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
作者: 郑迎春摘要:在现代化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基础教育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一线教育者应将陶行知教育理论渗透在小学生教育过程中,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发育及成长,为学生打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并为其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文章对陶行知教育理论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进行了讨论,以期能够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理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3)23-0001-06
小学阶段,学生还处于认知世界的阶段,此时学生的心智不成熟,生活经验不丰富,很难从生活及学习中总结出为人处世的方式,学生接触到的各类人、事、物相对简单,且受周围环境影响尤为严重。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小学生群体接收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若教师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成长的路途中会走入误区,甚至出现心理问题。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小学教育工作中的重点项目。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影响下,教师需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内心,与学生做朋友,创设温馨、适宜的教育环境,呵护学生成长,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育、成长。
一、 陶行知教育理论简介
陶行知先生在其教育理论中提出活的教育、生活教育、知行合一等核心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在为学生讲述知识、教授技能时,将爱代入其中,引导学生的综合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将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结合生活思考知识、反思知识、实践知识,推行知行合一、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观念,真正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自主学习、自由翱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而非知识的容器。而且上述内容恰好与当前我国的教改方向不谋而合,也是现代化教学体系的基础构架。
二、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陶行知教育理论
(一)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概念
从定义上讲,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结合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堂教学、游戏式教学、教学活动、课后辅导等多种手段,引导学生树立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初步认知,唤醒并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在部分学生已出现心理健康问题时,要求教师能够为学生提供简单的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服务,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如今,世卫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为:在躯体上、心理上、社会适应能力上三方的完美状态。由此可见,身体不存在疾病、不虚弱已无法成为健康的衡量标准。最近几年,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在中小学生群体中的发病率持续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教育部门也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上日程。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于6到12岁之间,此时大部分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具象思维过渡至抽象思维的关键时期。这时,学生处理问题时,喜欢使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应对突发事件。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森里克的人格发展理论,可以将中小学人格发展分为8个大的阶段,而小学生则处于第4阶段。在该阶段,学生的心理需求主要在于勤奋感的获得和避免自卑两方面。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接触更多新鲜事物,同时避免各类打压式教育,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关系
陶行知先生致力于民主事业与教育事业的研究,其丰富的教育实践、研究,为当前的教育工作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及财富。在陶行知教育理念的影响下,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是小学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将陶行知教育思想用于指导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当前的教育机制、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改革,使其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下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认真研习陶行知教育理论及教育思想,选用合适的途径,将其传递给学生,深化对陶行知教育理念的认知与理解,意识到该教育理论的伟大之处。随后,根据当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陶行知教育理念,能够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与优越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该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不断朝向更好的方向迈进,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价值观,从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使学生成长为健全、独立且具备一定思想高度的青少年。
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独特的意义。在该教育理论中,生活教育、活的教育、知行合一三大教育体系,能够为当前我国的课程改革及教育创新提供丰富的理论依据,也能够使小学教育持续深化,在教改的过程中夯实教育理论基础,可以使教师在陶行知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设计出科学、可行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除此之外,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应用,也能够使教师在该理论的指导下,深入了解学生当前的思想状况,与学生交朋友,站在平等的视角下,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同时以充满关怀与爱意的方法,制订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帮助学生纾解问题、走出困境。由此可见,将陶行知教育理论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可行性极高。
(三)陶行知教育理论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想
1. 活的教育
在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活的教育是生活教育的精髓,要求教师能够结合学生需要,明确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需求,从而制订具有高度灵活性的教育策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要认可学生的主体地位,认同学生是“活着”的,站在与学生平等的立场上,认真了解学生的需求,揣摩学生的心理,从心出发,认识学生,才能真正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行为及思想观念。因此,在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下,开展活的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2. 教、育的共同发展
基于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应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教、育之间的区别,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的年龄性格特征,注重身心的双重发展,完成教学目标及育人目标。在开展学校教育时,教师必须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由于学生的世界较成人相比,差异性相对明显,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成长路径及当前的成长情况,在正确的教育理念影响下,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注重学生的双重发展,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成长环境,确保教、育共同发展,完成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3. 知、情、意的深度培养
