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在与教师的一言一语交互中初步掌握1元=10角=100分。

最后,以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人民币的用途吗?你们会使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吗?让我们一起玩‘大富翁’游戏学会用人民币购买商品好不好?”调动学生对“大富翁”游戏的好奇心,提升学生数学游戏互动的参与度与积极性。并在取得学生的认可后,向学生介绍“校园版大富翁”游戏的规则:四名玩家为一组,每一玩家的启动资金为十元,通过掷骰子移动位置,移动到某一格需按照提示完成任务。而在“校园版大富翁”棋盘的设置上,小学数学教师则可为学生设置与元角分进率换算有关的游戏任务,例如购买一支铅笔需要1.2元;购买一个文具盒需要5.8元;购买一个橡皮需要3角4分等,以此来保证游戏活动的教学性与可操作性。待学生充分理解游戏规则后,小学数学教师便可以玩家的身份与学生一同参与到“校园版大富翁”游戏活动中,做学生的玩伴与朋友,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通过玩游戏的方式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理解1元=10角=100分并学会对人民币进行简单计算。

如此的教学活动设计,不但有效降低了小学数学的理解难度与复杂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也会对本课知识内容形成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与记忆,便能够在主动表达与积极沟通交流中学会用正确恰当的数学语言形容人民币的面值,换算不同单位人民币之间的汇率。

(二)还原真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由《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可知,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就是一种能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与表达现实世界的数学核心素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之时,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对真实生活情境的还原与创设,以此来有效地增进小学数学课程与学生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作用下生成强烈的数学语言表达欲望,学会用精练、简洁的数学语言描述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确定位置”一课时,教师就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创设在超市购物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并为学生指派在生鲜区购买一斤猪肉;在蔬果区购买两斤砂糖橘、一斤韭菜、一袋豆芽;在食品区购买一袋薯片、一袋旺旺雪饼;在饮料区购买一瓶雪碧汽水;在速食区购买两包方便面;最后到收银台结账等与学生现实生活购物经验有密切联系的生活化学习任务,以此来让学生在任务的驱使与生活情景的作用下主动地运用本课所学数学知识在方格纸绘制超市各个区域的平面图,并运用数对表示超市中各区域的位置,用“向东走几格,向北走几格,再向西走几格……”或“沿着(1,4)→(2,4)→(3,4)→(3,2)→(5,2)→(8,2)……”的数学语言精准描述与表达出从超市某个区域移动到另一个区域的行动路线。

如此一来,学生不但会因真实生活情境的作用与驱动学习任务的驱使主动地运用数学语言去表述与解决问题,其在灵活运用数学语言进行沟通与表达的过程中也会更加深刻地认识与感悟到数学语言与众不同的精简性与准确性。由此,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兴趣与欲望便会因此而得到有效激发与充分调动,其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自然也会在潜移默化之中得到提升与发展。

(三)实践小组合作模式,创造积极交流机会

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若想让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稳定的提升,除要设法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互动;加强生活实际关联,激发学生表达欲望外,小学数学教师还需要重视对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运用实践。并要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布置发布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交流与互助协作的学习任务或学习问题,从而在有效增强学生合作学习指向性与针对性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与小组成员的互动交流、密切沟通得到充足的数学语言表达机会,发展与形成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教材“多边形的面积”一课时,小学数学教师就可明确把握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学习小组,并为各个学习小组布置如下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已知的图形面积计算公式。

【任务二】比较下面(图1)两组中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并在小组中交流探讨比较方法。

【任务三】将下图(图2)中的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并总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任务四】小组合作求出下图(图3)中涂色三角形的面积(一小方格代表1cm2),并总结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任务五】下图(图4)是用一副七巧板组合拼成的正方形,其边长为10cm,请合作计算出这一副七巧板中每一块板的面积大小。

“多边形的面积”是一节综合课程,不仅考查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把握,数学计算能力水平,同样也对学生图形运动知识、几何抽象能力有所要求。因此,为让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实现对已知数学知识的巩固复习,得到数学观察、数学思维、数学语言数学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展开对本课的探究性数学学习时,便可围绕教学重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设置如上指向性强的数学学习任务,以此来更好地驱动学生展开对数学问题、数学知识的探究学习,促使学生在合作探究、积极思考中得到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充分锻炼与高阶思维品质的提升进阶。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