从现代心理学的视角上看待陶行知教育理论,应从知、情、意的深度培养角度出发。深入探究其心理健康教育思想,则可理解为: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础认知能力及学习思维、学习方式,使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假设、实验、论证等行为学习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式。同时,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及求知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坚强不屈、奋勇向前的意志及品格,使学生具备独立的人格及思想,从而完成心理健康教育。
三、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一)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被低估
当前,虽然已有诸多学校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部分学校的顶层设计及实际教学形势依然存在严重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性被严重低估。部分学校对其重视度不高,学校设立的心理健康课程常被其他主科占用。此外,小学阶段,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为其他任课教师兼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专业性低,课程不具备专业建设,且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资料、档案等内容严重缺乏,导致心理健康课程流于表面,价值不高,甚至形同虚设。如此一来,自然无法体现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更遑论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研究。
(二)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教学较少
大部分学校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其实践教学数量少,占比低,这是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低下的主要原因,也是陶行知教育理论难以与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的影响因素之一。陶行知教育理论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知行合一等理论角度上看,教师要强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践价值。我国教育部门颁发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提出,在心理健康教育时,不仅要为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意识,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还需要传授自主调节情绪的方法,掌握基础的心理保健常识,使学生正确认识到异常的心理状态,具备一定的心理自我疗愈能力。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开展实践教学具有极高的价值。长期以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理论知识讲授为主,课堂教学模式单一且固化。教师机械性讲解知识点的教学效率极低。而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开展实践教学相对复杂,致使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畏难心理,从而缩减了实践教学占比。此时,学生对各类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不够充分,也没有应用该知识点的实践空间,导致教学效率始终不高。大部分学生仅从理论知识层面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的知识点,无法将其运用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及课程的层次性低,不仅无法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目标,甚至难以解决学生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
(三)心理健康教育生活化不足
部分学校开展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并未引入生活化教育内容,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不佳的核心原因。学生对事物的理解及认知往往从生活经验出发,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与学生的生活形成连接,否则,二者之间的联系薄弱、知识与生活断层,势必会降低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从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表现形式来看,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材,在执行教育时,多以教材为主要依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代入感低,部分早熟的学生甚至会出现厌学情绪或逆反心理,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陶行知教育理论中,明确提出了生活即教育这一理论,此时,基于学生的实际生活开展教育,往往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沟通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师生间的沟通效率较低的情况始终存在,严重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课堂沟通效率不佳,教师难以与学生交心,并掌握学生的实际心理情况,也不利于调整后续的教育形式及教育方法。在教学时,教师过分依赖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讲述或灌输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成为单调、枯燥、乏味的重复性课堂。在教学时,缺乏对学生的引导与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学生对课堂不满意,教师对学生不了解等原因,都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体现。陶行知教育理论下,教师应以合适的教学方法疏导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心理性格及其行为,优化课堂互动,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故此,教师必须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耐心与学生交流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意愿及其发展规律。在掌握学生真实情况的基础上,调整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切实提高教学成果。
四、 陶行知教育理论下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活的教育,打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以陶行知教育理论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承认学生是“真实的、活着的个体”。教师要揣摩学生的心理状态,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方能开展教育实践活动。陶行知教育理论以平民教育实践经验为核心,在融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现代心理学思想以及西方教育思想后,构建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借助优化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自洽、开展集体生活、促进劳动教育与学科渗透等多项渠道,拓宽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路径。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中提出,教师的人格及行为对学生有熏陶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以模仿成人为主。此时,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将成为学生的榜样,能够熏陶学生的品行,使学生学习教师的行为处世方式。从这一视角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和谐、友善的状态面对学生,持续引导学生,为学生做出榜样,引导学生敞开心扉,主动和自己交流,并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育氛围,可以大幅度提高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以活的教育打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还需要教师和学校的共同努力,完善校园的心理健康教育顶层设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性,并认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用价值,才能真正为创造出优质、和谐、适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让活的教育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之中。学校需要给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有的重视,同时提高教师的专业性,确保教师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及任教能力,能够将陶行知教育理论有机融入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结合课程及学生情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完善配套的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危机干预等服务。站在学生是“真实的、活着的个体”视角,为学生创造符合其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健康的育人环境。